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老八景你还记得吗?
古镇平山八景
诗曰:
景致飞鹅第一高
拈花獅象隔江遥
蜈蚣吐出鸳鸯井
阿姨牵手望高桥
青龙擎托珍珠塔
七圣钟山水面飘
若问八景何处是
古渡云烟透九宵
古老圩镇平山
自明代始至清代实施的海禁,给西枝江带来了内河航运及古镇平山商贸鼎盛。这时期,古老圩镇平山,商贾云集,经济活跃,百姓生活富庶。安逸之余,由文人才子编写的平山八景诗句应时而成。
一、景致飞鹅第一高
飞鹅景致包括:飞鹅岭(海拔213米)、飞鹅庵、珍珠井。飞鹅岭下的飞鹅庵,始建于清初 ,嘉庆年间重修。飞鹅菴庙大门石牌匾上的飞鹅菴三字,清代广东才子宋湘所书,庄重丰腴飘逸,富有神韵。嘉庆年间宋湘曾受聘任惠州丰湖书院院长及主讲,飞鹅景致被列为第一,也是因此人文关系。飞鹅庵左侧有股泉井,整日冒泡,又称珍珠井。其水质为平山最佳,故为平山“第一名泉”。
飞鹅庵
二、拈花獅象隔江遥
拈花,即是观音山的拈花古寺,在象山与飞鹅岭之间。因北坡半山腰有一巨石,形似坐莲观音,当地及周边群众前往朝拜。以前因交通不便和治安问题,去观音山朝拜的人数不亚于九龙峰,人数众多,形成一大景观。如今,观音山还建有望江亭,与象山对面的狮山隔江眺望。此为八景第二。
拈花古寺
三、狮象是指狮山象山
西枝江北边的狮山,亦称虎头山(当地古人可能没见过狮,只见过虎,故称虎头山),与南边的象山隔江对峙,形成狮象卧伏两岸的景观。此为八景第三。
虎头山
四、蜈蚣吐出鸳鸯井
蜈蚣,指平山的大美街。旧时的大美街是平山最宽大的街,街两边的住户为防雨水在自己的门前积聚,就在屋前与邻居隔界的地方砌一条一米多长的石(砖)垄,家家如此。形成中间平整、两边似石阶,就象蜈蚣虫一样,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又叫蜈蚣街。有关八景的蜈蚣,无疑是大美街。老平山大街原街道是没有大美街这么宽的,1958年从惠阳分置惠东县时,将县政府设在街尾井的大街口(大门与老新华书店对面,里面的楼房后改为县招待所),就将大街定为县城主街道,开始扩路。惠东县不到一年合并回惠阳县,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复建制,政府还是设在原处。大街正式扩建,将原街面降低扩阔,致使街道两旁的民居大门门脚比街面高悬四至六尺,直至现在。除街面铺了水泥外,其他都没改变。所谓口吐鸳鸯井,让不知情的人以为双井在大街口,大街就是蜈蚣街,纯属误解。
街尾井
鸳鸯井,通称街尾井,位于旧时平山南边缘(现大街街尾)的并排双井。大为男井,小为女井。街尾井始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间形成现状,为平山古名井之一。井水清澈甘甜,水质在平山排名第三,出水量丰富,是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在平山没有自来水前,每天一到下午四时至天黑前,大户小家的妇女姑娘们都去洗衣担水,场面热闹。同时也引来那些浪荡哥儿借故围观,评头品足。故,平山有了“平山好嬲街尾井”的老话。
五、阿姨牵手望高桥
高桥,指黄排(高桥水)桥,位于平山南面,连接陈塘姨岭村古道(将军道),通粤东沿海各地。在平山没建公路时,为平山至沿海的主要通道,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黄排桥为三孔石拱桥,形样古扑结实。由南面的阿姨岭望来,如臥龙橫桓河面。虽历经四百多年,仍风雨无损。唯桥面石板,被运盐独轮车(俗称鸡公车)碾出一道道五至十公分深的石沟,真正的历史车轮痕迹。
黄排河桥人行通道
六、青龙擎托珍珠塔
青龙潭塔,在青龙潭村(现名青云村),距平山约六里路。青龙潭村历来属平山区辖地,故纳为平山景点。而九龙峰和狮朝洞不属平山管辖,则排在平山八景之外。青龙潭,在该村西北方西枝江一湾处。西枝江在象山始由东向西直流,到该处转弯。长年累月的河水冲涮,形成一洞形深潭,乍看显得险恶。早在清叶中期,有多祝乡绅,认为在该处建一宝塔,对多祝有辐射兴旺的风水作用,故主要由多祝人集资建成青龙塔。因初建之时,塔铃为圓形风铃,吊在瓦檐,远看似粒珍珠,故称珍珠塔。青龙潭深不见底,人一但跌落,决无生还。民国初期以前,平山或邻近乡里,如有麻疯病者,或被人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被装进猪笼,沉入青龙潭。
因此出名。 还有一段典故,在该塔上游的平山,为辟该塔的阴煞,建有一座天后庙。该庙建成后,由该庙至宝塔的河段上,再也没有发生过人员溺死事件,因此平山有句谚语:“青龙潭水鬼无望”(即没有代身之意)。该宝塔因有镇压邪恶之作用,百姓为在家中压邪,就去偷挖宝塔的青砖,日久形成危塔。一九五八年初,平山为建电影院,将该塔拆掉,取其青砖筑用。
