[吴晓东]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吴晓东
原文刊于《民族艺术》2016年第6期
摘 要
笔者在印度考察日月神话的经过,并将印度神话与中国神话进行比较,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毗湿奴十化身神话当与中国十日神话源于同样的思维理念,印度月亮神名Chandra(旃陀罗)可能受到中国月亮别称蟾蜍(婵娟)的影响,印度罗睺神话与中国的鲧窃息壤神话不仅具有相同的结构,还有一定的语音关联,都属于日月神话。
日月神话;印度;中国神话;
毗湿奴;海外民族志
一
行前的疑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印度社科研究委员会(Indian Counci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有一个协议,每年双方都可以有几个互访名额,为期一个月。2015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笔者有幸参与这个协议到印度访学,并对印度的日月神话做了考察。
去印度之前,对方要求提交一个计划,说明去干什么,要去哪些地方。笔者想了想,笔者能去做什么呢?无非还是史诗、神话这些,不过得再具体一点,于是笔者缩小了范围,锁定在日月神话的考察上。
这些年,为了探索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的形成演变问题,笔者花了多年时间研究《山海经》里的神话与其他中原神话,越来越感到中原的大多神话都与日月有关。笔者的研究手法可以说老掉牙,用西方的话说,是“语言疾病”,相信很多神话都是人们误解了一些词汇之后产生的;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是训诂手法,想顺着语音演变这根绳,摸到原初的那个瓜。不过,这种手法容易走极端,随意联想,于是笔者尽量不再孤立地做某个词的考证,而是寻求整体上的规律。关于“羲和”一词分化演变为诸多神话人物的考证,算是这种规律寻找的一个典型例子。为了直观,笔者将原来做的两个图放在这里:(图1,图2)
图1 “羲和”演化
图2 “羲和”演化
从这两个图可以看到,好多大名鼎鼎的神话人物,比如后羿嫦娥、伏羲女娲,还有尧舜禹,都是从“羲和”整体演变或分化演变出来的,甚至盘古、玉皇大帝都是。羲和即太阳,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是太阳。笔者想,中国的神话如此,印度的神话又如何呢?为此,笔者锁定了去印度访学的关注点为印度日月神话。
二
考察太阳神话
在印度,除了在新德里待了一段时间,对方还给笔者安排了一次田野调查。他们说,笔者可以去两个田野点。经过认真筛选,笔者选了东部的奥里萨邦和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奥里萨邦有位于东海岸边戈纳勒格(Konark)的太阳神庙,泰米尔纳德邦的圣各勒(Thingalur)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月亮神庙。笔者主要以太阳神庙与月亮神庙为重点,同时也考察周边的一些相关神庙。
图3 笔者在印度的调查点
笔者先从新德里飞到奥里萨邦的首府布巴内斯瓦尔,这个邦的社科研究委员会出面安排笔者的考察,笔者在这待了近一个星期,看了各种神庙,当然包括戈纳勒格的太阳神庙。(图3)
图4 戈纳勒格太阳神庙(来自网络)
戈纳勒格太阳神庙建于13世纪,外形是别致的太阳神苏利耶的战车,有12对巨大的石雕车轮和7匹拉着战车的石马。(图4)该庙的主殿侧面设有三尊由黑石雕成的太阳神。从网上不难找到相关资料,有说东面对着庙门的代表朝阳,其他两尊代表正午的太阳和夕阳。每天太阳从海上升起,第一缕阳光便映射在太阳神头上,太阳绕着庙宇旋转一周,始终照在这三尊太阳神的身上。笔者去的时候,太阳神庙正在维修,很多地方扎满了脚手架。笔者见到的太阳神雕像,一尊在东侧,另外两尊都在西侧,在西侧的那两尊一尊面向西,一尊面向北。面向东、西的两尊晒到阳光是没有问题的,但面向北的那尊应该晒不到阳光。这三尊太阳神雕像很容易让人想起有毗湿奴三步测天的故事,学者认为,在吠陀时代(vedic time),印度三大神之一的毗湿奴是太阳神,他的故事主要就是三步跨过并测量了天地,这三步代表太阳升起、太阳升到顶上、太阳落下。第三步往往被说是看不见的,这与太阳神庙的那尊面向北的雕像是否有某些暗合呢?
