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飘香,山河无恙

  艾草飘香,山河无恙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插上一些艾草。汨罗插艾,屈原插艾,湘阴也插。三地本是一家子。可能也有不插的,那他是傻子一枚?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毋庸置疑,艾,是世界上最香的草!

  01.

  停舟细问灵均迹,更有清流是汨罗。2300多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汨罗江上演惊天一跃,成了千古绝唱。从此,楚人祭奠屈子,千载相传,而端午,也成为汨罗人的“年”。狂欢、传承、团聚,都在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上演。

  吃粽子,赛龙舟,门插艾,佩香囊,涂雄黄……端午到汨罗,总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俗盛宴。

  所以,每年端午,我都要去汨罗看龙舟、吃粽子,去汨罗江边看看那一大片艾草地,顺便扯上一把带回家,然后扎成两束,端端正正挂在江豚大院的门框两边。

  今年端午前夕,长乐姐子王敏求邀我去汨罗过节。因要赶书稿《鸿雁传书第二人》,去不成。这是我近十年来首次没去汨罗过端午,心中不免有些怅然若失。今天(端午节),汨罗诗人周自然突然来访,手里居然拿着几株艾草,这颇为令我喜出望外。

  艾草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植物。它是多年生草本,外形有点像小灌木,丛生如杂草;但它有浓烈香气,能驱蚊、杀菌。记得在湘阴老家做细伢子的时候,父母会采了艾草熬汤,给我们洗澡;还晒干了点燃,在房间搅一个圈,蚊子没了。看,艾草是不是一株“大毒草”?哈哈哈。

  02.

  在植物世界,艾草是一个“超级大国”。亚欧两洲,广有她的子民。所以,她还有许多别名。我的湘阴老乡叫她——艾、香艾、艾草、艾蒿、蓬藁;别的地方则叫她——萧茅、冰台、遏草、蕲艾、艾萧、灸草﹑医草﹑黄草,不一而足。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在宋代民俗中,端午挂天师符,且以艾草、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用以驱邪辟毒。

  《荆楚岁时记》还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由此可见,除采艾叶扎成人形外,也将艾叶扎成虎形给妇女和孩子佩戴来避邪驱瘴。

  《本草》云:“艾叶能灸百病。”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岳阳中医专家胡祥菊说,艾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去年,我颈椎疼得厉害,找了祥康中医院,做“艾灸”。胡祥菊、张绍林医生先使出银针,把我装扮成了刺猬,再点燃艾蒿,连银针和穴道一起去熏、去烫。用他们华容话说,就是“闷几把舒服”。

  对了,艾草还可作“印泥”的原料呢。这个工艺可写一篇文章。今天我不写。要写你去写,别过节算哒。

  03.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湘阴、汨罗、屈原人爱香,是否源自屈子之爱香?老夫子终日佩戴不同香草,如江离、辟芷、秋兰。所以,汨江两岸人民常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丝袋里,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

  美男子屈原常与香草为伴,香囊也因屈原“代言”而拥有了美丽的灵魂。

  在汨罗江流域有60余种屈赋植物繁衍生长,配戴香囊也成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重要一环。汨罗妹芸伊是汨罗制作香囊的非遗传承人,这个年仅28岁的女子,血液里富含传统文化的美学因子。她说:“身为汨罗人,我一直在思考,我家乡的符号是什么?我们有龙舟、粽子,其实还有更美的被忽视很久的东西——香囊。在我看来,香囊代表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代表他对美、对精神的极致追求。我想守护这项传统技艺,想有一天骄傲地将这张文化名片传递给全世界的人。”

  去年端午,汨罗朋友赠我一枚香囊。冬去春来又一年,拿出香囊放在鼻尖轻轻一闻,淡雅、浪漫的气息,依旧扑鼻而来。

  04.

  汨罗位于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汨江两岸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为野生艾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去年端午节前,我在汨罗市白塘镇松柏垸见到一大片野生艾草。火辣辣的日头下,齐腰高的野生艾草,在微风下此起彼伏,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村民手拿镰刀,正在娴熟地收割艾草,一旁的村民正在把艾草打捆装车,准备运送到端午艾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是一个名叫徐琅的女子。

  她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在汨罗江畔、受屈子文化的影响,她从小就特别喜欢艾草,喜欢它的味道。行走于艾草间,她飘逸的身姿脱俗唯美。我想,她若是穿上古装,便与屈原有几分相像了。

  当然,汨罗酷爱艾草的决不只一两人。在弼时镇,我还见过一大片的人工种植艾草。近500亩土地,全都被一家名叫湖南域城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下来。公司老总说,艾草经过陈化处理、提绒等工序后,艾绒用来做规格不等的艾条、艾柱、艾叶抗菌洗手液;留下的艾灰则卖给饲料厂商做饲料;艾梗则用来做枕头等物品的填充物。

  把文化艾草变为经济作物,汨罗人可真聪明。至少,比我聪明。

  05.

  艾,是名词,也是动词。《孟子万章上》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这个“艾”,是“割草”的意思,比喻“改正错误”。

  “自怨自艾”本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似乎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因此说,艾,是植物,也是文化。

  艾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诗经》里的《国风王风采葛》这样写“艾”——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很明了,这是一首情歌。“采艾”与“采萧”、“采葛”的意思相近。小伙子和他所爱的姑娘才分开一天,他就感到无比的想念,似乎“三月(三秋、三岁)”没见面了。

  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此而来。艾草,即是相思的见证。

  06.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藏祸机不可测。”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有寓言体诗《艾如张》传世。

  何谓“艾如张”?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我说对了吧?“艾”也是动词一枚。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令人十分诧异的是:一位20多岁的青年,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人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无疑,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一生仕途不顺,却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其诗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李贺27岁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许多千古佳句。所以,毛泽东特别推崇他,曾多次引用其典。

  艾草飘香时节,我特别怀念这个理想崇高、生活苦逼的青年诗人。

  07.

  每逢佳节,年轻的殷尧藩总是思绪万千;上了年纪以后,他也就没有心思再去伤春悲秋了。端阳这天,诗人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由此可见,唐代过端午,百姓也是插艾的。只是殷尧藩先生看云卷云舒,却心如止水罢了。

  老人家想,鬓边白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多,石榴花却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好,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历史是镜子,古人为吾师。读读殷尧藩的《端午日》,也颇有意思: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08.

  在古代诗人、词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他的诗词、书法、性格,我都喜欢。

  因与自己的老师、“总理”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自请春天外放,任徐州市“市长”,途中填词《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词中也曾写到“艾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雨过天晴,阵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苏市长虽贵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同为宋朝诗人,文天祥却最悲苦。是时,朝廷偏安一隅、危在旦夕,却犹自莺歌燕舞、乐不思蜀。人们都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也没能扭转赵宋王朝覆灭的命运。

  当端午来临、友人赠他一枝艾草时,这位民族英雄,赋诗一首《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此时此刻,白发苍苍的诗人,九死一生,却依然想着为国尽忠,还想从屈大夫那得到一丝启示……

  无论苏市长,还是文大人,都是有护国爱民情怀的。

  时下,山河无恙,艾草蓬勃,情怀稀缺。

  值得欣慰的是,湘楚大地,既不缺香草美人,也不缺家国情怀。

  摄影:黄松柏 周自然 周敏 欧阳林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