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美诚,一个被亲妈恶魔般教育毁掉的好苗子……
在2018年的瑞典公开赛上,18岁的伊藤美诚一战成名。现如今的东京奥运会,她也被日媒称为“大魔王”,声称是中国乒乓队的头号强敌。
在一档采访栏目中,伊藤美诚的妈妈说起来关于伊藤美诚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让人不敢苟同。伊藤美诚的妈妈也是一名实业协会的选手,在她终生的运动生涯中,一度想打败中国队,特别的有执念。
训练了7个小时的伊藤美诚刚刚睡着,她妈妈会在她耳边强势灌输一个观点:能战胜中国的只有你。随后又对伊藤美诚进行采访,你想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她回答:奥运会金牌。
她自称:孩子处于深度睡眠的时候会让她好好睡觉,但是进入浅度睡眠,就会让孩子一边睡觉一边在她耳边说:能战胜中国的只有你!这段采访让主持人都感受到震惊,随后又对伊藤美诚进行采访,你想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她面无表情地回答:奥运会金牌。
很多网友在下面评论:这种教育太可怕了。
其实,伊藤妈妈的这种野心和焦虑,在当下各行各业呈现的“丛林法则”态势裹挟下,也有不少家长会有相似的困扰。
用量化的成绩去激励孩子,是不是能让孩子成长的更快?
生命固然是一场和旁人较量的过程,但当孩子没有储备好足够的心理能量时,畸形的竞争意识培养会让ta变成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
神经学洪兰教授说过:“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身是有可塑性的。”
对孩子来说,提早入场,反而是一种危险。因为当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会把注意力放在比较上,然后在无数次的得失计较中磨灭对过程本身的体验。也就是说,即便是胜,他们也难以享受真正的快乐;而输,对他们的打击也更大。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方面,美奈对伊藤的做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了。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她把“赢中国”的想法,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身体里,并坚持了十几年,甚至以后还会继续。
提起妈妈,伊藤曾经表示:“她是魔鬼。”伊藤2岁就开始练习,小小年纪就被要求练到半夜一两点钟。只有上厕所的时候,她才能短暂地离开乒乓球台。但只要在厕所待着超过3分钟,妈妈就会敲门确认,伊藤是不是在偷懒。而为了让孩子明白现实,她还在厕所里张贴伊藤输掉比赛的照片,提醒她要摆脱失败,只有变得更强。
伊藤妈妈的确为女儿付出了诸多心血,在挫折教育上无所不用其极。借着天赋加努力,伊藤也在一场场比赛中踩出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但这样窒息的教育,真的让人唏嘘。表面上看,妈妈在伊藤的成长之路上一直扮演领路人的角色,提醒自己不要放松,要为国争光。实际上,伊藤妈妈把自己的人生寄居在女儿的身体里了。她要通过伊藤年轻的体魄,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伊藤美奈的做法,在很多家庭里,也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存在着。有多少家长把自己的执念强加在孩子身上,认真为孩子“铺路”,还时不时地佐以挫折教育来“快马加鞭”。这样的教育,确实如很多网友说的,“太可怕了”。
的确,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江湖上的腥风血雨。但功利地让孩子去竞争场上拼命,去夺名次抢速度,这并不是挫折教育。在那之前,如果想让孩子做好应对一切的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培养逆能。我们真正需要灌输给孩子的,应该是以下这两点:第一,要勇敢地和每一次失败,建立正向的链接。失败和成功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两级对立。真正的强者,会用成长型的思维看待每一次的失败。
第二,不赢是可以被接受的。在人生这个竞技场中,赢不是常态。不赢,并不代表自己很差。真正的输赢,不是一时的荣辱所能决定的。愿每个孩子在这场赛跑中,恣意地跑出自己的风采。
正如白岩松给儿子的人生邮件中写道:“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
站在第一的位置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愿每个孩子在这场赛跑中,恣意地跑出自己的风采。
伊藤美诚的故事,让我想到了那个和母亲决裂20年的华裔小提琴天才,陈美。其母帕梅拉,每天监督女儿习琴4小时以上。到了上学的年龄,干脆为请来私人家教,斥20万英镑巨资,买来1761年的古董名琴,甚至直白地对陈美说出:“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女儿。但除非能把小提琴拉好,否则你对我来说你什么都不是。”这样的惊悚话语。帕梅拉这样做,换来的是什么?是陈美的双面人生——11岁就被皇家音乐学院录取,年少红遍全球、唱片销量过千万张,却只知拉琴,不知生活常识,21岁生日那年更直接宣布和母亲决裂……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拼命鸡娃,让子女替自己圆梦。焦虑深深操控着家长们,让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开展着一场场“军备竞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小小的人儿就要背着沉沉的书包,辗转于各个辅导班。钢琴、美术、画画都是鸡娃鄙视链的地段,马术、冰球才是能脱颖而出的高端项目!“4000的英语词汇量,在美国或许够用了,但在海淀远远不够”早已从一句调侃,变成了家长们的努力方向;为了让孩子入读更好的幼儿园,家长甚至要请英国友人帮忙MOCK,还要准备大学ECO101…
你家孩子去北极毕业旅行,我家孩子就要去非洲做志愿者。你家小学生托福考114,我家幼儿园就要上幼儿编程。你家送孩子去留学,我家就得奔着藤校去…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项评估指标,让一个个天真孩童从小就挣扎在竞争机制的漩涡里。卷来卷去,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真正获胜。
但正如北大教授渠敬东所说,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其实,孩子的一生很漫长,有年少成名的,就有大器晚成的,每朵花开的时间不一样,但不变的是,他们都有权探索属于自己的别样的精彩。拼尽一生只为打败中国?是一种荣耀,却也似乎是一种遗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