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妈妈“逼迫”4岁女儿做饭看哭全网,15年过去,有了意想不到的后续……
作者: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或许,你曾听说过电影《小花的味噌汤》。
一个关于4岁女孩阿花,被迫跟着罹患癌症的妈妈学做饭的故事。
剧情很温暖,也很残酷,最令人不忍的,是那行触动人心的字幕: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如今15年已过,阿花现在已经19岁了,而这个故事,也有了更为温暖的后续。
先说说故事发生的那一年。
1998年的夏天,阿花的妈妈千惠和爸爸信吾相识了。
青春明媚的音乐老师和善良敦厚的新闻记者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可结婚前夕,厄运袭来。
25岁的千惠被诊断出乳腺癌,左胸要全部切除。
在医院里,看着那些癌症患者化疗时的绝望和痛苦,千惠想放弃。
不仅是手术,还有感情。
但信吾毅然决然地握着千惠的手,陪在她身边:
“出院后我们去加拿大吧,可美了,看过落基山脉的雄伟,这些事就烟消云散了。但在那之前,先结婚吧。”
这句告白,给了千惠向死而生的勇气,她决定赌一把,好好活下去。
2001年,千惠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化疗,和信吾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医生说,长期的药物治疗让她的身体不适合怀孕,且生育会让雌性激素活跃,会大大增加癌症复发的风险。
可没想到,婚后第二年千惠便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份惊喜让她既高兴又害怕。
医生建议她拿掉小孩,但千惠怎么舍得,看着B超上那个萌芽的小生命,她决定坚持下去。
2003年2月,阿花到来了。
这个名字,藏着千惠对女儿的期盼:
“希望她能像花一样被大家爱着。”
千惠说:“能和阿花相遇,证明我在这个世上活着,这个比自己还重要的孩子,是我的人生至宝。”
可老天爷偏偏没放过这一路坎坷的母女。
在阿花9个月大时,突然不喝母乳了。
察觉到不对,千惠去医院做了检查。
果然,癌症复发了,在她的肺部,有一个半英寸长的肿瘤。
为了活着,为了多陪伴阿花,千惠再次开启了化疗。
她开了博客,记录自己和疾病的斗争历程。
每每写到难处,她依旧庆幸:“只要一想到阿花,就觉得这都不是事了。”
千惠和阿花
2006年,癌细胞扩散至全身,千惠连抱着阿花的力气都没有了。
看着年幼的女儿,她很愧疚:“妈妈要跟你说声对不起,妈妈得病了,身体有点痛,抱不动阿花了。”
像是有心灵感应,小小的阿花自那之后再也没有哭闹着要妈妈抱。
时日无多,千惠开始思考,在自己仅剩的生命里该给女儿留下什么。
思来想去,她在阿花4岁时送出了准备已久的礼物:一件围裙。
“我没钱,没权,没地位,也没财产,什么都没有,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该留下什么给女儿。
“想了想,我只能教会她做饭、做家务,让她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阿花穿着妈妈送的围裙
为了做到这件事,千惠给阿花制定了严苛的生活作息表。
每天,别家小朋友还在睡觉的时候,千惠已经轻声叫醒了阿花。
她没法延长自己的生命,只能逼迫女儿提前长大。
她手把手教女儿洗衣、晾晒、打扫房间,还有洗菜、切菜、煮汤、做饭。
千惠和阿花一起玩耍
看着4岁的阿花颤颤巍巍地拿着菜刀,千惠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可她忍着不吭声,不伸手帮助,只是提醒女儿正确的拿刀姿势。
从此,每天早上做味噌汤成了阿花的职责,一天都不例外。
千惠的严苛,到了亲人不能理解的地步,妹妹气愤地质问她,怎么可以如此逼迫孩子?
千惠的心在滴血,她反驳不了,只是认真叮嘱阿花:
“万一妈妈不在了……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妈妈会非常难过,所以,要好好吃饭。要想好好吃饭,就要用心做饭。
“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不能糊弄。你要努力做一个总对他人微笑,健康又坚强的好孩子。”
2008年,千惠走了,留下了5岁的阿花。
她没有忘记和妈妈的约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一碗味噌汤。
墙上的纸条,记录着她每天的日常:
洗脸,祷告,喂狗狗,散步,做汤,吃早饭,刷牙,钢琴,上学……
她说:
“每天早晨,吃了糙米饭配味噌汤,就不会得感冒,也不会生重病。自己的生命要自己守护,这是我与妈妈的约定。”
小学四年级时,阿花已经是班级里有名的“小厨师”,她做的便当,被大家称赞为“最有妈妈的味道”。
阿花在日记里和妈妈分享着喜悦,写着写着,也会对着妈妈的遗像哭出声:“妈妈为什么不要阿花了?”
