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西,德国医生与日本护士的战地爱情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记录着一批富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外国朋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诺尔曼 白求恩、路易 艾黎等等。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并且亲身参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其为人可佩可敬,其业绩可歌可泣。就在这个队伍当中,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医生——汉斯 米勒,和一位来自日本的护士——中村京子,亦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更为难得的是,在革命的征程中,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感情,最终圆满共度一生。
因犹太血统离开,因正直勇敢而来
汉斯 米勒是德国人,1915年生于杜塞尔多夫城。有一半犹太血统,青年时为躲避希特勒纳粹的迫害而离开了德国,到瑞士学习,1939年毕业于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着欧亚大陆,仍是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于是正直勇敢的米勒便选择了到中国这个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来与日本法西斯做斗争。
汉斯 米勒
他投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斗争,用他精湛的医术,在白求恩大夫工作过的国际和平医院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抗战将士和群众的生命,治愈了他们的伤病,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后来日本战败投降,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他又投身于解放战争的洪流之中,担任冀热辽野战总医院院长,在硝烟之中四处转战。这期间,也就是在赤峰地区战斗生活时,汉斯 米勒认识了中村京子,由相识、相知到相爱。
从日本姑娘到共产主义战士
中村京子生在日本福冈县的乡村里。当她完成了女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即将毕业时,学校告知她们可以报名到“满洲”(即中国东北)去学习做护士。自幼热情贤淑、乐于助人的中村京子喜欢这一职业, 于是这位刚刚14岁、不谙世事的少女告别亲人来到锦州,在当时的满铁护士学校学习。
中村京子
时间一长,她逐渐听到和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烧杀抢掠的暴行,目睹了不屈的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初步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日本投降后,八路军控制了锦州,一些八路军伤病员被送到医院里治疗,正在医院实习的中村京子周到细致地为他们服务。
有一天,忽然通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集合到一起开会,一位八路军的干部给大家讲话,大意是:国民党发动了内战,他们的军队打过来了,八路军根据毛主席“以农村包围城市、不以保存地方和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思想,要避其锋芒,作战略转移,今天晚上就要离开这里了。八路军很缺乏医务人员,希望大家能帮助我们,参加到我们的队伍里来。
当时,中村京子单身一人从日本来,护士学校还没毕业,无牵无挂,就毅然报名,跟着八路军上火车去了北票。还有一些日本医务人员同她一样参加了八路军的医疗队,随着战事的发展,辗转工作在经棚、乌丹、林西、宁城等地。当时,汉斯 米勒任冀热辽野战总医院院长,后来,中村京子也调到这所医院当护士,在他的领导下工作。
汉斯 米勒和其他医生一起查病房
中村京子说,刚开始时对八路军完全不了解,后来发现八路军和旧军队完全不一样。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关系特别好,每到一个地方,不管多累多困难,战士们都给老乡挑水、扫院子。她亲眼看到一位战士向老百姓借了根针,缝好衣服后还给了那位老乡。本来一根小小的针完全可以不还,可这位战士却非常认真地还回去,这件事给她以极大的教育,让她知道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识了八路军,对中国的老百姓有了感情,工作起来特别有劲儿。因为离开了日本人,每天和中国人在一起,中村京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汉语,连字也会写了,由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日本女孩子变成了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战士。
在赤峰工作战斗的日子
1947年,中村京子来到林西。战争的形势很紧张,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战事不断。谈到那段日子,中村京子回忆道:“当时我们野战医院的手术室设在大营子,那里有一个天主教堂,经常做礼拜,听到咚咚的钟声,还有修女,戴着那种帽子。教堂对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房子,我们把这房子的一边作手术室,一边作我们这些医务人员的宿舍。再往里还有一幢大房子,用来当病房,里面住重伤员。那房子很大,可以容纳50多名伤员。轻伤员都住在周围的老百姓家里。我们每天除了做手术,还到各家去看护和料理轻伤员。当时老百姓生活很困难,院子的门都是用荆条编的,开的时候要用力抬起些,院墙则是用秫秸扎成篱笆,再抹上泥。一进外屋,两边是锅台,还放着一个水缸,里屋是炕,窗户是上下两扇,用高粱纸糊着。里屋一边是房东住,一边是伤员住。我们去送药、换药和护理时赶上房东不在,就自己进去。大营子周围种着很多小树,但烧的东西太少,那里的冬天很冷,工作之余我们出去捡柴火,但走出很远也捡不到什么。后来部队给我们医院运来了晒干的牛粪,非常好烧。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吃得很饱,不像抗日战争时期吃不饱肚子。”
