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作贱自己”,只为零花钱,父母和背后的家庭才是子女的宿命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她的畅销书中写道:“母爱是什么?孩子哭,妈妈知道他渴了,用奶瓶喂他水喝,这一刻,母爱是借着奶瓶传递,奶瓶成了过渡客体……如此这般的情形无数次发生,量变引起质变,有一天孩子突然领悟到母爱是无形物质的。”

  “如果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甚至,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非常执着。”

  什么是有形有质的母爱?就是孩子对物质上的需求,孩子认为“爱”等同于“物质”。

  当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执着,他们要么用各种手段逼迫父母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要么通过各种手段自己获得金钱来满足对物质的需求。

  上海少女集体“援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上海少女“集体援交”,是孩子缺爱的表现

  在网上搜索能够搜到“上海少女集体援交”的详细信息,当时这些女孩子震惊了世人。

  这些女孩子中,最小的14岁,最大的也不过18岁,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主动通过出卖自己来获取零花钱。

  这些女孩子在面对这件事上,毫无羞耻感,自己通过这种途径获得零花钱之后,还推荐给同学和朋友,才有了后来轰动世人的“集体援交”事件。

  这些女孩子全部来自中专、职校、技校,还有普通的高中生。

  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爱”。

  

  这些女孩子的出身和家庭背景

  这些女孩子中,有一个孩子是父母离异,长期无人照顾和引导,有一个孩子是被领养的,生活中很少被关注,还有四个孩子妈妈是“外来媳”,妈妈不受待见,孩子没有获得正常的母爱,另外还有三个孩子被长期谩骂或过分溺爱。

  父母鲜少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辱骂,或者是长期忽视,让孩子长期缺少爱和陪伴,孩子就无法真正认识到“母爱是无形无质”的,他们会误解爱就是“物质”,当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就会通过各种方法自己来满足自己。

  过分溺爱的孩子,同样不会获得充足的爱,真正的爱是能够注重孩子的心理,可以从物质上晋升到灵魂层次,如果父母一味地从物质方面满足孩子,让孩子深陷其中,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提升,但是因为却没有任何长进,父母的溺爱就会转变为嫌弃和厌恶。

  被溺爱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和满足。

  

  妈妈多给女儿一些陪伴和拥抱

  我见过一个拒绝型人格的女孩,每次妈妈到幼儿园接她的时候,她都是一脸冷漠,妈妈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疏远。

  女儿不求着妈妈抱抱,妈妈也不会主动去抱女儿。

  等待宝贝放学的时候,妈妈也会跟家长们吐槽女儿,越长越奇怪,脾气很大,攻击性很强。

  后来老师跟她沟通以后,指出她身上的问题,让她尝试多跟女儿有肢体接触,多拥抱女儿,母女之间的关系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其实妈妈对女儿的爱就是来帮助女儿“渡劫”的,如果妈妈会爱,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孩子就能够充分理解“爱的真正含义”,这种爱能够让他们感到充实和幸福。

  

  这种充实和幸福是超越物质方面的,孩子不会因为得不到一样东西就认定父母不爱自己,在父母的引导下,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物质需求,能够客观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够客观选择物质需求。

  这样的孩子心身健康,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肯定不会做出荒唐的事情,荒唐的事情会让她们感到害怕,感到羞耻。

  但是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母爱和父爱”,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充实感的时候,物质就成了“爱的客体”,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她们无法被满足的时候,一旦有人介绍或者是有一些机会的时候,她们就会通过出卖自己来获取物质上的满足。

  妈妈多陪伴女儿,对女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养育孩子也是自己的一场修行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改变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做父母,在养育孩子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和孩子博弈的过程,如何做才能对孩子最有帮助,如何引导才是最适合孩子的,都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摸索出来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调整我们的态度,不断调整我们的方法,跟着孩子的发展进程来,父母在变化,孩子在进步,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