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探索增收:美丽家园,共同建设!

  金秋时节的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沃野织锦、稻浪起伏,一个个漂亮的农家小院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庭院繁花盛开。

  “以前我们村是有名的空巢村,人口外流比重超过60%,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17元。现在人丁兴旺,村里开办了8家公司、5家种植养殖合作社,还有18个工程队,80名设计、建筑技术人才。”上寨村小组组长廖世兵自豪地说,抓住人才、大兴产业是上寨村由空巢村变成富裕村的关键。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在廖世兵等一批返乡“能人”的带动下,上寨村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由党员、大户示范带头的“双强双带”“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对产业发展困难户、一般户、散户分别实施技术指导、产业带路、试验示范等措施,帮助村民稳定增收。

  上寨村按照“不丢荒一寸土地,不落下一户群众”的产业发展思路,整合出闲置土地种植苹果梨1000余亩,拓宽渠道;采用“长短结合,林上棚下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棚内有草药、树上有苹果梨、林下有重楼、庭院外有八月瓜”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层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导和动员群众通过资金、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中草药种植,壮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上寨村种植仿野生石斛、山豆根、重楼等中药材2100余亩,农户分红收入达7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17元增长到300多万元。

  随着收入增加,村民们建设家乡的步伐越来越快,两污改造、庭院提升、文化长廊建设等快速推进。依托自己的“人才资源库”,村民们投入到美丽的规划建设中。

  【图片1来源:云南日报】

  绿水村因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独特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香椿生长环境,上市时间比省内其它地区早40天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第一椿”。

  为解决产业小、散、弱的问题,绿水村党总支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结合香椿耐干旱、效益高的优势,将香椿定位为“一村一品”建设的优势产业大力推广种植,持续投入500余万元并充分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提水工程,建设水窖,灌溉面积达8000余亩,并修筑道路3.8公里、新建冷库3个,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绿水村采取“总支委员先行发展、党员传帮带、农户共同发展”的模式,推进香椿种植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村组干部作示范,带动全村90%以上农户参与,主要发展小红椿、四季椿种植。通过村干部及种植能人传帮带和聘请农技专家指导培训,村里涌现出20多户种植大户,建成香椿育苗基地4个,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

  据统计,从2021年4月至今,绿水村香椿产业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绿水村香椿产业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畅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最远卖到了新疆、黑龙江,价格连年上涨,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形象和产品效益不断提升,形成了“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模式。

  【图片2来源:云南日报】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