哭完擦擦眼泪,她依旧遵循着妈妈的教诲:好好吃饭,好好做饭,不忘记微笑。
15年过去了,当初握着菜刀都费力的小女孩,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
阿花考上了大学,就读食品专业,还在学习商品开发和经营等知识,为考资格证而努力。
大学期间,为了积累饮食类相关经验,阿花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寿司店打工学习。
放假回家后,会和爸爸一起在厨房里忙活,一起热热闹闹地做饭,一起喝味噌汤。
虽然千惠只陪伴了阿花五年,却留给了阿花最珍贵的爱的“遗产”:学会做饭,好好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惜。
那碗简单质朴的味噌汤,是千惠留给阿花最珍贵的好好生活的勇气,也是留给所有人的最朴素温暖的生存道理:
当爱你的人都不在身边的时候,你也要自己善待自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打拼。
早上拎着豆浆包子赶地铁,中午狼吞虎咽地吃个外卖赶着多睡几分钟,晚上在楼下小摊匆忙解决一餐,好多留些自己支配的时间。
这种孤独,成了常态。
尤其是白天应对完公司里的琐碎,晚上回家,看到屋里没有亮着的灯,桌上没有冒着热气的饭菜,日子过久了,人都变得孤寂。
我一个北漂的好友,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后,突然就倒下了,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
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十分消极的文案后,消失了许久,怎么联系都不回复。
好在半年后,终于看到他更新了状态:
三四张美食的照片和一张拿着锅铲的自拍,配文是“感觉自己终于活过来了”。
原来那段时间,他真的想过一了百了。
但在结束所有之前,他想吃一顿家乡的饭,于是就去了菜市场。
小贩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路人热闹地讨价还价,一路熙熙攘攘,鲜活有生气,他好像也被这样的活力感染了。
回到家后,从来不下厨的人对照着菜谱手忙脚乱地炒了几个菜,一齐摆上桌后,看着腾着热气的屋子,突然间就有了温度。
他说,第一口咽下去的滚热的饭菜,好像一把火,把我的灵魂回炉重塑了一回。
我打趣他像个诗人,他啐我:
“我在外伺候别人伺候得头头是道,现在悟了,人活一遭最该好好伺候的就是自己的身体!亏欠谁都不能亏欠自己。”
都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食物不仅是能量,更是治愈。
一个能好好吃饭的人,必定是生活自律的人。
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能从中寻回诗和远方。
一个很擅长做饭的人,一定是很会安排生活的人。
在他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手中每一种食材,认真专注地吃每顿饭的过程中,充满着他们对生活极致的敬意和热爱。
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因为他们是生活压不垮的。
图/摄图网
这两年,因为疫情,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好好坐在一起吃过饭了。
工作上的事,也常常让人焦虑。
很怀念小时候母亲喊一嗓子,一大家子人一齐端着碗唠着家长里短的日子。更怀念坐在门槛上,丢一粒米看蚂蚁们费力往家搬的时光。
汪涵说过一句话:
“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温,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面条,何尝不是柔情,家厨里的感觉,就是爱。”
感觉只有到了一定年纪的人,才能品得出内里的怀念,和满足。
一蔬一饭,一瓢一饮带来的热气,能化作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所以,就更加佩服那些把一日三餐都仔细对待的人。
可能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富贵的餐具,但那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太有感染力了。
有个叫@愚大海 的货车司机,24小时与车为伴,别的司机泡面为生,他偏不,他选择在车上做饭。
他的车上,有一整筐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厨具。
简陋的条件里,他却把每顿饭都做得有滋有味。
早上煎个鸡蛋,煮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中午炒个蛋炒饭;晚上有空了就包个锅贴。
这辆卡车,一半载着全家的生计,一半载着他的生活。
他说:“一开始在车上吃饭,只是想吃口热乎饭。一天天坚持下来,感觉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吃饭就应该是这么神圣的过程。”
身边还有很多年轻人,会拍照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
我很爱看他们的朋友圈,感觉从他们身上能吸收到很强大的治愈力。
看完自己也升华了,会勉励自己别凑合度日,别将就果腹。
果不其然,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成年人的生活不容易,但再苦再累,再忙再乱,皆可被蒸煮三餐时的袅袅烟火温暖。
食物的香甜要用味蕾去慢慢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实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有空静下心来,好好做饭,好好吃饭,那么再平淡乏味的日子,都能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正所谓“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就借美食家蔡颖卿的一句话结尾吧:
一个人怎样吃一顿饭,大概就怎样过一生。
愿你做一个美好的人,从好好吃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