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给哥哥孔褒一个梨,孔褒还他一条命

  孔融让梨的事我们都不陌生,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主人翁孔融,长大之后成了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然而,孔融一生不只有让梨这一个典故,他为人刚直不阿、不惧权贵,还与哥哥一门争死,虽然结果令人惋叹。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一位名为张俭的官员,因得罪权贵,反遭诬陷,为躲避官府的追捕,张俭四处逃亡。一路上,张俭投奔了多户人家,又辗转出逃,一日,他想起自己的旧友孔褒,便准备投奔孔褒。张俭到了孔褒家中,恰好孔褒不在家,而十六岁的孔融却在。张俭见孔融还是个孩子,就没有告诉他自己是逃犯,而孔融见张俭神色紧张,料到他肯定有难处,便自作主张收留了张俭。

  张俭在孔融家住了几天,谋划好行程,便又出逃了。张俭走后,孔融一家却被告发,于是孔融与哥哥孔褒都被抓了起来。审官问兄弟俩谁放走了张俭,孔融深知自己犯下大错,不想连累哥哥,便凛然地说:"留藏张俭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话,就请治我的罪吧!"而哥哥孔褒爱护弟弟,自己承担起罪责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要杀就杀我吧!"两兄弟皆自称是自己的罪,审官一时拿不定主意,便上报给朝廷。朝廷可能是念及孔融年幼,或者受他让梨的谦让之举的影响,最后处死了孔褒。

  可怜孔褒,用自己的生命去顶替弟弟犯下的错,而孔融,也深知是自己的责任,凛然争死,并没有逃避责任,两兄弟皆是有情有义之人。而孔融因一门争死而名声大振,但多年之后,也因得罪曹操被曹操所杀。

  而说起这个张俭,一人逃命,却牵连数人,因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被牵连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有的甚至全家都受牵连被灭。同是逃犯的夏馥听闻张俭此举,不由得心生寒意,他不想像张俭那样靠牵连别人而保全自己,遂把胡须剃光,改变外貌,逃入林虑山中,隐姓埋名,成为挖掘烟炭的佣工,生活二三年都没人知道他是谁。

  古人多讲究忠义仁孝,但在现在看来,虽有许多忠孝、仁义的例子,但其中不乏愚忠愚孝之举。甚至现在流行孔融让梨实则是故意讨长辈欢心一说,还有人认为孔融一门争死本就是他的过错,所以此举不值得大家称赞。但我们观史并不是找寻古人的过错,而是以史明志,从中学习真正有用的现实处事之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我们要以辩证与宽容的心态对待历史,毕竟历史已成过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