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及反贫困启示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之所以会选择迈入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根本原因和动力在于帮助自己的国家印度摆脱贫困,提高祖国的经济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阿马蒂亚·森对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对社会选择理论的贡献;第二,对收入分配研究的贡献;第三,对贫困问题研究的贡献;第四,对饥荒问题研究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将主要来探讨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该理论与传统的贫困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贫困理论主要将人们的收入水平视为贫困的决定因素,而阿马蒂亚森则主要从能力理论和权利理论来论述贫困问题和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创新之举。

  

  ▲阿马蒂亚·森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从能力理论出发;另一个则是从权利理论出发。阿马蒂亚森对于能力理论的描述主要是这样的: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贫穷不应该仅仅只考虑收入水平,而应该根据一个人在实现自己想要的基本物质生活和自由的可行能力,这种可行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真实处境的决定性因素。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阿马蒂亚森对于什么是人们的可行能力作了明确的定义和介绍。他指出,可行能力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做到或实现的各种行为活动的能力。这种可行能力应该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们保障自己免受饥饿和寒冷的权利,即实现吃饱穿暖的能力;还有参加公共活动,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在社交活动中使自己表现得体面的能力等等。这些可行能力的具备能够使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和人格尊严得到保障,让人们充分体验到生而为人的自尊和自信。

  

  ▲印度饥饿状况

  其次,阿马蒂亚·森进一步用能力理论对贫困进行了新颖独到的定义,一改人们对贫困的理解的传统观念。阿马蒂亚森指出,虽然收入低下是人们贫困的一种表现,但是并不能单纯只通过收入水平来判定一个人的全部处境,这样做有失偏颇。相反,马尔蒂亚森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贫困以及贫困的程度,应该是由其实现基本物质生活和各种可能的自由的生命活动的能力而决定的。当这种可行能力受到剥夺时,往往比收入低下更能凸显一个人所处的劣势地位和环境。

  再者,阿马蒂亚森对于衡量可行能力的标准的定义是绝对的,但是在贫困的测量中却又体现出一定的相对性。阿马蒂亚森认为,对于是否具有某种可行能力的判定不用取决于他人的情况,个人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无关于他人的这种能力是具有还是丧失。例如,当一个人处于饥饿,食不饱的状态,即便存在着一个比他更饥饿,处境更艰难的人,也不能改变他自身饥饿的处境和贫困的现实。但是尽管阿马蒂亚森对于可行能力的界定具有绝对性,但是对于人们从社会中获取某些重要能力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如某些商品,物资或收入等却具有相对性。这些重要能力的获得使得人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众活动中,使人们的人格尊严得到保障和维护。

  

  ▲收获粮食漫画图

  除了能力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还从权利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们某些权利的丧失和被剥夺也是导致贫困和饥饿的根本所在。如果说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那么权力贫困理论则是对于人权强调以及对于伦理道德的维护。阿马蒂亚森的权力贫困理论在他的《贫困与饥荒》和《饥饿与公共行为》这两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贫困与饥荒》封面

  首先,阿马蒂亚森首次从权利视角来揭示人们贫困是由于权利的被剥夺和丧失。在《贫困与饥饿》一书中,阿马蒂亚森提到,虽然导致饥饿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的短缺,但是,如果考虑到饥饿作为交换权利的函数,则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饥饿是由交换权利的下降导致的结果。阿马蒂亚森对于自己所谈到的权利作了详细的阐释和界定,首先,每个人都有与他人进行物质交换的权利;第二,人人都具有用自己的资产去雇佣劳动力或购买其他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的权利;第三,每个人都拥有被雇佣的权利,可以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或进行交换。第四,每个人都有继承和转移他人或他自己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能否得到有力的保障主要取决于社会体系,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

  

  ▲交换权利示意图

  其次,阿马蒂亚森在《饥饿与公共行为》这本书中以孟加拉湾的饥荒史为研究的案例,对于贫困的来源和导致贫困的根本因素作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阿马蒂亚森在这本书中集中探讨饥饿问题,关注饥饿现象并努力探寻解决饥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阿马蒂亚森指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阶层的人所具有的权利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于食物的支配范围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性。阿马蒂亚森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对于拥有粮食的初始权利,同时,也具有拿着这些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换的权利。当人们的这两种权利的任何一种被剥夺,都极有可能会造成贫困现象的出现。因此,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公众的基本生活和物质来源得到保障,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饥饿与公共行为》封面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论证也相当充实,并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案例,来增强其理论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性,对于当代以及后世的人研究贫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依据。阿马蒂亚森对于贫困问题的阐释可谓是开辟了人类社会对于贫困认识的新视角,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阿马蒂亚森一改传统对于贫困的定义,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经济学家研究贫困问题创建了新的领域,正是由于有这些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学者和研究者,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不至于止步不前。

  一方面,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问题,让人们看到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收入低下”所显现出来的贫穷。此外,阿马蒂亚森对于可行能力的阐述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贫困始于个体某些能力的丧失和被剥夺。同时也让人们和整个社会更加重视对于人们的可行能力和某些重要能力的保障,以及提高人们对于社会公众活动参与感的重要性。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也提醒人们,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所服务的,国家和政府不能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自由发展,应该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放在首要地位。

  另一方面,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人们意识到自身基本权利的保障是摆脱饥饿和贫困的重要因素。人们的饥饿来源表面上看似是粮食的缺乏,但实际上却是人们交换权利的降低所导致的。阿马蒂亚森对于贫困和饥饿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了伦理和哲学的方面,他认为,吃饱穿暖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如果连最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那么人们的人格尊严也会受到损害,不利于营造社会自由平等的良好风尚。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为后来经济学家研究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人权的重要性。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为经济学领域研究贫困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首先,阿马蒂亚森对于能力的概念只是给出了一个评价性的衡量指标,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其次,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具有抽象性,对于现实生活研究可行能力的提升和激励机制没有很大的指导性帮助;此外,阿马蒂亚森对于可行能力的绝对性定义只是从人类的生存需求出发,即维持生命的食物,而没有考虑到人类除了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同样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的需求层次结构图

  通过对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的研究和深入解读,对于当代的反贫困以及扶贫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措施的实行有着积极的启发性意义。

  首先,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提醒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保障广大人群众的基本收入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对于农村那些从事农耕种地的劳动农民,应该为其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医疗设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的保障。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对于农村大基数的贫困人口要增大关注的力度,不仅要意识到农民对于物质资料的需要,还要深刻认识到提升农民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

  

  ▲扶贫政策示意图

  此外,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启发人们提升可行能力是脱贫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们的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发展兴盛,但是,却也使得人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对那些生活极度贫困的人们实行一定的救济和扶助措施,那么这些处于极度贫困的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可能都难以维持。但是在对贫困人员或家庭实行救济的同时,更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刻道理,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改善经济水平,彻底摆脱贫困的现状。

  

  ▲能力提升简易图示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发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对于国家而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来源和个人的基础权利,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照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来源;对于社会而言,要引领共享社会政治、经济、文明等成果的良好风尚,提高人民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度,让人们收获归属感;对于个人而言,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升道德素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尽力不让自己成为社会的负担,而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