图5 太阳神苏利耶雕像
吴晓东摄,2015年10月31日
在印度期间,感觉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但毗湿奴只是作为保护神的身份出现,其太阳痕迹已经很少了,也很少有信徒认为这个神来源于太阳。不过,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它可视为吠陀时代毗湿奴三步跨过并测量天地故事的变异:阿修罗的伯利王占领了天界,天神祈求毗湿奴帮助收复天界。毗湿奴化身为一个侏儒小孩伐摩那(Vamana),来到正在举行马祭的伯利王那里。伯利问他有什么请求,伐摩那请求赐予他三步之地。伯利答应之后,伐摩那变回原形,三步便跨完天地,使伯利一无所有,收复了天界,将地狱留给了魔王。
毗湿奴变成侏儒,侏儒能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力啊,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在中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的名字叫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图6)
图6 帝江 (来自网络)
在中国,也有测量天地的记载,《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现在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也是一人拿着规,一人拿着矩。规矩是做什么用的?就是测量。伏羲头上有个太阳,表示伏羲的太阳神身份,女娲头上有个月亮,表示女娲的月亮神身份。太阳神与月亮神拿着规矩,和印度的毗湿奴(伐摩那)三步跨完天地,不正好巧合吗?
戈纳勒格太阳神庙四周到处都是各种雕像,这些雕像以性为首要主题。其中最让笔者迷惑的就是交尾的蛇神雕像(图8),这种人身蛇尾的交尾雕像不止一处,而是很多处,与中国的伏羲女娲(图7)像极为相似:一男一女相互拥抱,其蛇尾则相互交缠在一起。
图7 伏羲女娲
从上面的图7很容易就看出来,伏羲女娲是从太阳神羲和分化出来的,分化了之后,羲和代表太阳,女娲代表月亮,所以在伏羲女娲画中,都要画上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太阳里有太阳鸟,月亮里有兔子和蟾蜍。不过,目前还很难说戈纳勒格太阳神庙这些人身蛇尾交尾雕像与中国伏羲女娲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因为这些雕像不仅在太阳神庙出现,笔者在其他一些不是太阳神庙的地方也看到过类似的雕像,他们和Naga蛇神有一定的关系。
图8 太阳神庙的交尾蛇神
吴晓东摄,2015年10月31日
在考察太阳神庙的时候,笔者还思考一个问题,毗湿奴(Vishinu)与太阳关系密切,那么,他有十个化身,而中国有“十日”之说,两者会有关系吗?天上的太阳只有一个,中国古人却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有学者认为这大概与古代人用十个指头数数有关,第一天为一日,第二天为二日,第十天为十日,数到十日,没有指头了,只能进位,为一旬。“十日”本来指十天,时间长了,便产生了“天上有十日”的神话,每天都由一个太阳值日,其余九个在扶桑树上休息。在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分别是:鱼(Matsya)、龟(Kurma)、野猪(Varaha)、人狮(Narasinha)、侏儒(Vamana)、持斧罗摩(Parasurama)、罗摩(Ramachandra)、黑天(Krishna)、佛陀(Buddha)、白马(Kalki)。印度神话说,世界将经历十次磨难,每一次毗湿奴都变成一个化身来拯救世界,比如第一次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洪水毁灭人类,毗湿奴变成了一条鱼来拯救人类。那么,这十个化身是否就是十个不同的太阳呢?这种猜测也不是没有一点依据,因为太阳的东升往往象征新生,而太阳的西落象征毁灭与死亡。早期作为太阳神的毗湿奴,十个化身正好是十个太阳,与中国的十日相对应。