汉斯 米勒与中村京子
“我们野战医院也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部队四处转战,我们的医疗队就在离战场不远的地方救护伤员。需要做手术时,就借老百姓的房子,然后大家出去捡砖头,用砖头在屋地上垒一个这么高(以手表示约60厘米的高度)的台子,再摘下门板放在台子上,用消毒液消毒,当然屋顶和墙上也要消毒,再把消毒布搭在门板上就开始了手术……现在讲起来都不敢相信,但我们就是这样抢救了很多很多伤员的生命。”
“林西的老百姓真好啊!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帮着我们抢运伤员,担架不够了,从门框上摘下门板抬上伤员就走,而他们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他们真是从心眼儿里拥护和支持自己的军队。行军时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我们抬着伤员离开道路伏在高高的芦苇下面,那芦苇很高很密,敌机没发现我们,伤员也没遭到伤亡。当时,土匪特别多,有一次为了躲避土匪的袭击,米勒大夫带着伤员躲到坝后,所幸没受损失。当时我们都晚上行军,这是为了不暴露行踪,一走就是六七十华里,有一次还走过120华里。脚上打了水泡,老百姓就把渍酸菜的汤加热以后让我们烫脚,用马尾穿水泡把水排出来,这样泡瘪了,出口很小,不会感染,第二天又可以行军了。噢!他们真有办法,对我们真亲呐……一直到现在,我都在想念着他们。”
互生情愫,“非你不娶”
冀热辽野战总医院驻在林西县新林镇时,米勒大夫在那里主持医院的工作。他医术精湛,为人坦率热情,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强,医院的工作开展得很好。当时战事频繁,不断有伤病员送到医院里来,米勒大夫集院务、医务工作于一身,不舍昼夜,完全忘我地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劳累和辛苦。
中村京子当时在大营子手术室工作,也曾因手术的需要赶到新林镇协助完成手术。这样,慢慢地就和米勒大夫逐渐地互相了解,有了好感。他们在大营子和新林镇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后来他们离开了林西,参加了四平、平泉和隆化等战斗。这是几个比较大的战斗,米勒大夫带领着医护人员在离火线很近的地方抢救伤员。几次战斗之后,米勒大夫坦诚地向中村京子求婚,但是被拒绝了,因为中村京子的想法是等将来战争结束以后还是要回到日本,回到故乡去。
汉斯 米勒与中村京子
辽沈战役胜利后,大军南下,米勒大夫到军区卫生部工作,中村京子调到军区司令部卫生所工作,分开了大约两年半的时间,由于战争年代形势瞬息万变,他们失去了联系,但彼此都把感情藏在心里,谁也没有结婚。后来米勒大夫到天津工作,到1949年,一位首长关心地问他为什么不结婚,方才知道他钟情于一位日本姑娘,而且他以为这位日本姑娘已经回国了。当这位首长得知中村京子根本没走后,就把她调到天津和米勒大夫一起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汉斯 米勒与中村京子于1949年7月28日举行了庄重的婚礼。
汉斯 米勒与中村京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米勒加入了中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他曾经在中国医科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领导着北医大人民医院在中国最先研制出乙肝疫苗。工作中,他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亲自讲学和翻译资料,通过电视向全国讲述医学论文,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被选为全国政协十一位外国血统的委员之一。
安享晚年
汉斯 米勒与中村京子生了两个孩子,姑娘年长,在瑞士;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儿媳是上海姑娘,是廖承志的亲戚。中村很自豪地说:“我们经常加班,很难教他们,可是他们都懂得爸爸、妈妈在干什么,都很健康地成长起来,性格外向的女儿曾说:‘我爸爸从24岁到延安,妈妈你15岁参加了中国革命,我们懂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我和弟弟也要这样!’他们在学校的表现非常好,学习好,和同学关系好,很健康地成长起来了。”
中村京子与女儿、儿子
中村京子于1991年从北京积水潭医院离休,享受着司局级待遇,仍担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和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也算是接替米勒大夫的工作吧,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参加医院组织的学习,接待来访的朋友,那多是米勒的朋友和同志。
晚年,米勒大夫患了病,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但他顽强地和疾病做斗争。到1994年12月4日,79岁时,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是赵朴初同志题写的“汉斯 米勒博士之墓”。
本文根据《林西文史资料》《蒙东解放战争》及《国际友人中村京子回忆她在赤峰的日子》综合整理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