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戏曲“活化石”柏峪燕歌戏走出门头沟深山!
原标题:“火出圈”!戏曲“活化石”柏峪燕歌戏走出门头沟深山!
抖音搜索“京西杂谈”
柏
峪
燕
歌
走出深山
11月10日, 素有“戏曲活化石”的柏峪燕歌戏参加了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天艺同歌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繁星戏剧村承办的 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此次演出是柏峪燕歌戏首次参加全国性的戏曲演出盛会,也是柏峪燕歌戏恢复传承后首次进京演出,让更多的戏曲专家和观众感受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柏峪燕歌戏
柏峪燕歌戏的演出得到专家们的赞誉,让更多的戏曲专家和戏曲爱好者及观众进一步了解了燕歌戏,同时,对燕歌戏今后的发展、传承和保护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为燕歌戏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出结束后,艺术节执行主任、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老师为燕歌戏剧团颁发了优秀剧目荣誉证书。
据了解,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集南北之大戏,展戏曲之魅力,汇聚了来自中国戏曲学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武汉汉剧院、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北京凌空评剧团、北京市曲剧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南京市越剧团、青岛市京剧院、山东省吕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燕歌戏剧团、丁一滕戏剧工作室、繁星戏剧村等十四家参演院团,囊括了京剧、评剧、扬剧、汉剧、淮剧、曲剧、湘剧、豫剧、越剧、吕剧、梨园戏、燕歌戏、戏曲元素话剧等12个戏种16部精彩好戏。
其中,燕歌戏与扬剧、汉剧都是首次参加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柏峪燕歌戏的“背后”
柏峪燕歌戏的起源
据介绍,燕歌戏起源于门头沟区深山斋堂镇西北部,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乐,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其师世居江南,乐生皆河北田里之人。”由天津关戍边军士传之于此,并且落地生根,独居柏峪一村。
唱词多融合了《元曲》之风,甚至有整段的引用。燕歌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京乃至全国是一个独特的剧种,九腔十八调,坐、唱、念、打、功、曲调悠扬。
有专家把柏峪燕歌戏喻为“戏曲活化石”,还有学者考证,柏峪燕歌戏与现存的保定“四弦”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元史所载基本相符。燕歌戏与其他戏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曲调唱腔既有高亢清亮之腔,又有绵转低逥之曲,融南北之韵又和雅俗之风,听后曲调萦绕于脑,使人回味无穷。伴奏乐器主要是“四弦”。
到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大媒体上还没有听到、看到和燕歌戏相同或相似的戏曲剧目。
柏峪燕歌戏的发展
清末民初年间,柏峪剧团曾带着燕歌戏到北京演出,但是随着年代的变迁和老艺术家的相继离去,独特的剧种燕歌戏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此之际,柏峪燕歌戏得助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及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和柏峪社员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团结协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濒临灭绝的燕歌戏得到了拯救、恢复、发展,直至200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燕歌戏”,在各级领导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柏峪社员剧团于2003年成立。目前,剧团演员有42人。近年来,剧团参加了市、区文化艺术节山乡戏调演深得好评。同年燕歌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剧团能够上演《小锦缎》《锣衫记》《牧羊圈》《 孙举皋卖水》等15个完整曲目。
柏峪燕歌戏的故事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摸爬滚打十二个年头,柏峪村社员剧团的成员对燕歌戏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员剧团成立之初,除了资金匮乏,还面临着剧本稀缺、人员不足的困境。
由于燕歌戏历来都是口传心授,完全没有任何文字性的材料,剧本更是无从谈起,当时的工作重点就是抓紧时间整理剧本、扩建剧团、进行排练。村里一改传男不传女的旧风俗,引进了许多村内对燕歌戏有热情的年轻人,直到现在,为了能够实现最好的演出效果,演员们在农闲时节每天晚上都会到村里的剧场进行排练,一排练就是几个小时,现在柏峪村社员剧团每年组织演出四十余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燕歌戏,燕歌戏团建成了全北京市唯一一家村级专业文化剧场,让燕歌戏的排练、演出有了专门的场地以及高端的音响、灯光等设备,文化剧场的建成给村内剧团的演员们带来了无限的动力,自2014年8月1日投入使用以来,艺术家们每晚都会去剧场排练,努力提高演出水平。
目前,在文化剧场已成功演出百余场,观众达万余人,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燕歌戏”得到了“活态”传承和保护。
本文转载自:门头沟文旅
本篇内容所有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京西杂谈”法律顾问由北京茂竹律师事务所担任,“京西杂谈”读者法律咨询免费!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关注“京西杂谈视频号”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