从上文的图1、图2可以看到,尧舜禹虽然被传颂为人间帝王,但其原型都是太阳,让人迷惑了几千年的尧舜禹禅让,无非只是太阳轮流值日的故事化,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再准备传给益,这就是一个太阳值了一天班,传给第二个太阳,第二个太阳再传给第三个太阳,如此轮流下去。还有所谓的“舜耕历山”,也是一个“语言疾病”产生的神话:历山,顾名思义是历法之山。舜是太阳,太阳在历山上东升西落,不断更替,人们通过观测太阳的这种更替,就会制定出历法来,所以,舜耕历山其实是舜更历山,即太阳在历山之上更替。舜更历山和尧舜禹禅让是一回事儿,都是太阳轮流值班。《搜神记》里说:“虞舜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际之岩。”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说舜耕,不说收获五谷,却说得到玉历,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暴露了真相。
三
考察月亮神话
在奥里萨邦考察了一个星期,并应邀做了一次日月神话方面的讲座,之后笔者便飞往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钦奈。在泰米尔纳德邦,笔者又做了一个星期的田野。泰米尔纳德邦的社科委员会给笔者安排车辆,从钦奈前往圣各勒村,主要目的是考察圣各勒村的月亮神庙,同时也考察附近城市的一些毗湿奴、湿婆等印度教神庙,以及一些与印度神话相关的遗迹。我们是11月5日中午驱车前往圣各勒村的,因沿途参观了几个神庙,花了一些时间,夜晚便住在了半路上。
第二天早上我们吃了早餐,才从住处前往圣各勒村。这个小村所处的区域是印度有名的农业区,车走在乡村小道上,两边都是田园与错落的树林,笔者还有幸看见了一只野生的孔雀。笔者想,在这里保存了印度少有的月亮神庙,是否与这里发展相对滞后有关?在路上开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圣各勒村,村子不大,也见不到几个人。经一个村人指路,我们来到月亮神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有个走廊,院内不是很大,正在维修。让笔者惊讶的是,在网上查阅资料时,这个小庙说是月亮神庙,但到了一看,其实小庙已经改变祭祀的主神了,变成了湿婆(Shiva)神庙了,月亮神改为副神,放在了旁边。值得一提的是,主殿外另有一个月亮神的小配殿(图9),专门祭祀月亮神,上面写有Chandhiran一词,这个词是月亮神Chandra的另一种写法。在月亮神配殿旁,是一个小配殿,祭祀九大行星、日月神以及太阳神的两位妻子。遗憾的是,庙内不让拍照,笔者只好对庙里的神职人员做一些访谈。
图9 小配殿(来自网络)
在考察月亮神庙时,笔者一直在想月亮神的名字Chandra,这个词汉语里也翻译成旃陀罗或钱德拉,但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以把后面的dra读为jiao,这就和“婵娟”十分接近了。有学者说,“婵娟”是“啴”“咺”合成的同义复音词,先是形容女子的妙曼,后来才用来比喻月亮。这种说法虽然也有道理,但逻辑性不是很强。笔者觉得,这个词来源没有那么复杂,婵娟即蟾蜍,大家都知道,蟾蜍是月亮的象征,所以婵娟也就指月亮了,婵娟与蟾蜍的发音已经很接近了。那么,印度的Chandra与中国月亮有蟾蜍的神话有什么关系吗?
这个问题当时笔者也没有想通,但后来笔者认为,中国的月蟾神话是自己形成的,因为它与汉语有关。汉语把太阳叫日,并在后面加一个表示圆形的“和”字,合成“日和”,“日”古音念njit,现在西北一带还保留这个古音。后来这个音分化为ni和ji(拼音的yi),ji-gool 就被记为羲和。羲和分化为中国很多神灵,从前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和”这个字古音念gool,与蛙的古音近似,目前广西一带把青蛙叫蚂,“”保留了蛙古音的声母。《天问》里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句子,其中“顾兔”之“顾”向来是解释的难点,有的解释为回顾,有的解释为“蟾”,其实,这个“顾”就是蛙的古音记录,“顾”即“蛙”。由此可见,月亮上有蟾蜍的说法,是因为先说月亮上有蛙,而之所以说有蛙,是因为蛙与羲和的“和”同音,“羲和”分化之后,“和”大多代表月亮,比如嫦娥与女娲。“娲”的读音与“蛙”同,也正好说明月亮上有蛙(蟾)的起源。那么,既然月蟾神话起源于中国,Chandra一词即使与月蟾有关,也只能是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印度没有月蟾神话,但有月兔的说法,故事是这样的:帝释天变化成一位老者,让狐、猿、兔为他寻找食物。