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过亿,却住在精神病院的草间弥生,作品升值超北京房价10倍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蔡康永在一篇博文中这样写道:“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非常有名,但绝不是一夜成名
1977 年的一天,一位日本女人走进日本一家精神病院和前台说:“我有精神病,我要住院”。
不用互联网,这里没有人情世故,在她的世界里干净如初,她萌生了一个想法,买下旁边那栋楼。
说到做到,她买下那栋楼后,将那里当作了自己的创作天堂,并且一住就是40年。
每天早上十点开始创作,晚上六七点离开,天天如此。
她创作了无数让人向往的作品,无限的镜屋,每人的观看时间为45s,因为有16万人排队...
密集的波点、无规则的线条,色彩斑斓,无拘无束,这是她的风格。
她就是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
2016年,《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0 人”之一,是当选的唯一一个日本人。
连川普的女儿都去和她的作品《消融之屋》合影并po到了instagram上,瞬间收获了14万的赞。
知名品牌LV想要和她合作,都要亲自询问她的档期。
她成为了当代在世作品价值最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价值增速是北京房价的10倍,作品《白色28号》在2014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中卖出了710.9万美元的高价。
在她辉煌的背后,却是人生路上无数的痛苦斑驳,今天她得到了多少赞美追捧就挨过多少辱骂诋毁。
面对采访时,她哽咽着说:“如果不说为了艺术,我早就自杀了。”
草间弥生具有一个独立于世外的精神世界。她从不关心别人的艺术,也从不学习艺术史;她只会做她自己,而且总是做足她自己,完全无视世人的眼光。也正因此,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才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语言。
贵族的出身,丫鬟的命
草间弥生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有些病态。
草间弥生小时候,被诊断为所谓的精神分裂症,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的一户富裕家庭,按理说她该不愁吃不愁穿。
可是父亲是一个色鬼,母亲却是一位偏执狂,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要目睹人性的扭曲与黑暗。
在1935年的日本松本市,你可能经常会在街上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鬼鬼祟祟的跟踪着一个男人。
目前几乎没有把她当作女儿,而是当作了一副可以行动的“追踪器”。
每当妈妈发现爸爸鬼混时,她迅速接到妈妈的命令:“监视爸爸和那个女人!”
倘若没有跟到,那么最后就是毒打伺候。
长期的精神压力与缺乏健康关爱的她终于开始出现各种精神病症的临床表现,就像开头所说,一天她给母亲画了一幅画,画中那个女人身上遍布圆形斑点,仿佛就像一个长了霉菌的病人。
最严重的时候,草间弥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幻觉和幻听,害怕至极的她想得到目前的关爱与理解。
可现实的就是,草间弥生的母亲专心于家族生意,对女儿的疾病一无所知,并且觉得她时无病呻吟,经常就是一顿毒打。
害怕的她,开始学会利用绘画来缓解压力,她把幻觉中产生的可怕形象用画笔一一记录下来,这些日后都成为了她的创作灵感。
终于找到与这个世界相处方法的她却从来没有被上帝眷顾,她以为绘画可以得到母亲的赞赏,可她太天真了,妈妈认为草间弥生应该成为“收藏艺术品的富家女”而非食不果腹的艺术家。于是,母亲便毁掉了女儿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强烈的恐惧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濒临崩溃。
妈妈的恶毒至此还不够,时不时强调:“没生你就好了。”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这样的语言意味着她不该来到世界,绝望的草间曾企图卧轨自杀,所幸她被气压撞晕,捡回一条性命。
死不能,生不可大概这就是比绝望还可怕的一种感受吧,她受够了这样的日子,一天她在书店发现一位美国女画家的作品被触动,后来在堂哥的帮助下联系到了这位女艺术家并且写信道:
“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上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
Georgia感受到草间弥生的真诚,并且愿意帮助她在艺术道路上给予支持。
Georgia O‘Keeffe和草间弥生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并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并决心彻底舍弃过去。
命运并未对她就此善罢甘休
“纽约的生活太恐怖了!”,她这么形容。
草间弥生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在租住的公寓里,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从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被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她开始走上大街兜售自己的作品,四处求参展却无人问津,更严重的是她的精神病症状进一步加深,也许此刻她才明白什么叫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那一扇窗也差点关了。
祈求上帝不行,靠自己反攻
没过多久,在她的坚持之下《无限的网》终于在纽约布拉塔画廊展出,引起全城轰动。
在她看来,波点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不过是百万个波点中的一个。
有趣的是,草间弥生的这个举动竟然成了引领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
1963年,草间祭出了惊世骇俗的前卫个展——“千船会”,身后的墙壁和天花板贴满999张单色印刷海报。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她60年代的作品:她的作品完全排除个人情绪,以一种偏执的重复令人感到困惑。
两年后,她呕心沥血独创出“无限镜屋”在纽约展出。红点、镜面、重复……每一处都带着她强烈的个人风格。
可七个月后,萨马拉斯原封不动把她的作品抄袭拿走,并且声名大噪。
心如死灰的她,从自己工作室一跃而下,可惜这次还是没死成。
自此之后,她给我们书写了一个“凤凰涅槃”的故事,她开始放下世俗对她的偏见,自己在创作和做人上更加追随自我,“既然我的在意换来的都是冷血,那么我也可以无情于世”。
1968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
她在街头躺在红色圆点的软雕塑上,周围的人指指点点,白眼她是个哗众取宠的神经病。
消息传到日本,很多人认为她为日本丢人,可是死过多次的她怎还会在意他人的眼光呢?
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她不请自来。穿着金色和服,以每件2美元的价格出售1500个金色镜面球,被主办方认为是对艺术亵渎。
纽约有评论家说她:“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
柏拉图式的爱情
1962年,33岁的草间弥生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前卫艺术家。一天,草间的经纪人对她说:“这两天我们会去见一个奇人,不过,记得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草间弥生还不知道,她的经纪人要带她去见的是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
当他们见面时,约瑟夫直言不讳地对草间表达:“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像你这样可爱又漂亮的女生”。
后来他们彼此相爱,只可惜这段恋情只有10年时间。
1972年,Joseph Cornell与世长辞,此后,草间弥生终生未婚。
那种人可以代表日本嘛?
回到日本之后,性格怪异的她依旧没有收获幸福美满的人间真情,相反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一个糟糕的童年对人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因为糟糕的童年就像诅咒一样让人陷入痛苦的轮回。
在这里,她孤苦伶仃,众叛亲离,内心的孤寂比在纽约更甚,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草间决定把自己的余生寄放到精神疗养院。
无数日本人觉得这样一个“神经病”能代表日本人嘛?
可是她依然不羁于世,公众场合下,她会戴一顶亮粉色假发套,吩咐助手,“把我的‘帽子’拿来。”
她强调:“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必须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这个自杀三次也没死成的怪婆婆,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要一直活下去。”
“我相信,只要一直画下去,就能到达下一个世界。”草间弥生说道。
对于过去,草间只是讲了一句话:“所有苦难,我都亲力亲为。”人间水火,她单刀赴会。
世人给她贴上了很多标签:波点女王、和荒木经惟齐名的日本坏品位、世界上身价最贵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但在草间弥生的眼里,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停止创作就会自杀”的精神病人。
但她不需要成为任何标签,也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她也不需要代表谁,活到这样的程度,她俨然脱离了世俗甚至世界,她在自己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别人笑她疯癫癫,她笑别人看不穿。
感谢她的坚持,也感恩整个世界认可了她的幻想世界,让我们能在走进她梦境的同时,忘却现世的烦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