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烟雨朦胧的江南爱情
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 以传媒的温度
作者:柚子85号 | 审核:诏安
校对:晏南亭 | 编辑:小开
图源:网络侵删
“柳浪闻莺”这个词,我在背一本厚厚的文常书的时候看到过,西湖十景之一,有我曾有机会去过烟雨朦胧的江南,带着无限希冀奔赴自己的热爱。
初见时,小雪纷纷,离开时,斜风细雨。无尽怅惘与失意。我想电影里开头的银心与垂髫和杭州的分别也是如此。
遗憾的是我没有去过西湖,因此浙江留给我的记忆只是空白的试卷,还有无尽的失意与微雨。
《中国电影意境论》序言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当下的“文化一体化趋势”,中国受文化倾泼最深。
赵启正在他的发言中引用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得一段话,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利,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性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这段话,让我极为震撼。倘若一个国家一直被他国文化所感染,自己的文化会渐渐消磨殆尽。这也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所希望让大家看到的,属于我们的文化。
西方的电影歌颂自由,爱情,中国的电影注重民族文化,西方的电影构造英雄世界,中国的电影打造文化意境。“意境”是中国独有的概念,也是中国电影与众不同的表达。我们要自信于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这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了解世界后,物为我用。
前言有点长,但这是最近的感受和电影的启迪。
电影《柳浪闻莺》根据王旭烽的小说改编而成,由戴玮执导,郑大圣监制,藤井树担任制片人、郑云龙领衔主演,海佟等演员出演的院线电影《柳浪闻莺》全剧以越剧文化为最大的看点,场景中也将大量展现嵊州的景观、古戏台以及近20分钟的越剧唱段。
讲述在越剧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江南越剧团里两个姑娘与一个画扇师之间的情感纠葛。戏中人,曲中意,烟雨朦胧的江南,都在时代洪流簇拥中渐行渐远。
垂髫和银心是从小到大一起学习越剧的搭档。垂髫爱越剧,爱《梁祝》,高傲又敏感,唱戏有天赋但眼睛的病症像是上天为她设的命劫;银心看似单纯实则钻营,一心想留在杭州,她的懦弱在于对现实的妥协。
两个人命里相依,却在遇见一个叫作工欲善的画师时,背离的彼此同行的轨道。
01
初遇工欲善,两人呆在一个角落,垂髫大胆请教工欲善的《十八相送》中的梁山伯的扇子是该“推”还是“送”。而银心只是呆在一旁。
可以说,这一段从三人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来情感的细微变化。
工欲善的眼光自然是被眼前这个高傲又热烈,有着英气面孔的女孩吸引。
两个人最精彩的对峙就是在选拔留在杭州越剧团的一段戏,垂髫化好了妆,工欲善来看她,她对着镜子,似镜中花般问工欲善:“你看,这个妆怎么样?”工欲善呆呆的望着她,没回答,但他拿起了梳妆台的笔,细细描绘垂髫的眉,两人眉眼之间,情浓,意长。无需言语,意蕴之间。
垂髫在唱越剧,意气风发,在光影的笼罩下,一步一生情,唱词婉转,让工欲善一见钟情。
但差唱功的银心,凭借自身的实力留不下来,工欲善是她留在杭州的最好的选择,凭借个别手段,垂髫因眼病落选。银心顶替了垂髫的名额,最终在杭州留了下来。
姐妹两人的分裂,是支离破碎且不愿回首的。垂髫说:“你是我心中的祝英台”。两人分裂时,垂髫说:“银心,记住,以后只演小姐,别再演丫鬟了”。
垂髫不告而别,与工欲善失联,银心与工欲善订婚。
两个人的命运彻底颠覆。昔日舞台上英姿飒爽的女小生无戏可唱,沦为盲人按摩师。而银心与工欲善日日相对,两颗心永远凑不到一起。始终在剧团中饰演丫鬟的角色。
“你还想和我演梁祝吗?”“想”。一句话,隔阂与失意黯然消失,戏台在乡下,但两人又在一起了,如孩时一样。
垂髫对越剧的喜爱远超过对爱情的追逐,银心不是喜欢“工欲善”,而是求一种安稳的生活。她不是爱戏曲,只是不想失去垂髫。
而“工欲善”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催化剂,逼她们认清自己的追求。
一系列的变故,银心选择了可靠的大老板,离开杭州,去美国。垂髫与工欲善为伴,继续热爱前途未知的越剧。
对于爱情的选择,影片的最后并未给我们答案,两个人都没有选择爱情,只是身处其中,挣扎过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不是它。
02
电影中银心有一段台词:
“现在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有背景的都去当演员了,没有背景的都赶快找个人嫁了”。
90年代,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越剧从兴盛到衰弱。
一开始,越剧团的兴盛,到最后连垂髫所在的乡下剧团也干不下去。甚至,垂髫去西湖的画舫上唱戏。
一堆不懂装懂的老板,垂髫和银心对着这群老板唱戏,这个画面让我异常难受,越剧失去了欣赏性,成了某些“金主”眼中的娱乐消遣物。
大环境的挤压下,银心和垂髫不得不陪金主跳舞唱歌,以求得一个登台唱戏的机会。
垂髫还是垂髫,不满于金主对于自己的猥亵。在唱戏的道路上,垂髫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初心,而银心却在一次次变迁中偏离了方向。
03
这个影片不一样的感受在于画幅的不同,正常的电影都是16:9的长方形画幅,而这部电影是4:3的画幅。
之前也有看到过画幅不一样的影片,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就使用不同的画幅叙事。
这部电影的4:3画幅,也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导演在采访中说,4:3的画幅,形式上它首先能让观众有一种怀旧感,这种画幅让戏曲妆看起来更完整,可以让观众更集中关注于人,会更有戏曲的冲击力。
我认为这种方方正正的画幅更有一种古代画的感觉,更贴合越剧的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位女性导演。从她细腻的镜头语言,敏锐的情感洞察来看,不难看出,女导演的优势在于对情感的把握,和画面的捕捉。
这部电影带着淡淡的哀愁,以女性的视角,看似是在表现三人之间的感情,实则是垂髫和银心的两种选择。
我们都渴望成为垂髫,可最后都活成了银心。
垂髫在影片结尾对工欲善说:“工老师,我把你的谜破了,你说过越剧中的女小生,是介于男女之间的第三性,我之前不明白,但现在懂了,女小生她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也不是不男不女,她是超越男女,像是把男人女人揉成了一个更加纯粹的性别,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就是明白了。外公说过白马非马,女小生就是白马非马。”
"我好像能看见了”
“看见什么了?”
“最好的时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