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拆炸弹都是红线蓝线选一根,真的合理?

  目前最早出现拆炸弹时红蓝线二选一的电影就是1974年的《雷公弹》。但有国外网友提到,在1915年格里菲斯的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删节片段中,就有红蓝线拆弹困境的内容,但因为影片是单色的(非黑白),无法呈现所以被删掉了。

  炸弹的制作者,为了保证自己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清楚地区分火线和零线,并确保炸弹已经组装完毕,采用的是不同颜色的电线。当然,红蓝两色是电工通常采用的火线和零线的代表。假如说不依靠颜色区分的话,那么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制造者太懒了,没有去买不同颜色的导线;二是制造者艺高人胆大。

  电影里:拆弹专家面对红蓝线,难以抉择。实际上:拆弹专家小心地把雷管抽出来,然后用小刀割断宽胶带,拿起来雷管就跑。补充:取出雷管是最常见的方式。

  电影里:拆弹专家每天等着各种发现爆炸物的消息,无所事事。实际上:拆弹专家最多的工作是制造爆炸物。补充:最好的制造者=最好的拆解者。

  炸弹制作的水平,一个体现在外形的隐蔽,另外一个就体现在引爆装置的设计了,大致有遥控的、压发的、拉发的、倾斜的和复合的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是形成高温、火花,引燃炸药。

  现在的引爆装置一般都是最终形成电打火,那么我们只要破坏形成电打火的回路,让火打不着,炸弹自然也就失效了。所以关于蓝线红线的问题,其实是非常非常不专业的问题,你买的线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你只要高中物理认真学了,电路只要别短路喽,你想弄几根线就弄几根线。

  所以说,炸弹基本上是拆不掉的,不叫拆弹叫排弹。那么,怎么做?

  一,疏散群众。发现炸弹,立即疏散群众,转移重要物资,中国不缺钱,别死一群人就好。二,信号屏蔽。排爆车标配,防止遥控炸弹和犯罪分子躲在暗处偷偷引爆造成排爆人员伤亡。

  三,拆弹机器人。过去翻开隐蔽物,通过摄像头仔细观察炸弹结构。确定起爆方式,爆炸威力。四,简单爆炸物。如果是简单炸弹,很轻松,把雷管拔掉,断掉起爆电线就可以了,保留炸弹可以提供嫌疑人的线索。

  五,排弹。如果是复杂炸弹,不要拆了。一般处理办法就地引爆。野外是挖个坑,用机器人把炸弹推进去,就地引爆。市区可以用排爆桶(由极厚装甲制成的无盖筒状物),机器人拿起来扔到桶里面,口朝上。一般当量的炸弹是炸不开那个筒的,能量只能朝筒口也就是正上方释放,减小破坏性。

  以前看一部电视剧里,反派在自己身上绑了炸弹,当时两警察顺利将他制服,但是因为必须要活捉他以得到情报便不得不想办法拆掉反派身上的炸弹。当时反派身上的炸弹有四根颜色不同的线(红蓝黄绿)连接,反派告诉警察想拆掉炸弹就必须剪断其中一个,不然倒计时一结束炸弹就会立马爆炸。最后倒计时结束,但是炸弹却没有引爆。

  事实上那个计时器并不会引爆炸弹,但是只要你剪断其中任何一根线炸弹就会引爆。两警察中的一个就是因为观察出反派总在说让剪而察觉出来真相的。

  好莱坞叙事通常要求主角是一个有较强行动力的人,借此推进情节。而行动力意味着决断力,意味着拥有较强的意志,在理智无法做出判断时,能够凭借意志当机立断,大胆地做出常人不敢做的行动。

  炸弹双线困境这个桥段正好构成了一个简化到极致的理想情境,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主角的决断力,同时又很容易配合「最后一刻的拯救」桥段,将紧张感推到顶峰,在危机达到顶点时,让主角的意志拯救所有人,完成影片的高潮。所以双线困境桥段一经发明,立刻得到好莱坞电影的青睐,迅速流行起来。

  所以,拆红线还是拆蓝线这种剧情设定,是否科学,是不是事实,不重要。这是剧情需要,编剧需要用这种简单的所有观众都看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拆弹者的压力和抉择,仅此而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