狐与猿都找到了,只有兔子没有找到。兔子于是让狐、猿给它生火,自己跳进火里,用自己的肉体给老者充饥。帝释天为其行为所感,将兔子升到了月宫,成了月天神。这个故事充满了说教的意味,估计是比较晚起的。虽然在非洲有兔子给月亮传消息的故事,但说月亮上有兔子的,只有中国与印度。关于中国神话说月亮上有兔子,闻一多曾经解释说,是因为蟾蜍之蜍演化为兔,蟾蜍也就分化为蟾与兔了。这个推测虽然也受到一些质疑,但笔者认为依然是解释月兔最好的办法。在神话研究方面,我们一般只谈印度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影响,很少说中国对印度有什么影响。其实,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也是有的,有一次,笔者在大街上看见一个卖水饺和包子的小摊,上面的广告写着veg momo、chicken momo,意为素菜馅的包子水饺、鸡肉馅的包子水饺,大家知道,馍馍是中国北方对面食的称呼,可见中国文化对印度是有影响的,并非只输入不输出。看着那两个小配殿,笔者想,虽然目前印度留存于偏远乡村的月亮神庙也已经让位于湿婆神,但毕竟还保留了这两个小配殿,而在中国,目前已经找不到祭祀月亮的庙了。在印度,月神与二十八宿的神话也依然存留:苏摩娶了仙人达克沙的二十七位女儿为妻。苏摩对其中的罗希妮最为宠爱,而其他的二十六位妻子则几乎被遗忘。这些遭冷落的妻子们到父亲那里去告状,但达克沙对苏摩的规劝毫无作用。达克沙大发脾气,诅咒了苏摩,使他病魔缠身。苏摩越来越消瘦,日益虚弱,月光变得苍白,夜晚比以前更为黑暗。这使天神们惶恐起来,他们央求达克沙,说如果苏摩如此消瘦下去,万事万物都将枯萎。达克沙听从了天神的劝告,减轻了对苏摩的惩罚。从此,苏摩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将逐渐消瘦,而后在另半个月再逐渐丰满起来,这便是月亮有圆有缺的原因。月亮与二十八宿关系的神话,目前在中国文献中没有见到。
在印度神话中,苏摩与旃陀罗都是月神的名字。苏摩原来是一种草的名字,这种草的汁液能使人具有活力,逐渐被神化,与月神结合,被视为不死甘露,就像中国的不死药与月亮结合在一起一样。在中国,月亮因为可以“死则又育”,因此也被物化为不死药、被砍了又能复原的桂树,以及能自己生长的息壤息石。中国有鲧窃息壤、吴刚伐桂、逢蒙逼嫦娥交出不死药,以及后来的猪八戒(天蓬)调戏嫦娥,其实都是雷神与月神的关系。鲧、刚、逢蒙、天蓬等名称都是雷声,而息壤、桂树、不死药、嫦娥都是死了又能复活的月亮象征。与雷、月构成三角关系,是来自日神的帝,如尧、后羿。类似的故事结构在印度也有,这便是著名的搅乳海神话:传说中有一种长生不死的药,叫不死甘露,它被藏在须弥山(Mountain Meru)底下的乳海(Ocean of Milk)中。为了长生不死,毗湿奴提出让天神(Deva)和阿修罗(Asura)齐心协力搅乳海,以便取得甘露。毗湿奴端坐在须弥山之上,并使自己的化身巨龟沉入海底作须弥山的底座,再用巨蟒舍沙作转动大山的绳索,天神拉住蛇尾,阿修罗拉住蛇头,来回反复拉动,于是从乳海中浮出十种东西:月亮、吉祥天女、宝石、酒神、乳牛、如意树、白马、大象、毒药,以及神医搜般陀里(Phanwantari),他手里拿着盛满不死甘露的碗。(图10)毗湿奴为了不让阿修罗们喝到甘露,他让天神和阿修罗分坐两边,又化作美女跳舞,与好色的阿修罗调情,天神们则乘机在一旁分饮甘露。有一个叫罗睺(Rahu)的阿修罗见到此景,便化身为天神的样子混在天神之中分饮甘露。太阳神苏利耶(Surya)和月亮神旃陀罗(Chandra)发现了罗睺,并揭穿了他的伪装。毗湿奴大怒,砍下了罗睺的头。由于罗睺已经喝了甘露,他的头得以不死。为了报仇,他的头经常咬啮或吞食日月,但由于罗睺没有身子,他吃掉的日月又从后面出来了。
图10 搅乳海(来自网络)
罗睺偷吃的苏摩甘露是一种长生不死药,与中国的传说不死药一样,其实都是月亮死则又育的物化表现。罗睺偷吃苏摩甘露后天帝毗湿奴很愤怒,杀了罗睺;鲧偷窃了息壤后天帝很愤怒,杀了鲧。这两个神话的结构可图示如下:
图11 罗睺偷甘露与鲧窃息壤
由于地缘的关系,印度神话与中国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关系,前人对这些关系已经做过不少的梳理。笔者有幸到印度走走,也生出一些想法来,在此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神话工作坊” 2022-11-04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