七、七圣钟山水面飘
七圣钟山,请不要误会,白花也有个地方叫钟山,但此钟山非彼钟山。这个钟山是指平山老电影院所在的小山岭(连在老公园一起)。至于为何叫钟山,估计因形而名吧。传说,古早时,该山的东边岭嘴处,即原老电影院的左前方,有一神庙,供奉的是黄石公仙师,俗称“石公爷”。后人干脆将石公爷三字作为该处的地名,而钟山反而忘却了。石公爷庙里有一口井,水质在平山排名第二。庙前有一水池,池中种有莲花,但一般不开花。“若开花,开一朵,平山就出一个进士(坊间说成状元)。”在建庙之初有风水先生点过,说是可开七朵莲花,平山可出七位进士圣贤。故,该池又称为“七圣池”。庙成之后,七圣池里亦有莲花绽开,却经年不见状元出现。风水先生为自圆其说,编造了神仙下咒的故事,说:“有一神仙化成老头经过平山,被人误为乞丐,放狗追咬。众人附和凑热闹,毫无怜悯之意。然,狗知是神仙,不敢近前,放狗人就打狗。神仙看着有气,认为此镇人情淡薄,心不如狗,不应拥有如此福地,逐下咒封池,变成烂泥塘。平山再也不会出大贵之人了。”孰真孰假,都是过后仙的说辞。虚,是坊间古老传说;实,石公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确是香火鼎盛,特别是醮会之期,热闹非凡。在醮会祭孤之时,所有观看之人,无论贫富,在拜祭完成后,务必手快脚快,抢到一件物品(当然越多越好),否则就会走歹运。所以平山福建话喻人急迫之时就说:“你去抢孤”或说:“同抢孤一样。”石公爷庙自上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时期、平山土匪头子游斑华在庙堂井边残杀共产党人罗焕荣烈土后,无人敢去朝拜,庙堂冷落。石公爷庙解放前只剩下一口水井,七圣池荡然无迹。
经过修建的老平山大桥(1964年4月1日通车)
八、古渡云烟透九宵
古渡,即是三宝渡——西枝江老平山大桥桥下的古渡口。解放前,整条西枝江,只有惠州市府城与县城分界的西枝江与东江交汇处有座浮桥。其它江段,人们过江,只有靠渡船了。平山镇所处位置,起到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城市的中转枢纽作用,从而成为惠州东部的重要集镇。西枝江航运,由多祝开始至惠州,全年可通航载重二百担(折现在的十二吨左右)的江船。南岸平山这边共有三个渡口码头,简称渡头,为三宝渡头(俗称大渡头)、二渡头和三渡头。三渡头又因有天后庙,平山福建话称为“天后嫲”。三宝渡基本以渡人过江为主,二、三渡口则以装卸货物为主。东行西去的航船泊到平山,均在此过夜和补充用品。船家为求安全防抢,往往需等其它船只到来凑阵。多船结伴而行,众船云集。船只多时,由虎头山(狮山)下江面排至三渡头。江水清碧,帆影绰绰,蔚为壮观。煮饭时分,船只泊处,炊烟袅袅,缭绕云霄。
老平山大桥 (从大岭望平山)
话说以人员过渡为主的三宝渡头,船主常摆暗宝(押宝)档赌钱,以押红、白赌輸羸。蛮横庄家红白都是赢,如遇单身赌客,无论押中红白,都是输钱,你中红,他会说这边属大岭,以白为赢;你中白,他就说这边属平山,以红为赢。所以平山有句老话,说那些两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人是“三宝渡船的暗宝,红白通食”。 渡口岸上有很多小摊挡和住户,在日军侵华时,飞机轰炸(因二渡头边的柳姓碉楼,驻有国军的一个连)和二次火烧,将三宝渡头周边的房舍彻底摧毁。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是屋地变成的菜地果园或荒野,都无房屋住人。另一渡头有一条约50米长的石彻渡堤,由大岭这边的周姓士绅出资建筑,其目的是想将江水拦向靠北岸,以福荫大岭这边的风水,以至平山河形成以三宝渡为界,南岸平山这边渡口上游至象山脚成为一大片沙滩(又叫晒布埔),使北岸由渡口边至大洲沙湖村成为一条沙滩带,形成两滩迫一水的格局(风水上也可称为“两虎戏一龙”)景观。
2013年8月18日 洪水中的老平山大桥
附:【老平山大桥】
老平山大桥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之时,为打通惠州与粵东特别是与海丰县的交通,由陈济棠政府出钱,交由日本人的建筑公司承建(当时惠州没有有能力建大桥的工程公司)。桥墩建好,由北向南铺了两孔时,日本公司乘战争机会卷款逃跑,留下这个烂尾工程。直到一九五0年平山解放,由叶元帅(当时兼广东省长)指令将国民党军败逃时炸毁的广州海珠大桥钢梁运来,由解放军(当时群众称呼为大军)铺筑成钢梁身、一小截“红毛泥”一大截木桥面、可通行五吨车的实用桥。
日军侵惠时的在建平山桥
来源:平山街道文化站
编辑:古志勇 徐达华 刘晓辉 黄俊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