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设在家、医生走上门,新模式打通堵点 | 社区有“医”靠

近日,家住虹桥镇的张老伯拿着一封手写感谢信来到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激动地说:“我要感谢你们医院的徐丽丽医生,她对我们家床病人不厌其烦,我每次问她问题,必有回应,现在我身体也康复了许多……”
张老伯说的“家床”就是家庭病床,它以家庭为场所,让病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目前,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又可减轻家庭经济和个人负担。
![]()
全方位关注患者身心健康
张老伯的感谢信并不长,但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家庭医生的工作日常,不仅为其解决健康问题,更用专业知识为其解决各种心理焦虑。家庭医生徐丽丽每次上门走访,量血压、听诊、检查身体、诊断病情、配发药物、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一如既往地专业和耐心。“他们与我签约了,就是相信我,把身家性命都交付给了我,我就要对他们负责”!
![]()
说起家庭医生的服务,顾阿婆的女婿竖起大拇指。顾阿婆有严重的心脏病,9年来家庭医生邓晓芳从未间断上门,哪怕疫情期间,也进行远程诊疗、送药上门。“任何棘手的病况,我都会第一时间找邓医生,她24小时开机,就跟我们的亲人一样”。
![]()
耐心解答、细心帮助,几乎是家庭医生的共同“特质”。无论患者多晚打电话或微信、短信寻求帮助、咨询病情,家庭医生谢皖季都能及时回应。“谢医生,我刚测血压发现我的心跳只有30下,我好害怕,我现在是不是很危险”?一天晚上8点多,患有冠心病、房颤的王大爷突然致电。谢皖季仔细询问他的症状和血压后,及时给予准确的指导。安心休息了一会,王大爷再复测一切都正常了。
打通服务患者“最后一公里”的堵点
据悉,“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是对有建“床”需求的签约居民,根据建“床”标准和评估规定在建“床”前先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符合建“床”标准的患者,按“一人一档”的原则设立健康档案。一旦纳入“家庭病床”管理体系,家庭医生就会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定期提供查床、会诊、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等一系列丰富且专业的上门医疗服务。
![]()
目前,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33位家庭医生,已建立494张家庭病床,开展上门服务项目39项。一般,每位家床病人每月至少提供2次以上上门诊疗服务,比如导尿、肌肉注射、换药拆线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让患者不用奔波劳累,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当然,遇到特殊病情,可及时与家庭医生联系,提供预约上门等服务。
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床科负责人赖清旺告诉记者,家庭病床更加关注失能失智、生活不便等特殊群体的需求,通过“病床设在家、医生走上门”的形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服务患者“最后一公里”的堵点。

记者:陈美玲
图文:区卫健委
编辑:陈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