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那个夏天,他被警察逮捕了。《天气之子》动漫分析

  写在前面

  我又看了一遍《天気の子》。

  2019年它上映的时候,豆瓣评分不算高(现在也不高),争议也很多,也有人说它远不如新海诚上一代神作《你的名字。》,但当时的我对于电影的结局算是大受震撼,哪怕是两年后把它翻出来再看一遍,给我的感觉也只是更喜欢它了。

  夏天太热的话,就看看这部全是雨的电影吧。

  

  一

  天空的模样

  日本的动漫似乎总少不了雨,无论是新海诚的《言叶之庭》和《天气之子》,还是宫崎骏的《龙猫》和《千与千寻》,各式各样的雨景总是在日本动漫电影里层出不穷。

  在多数晴空万里的日子之外,雨就是一场故事的开端。

  在天晴的日子里人们总是循规蹈矩,正常维持着每天数点一线的日程和没有波澜起伏的寻常。可有雨的日子就不一样,小到行人去路旁的商店避雨,大到公路上车流暂缓,在雨里,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都会被放慢,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节奏也变慢了。

  但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相遇,有时候就需要跳脱出原本的节奏。

  

  人的一生会遇到数百万人,而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擦肩而过,在快和卷的现在,每个人在每个时间段都有着自己要做的事情,自然无暇顾及道路上一瞬而过的相遇。

  只有在另一种情况下,人们才会留神身边短暂的不同,即那个时间段内做不了已规划好的事情,人们才会发掘在时间安排之外的其他新奇。

  在拥堵的车流里点开从来不听的广播,在窄窄的屋檐下和旁边一起躲雨的人搭上两三句,人本来就是群居性动物,我们的天性都需要一些社交,只是在当代生活的今天,跳出原本的节奏似乎会更容易一些。

  

  我很喜欢电影里那场永远不停的雨,既因为它是人物情感交织的起始,也因为它让人们更重视天空的模样,让人们更珍惜那些在阳光下的际遇。

  “人的内心真是神奇,像是只要早上看到窗外的晴天,就能精神百倍。只要天空一片蓝色,就能感叹活着真好,能感觉自己更喜欢身旁的人了。“

  “仅仅因为天空的模样,人们的心情就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我第一次知道,人的心情是和天空相连的。“

  在这场永远不停的雨里,两位主角刻画了最美好的青春肆意,天野阳菜用晴天让人们重新得到欣喜和温暖,也在这场雨里,森岛帆高和天野阳菜找到了彼此对于自己、自己对于世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要是雨天的话,不如就在慢节奏里找到一些新的际遇;要是晴天,看到透彻的蓝天也应该提起精神。无论天空的模样是什么,都在另一种弥足珍贵里寻找新生活吧。

  这样子,在天空之下的我们都会更幸福一点。

  

  二

  追逐光 成为光

  森岛帆高和天野阳菜的相遇从一束光开始,这束光将追逐光芒的他们从偏僻的岛屿带到东京。

  

  

  在长久雨季阴霾的东京,他们用自己“100%晴女”的能力为东京带来短暂的晴天,成为那些长期处在低沉情绪的人们的能够借以雀跃的光。

  

  而在最后被迫离别的日子里,他们发现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光。

  

  两位15-16岁的主角,处在想象力、行动力、勇气、叛逆都十分充足的阶段,在这个青春气息十足的时期,森岛帆高敢于说走就走,离开偏僻岛屿的家乡来到东京闯荡,天野阳菜也会不顾自己使用“晴女”能力的后果,说出一句“我喜欢晴女这个身份”,只为了那些能够给予人们片刻的美好与幸福。

  莽撞也好,不惧后果也好,青春就是在追光的路上成为光的,至少在青春做过这些事情,回想起来的时候,青春也是燃烧过的。

  我喜欢他们这样的成长,喜欢不必具备理性的青春。

  

  三

  抉择

  这部剧评分两极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森岛帆高最后的抉择。他愿意这场永不停息的雨继续下去,也不愿意用天野阳菜的牺牲换来东京“正常”的天气。

  

  

  我不同意。

  从理论角度,天野阳菜对于东京大雨根本没有什么过错,她不是造成东京大雨的原因,也没有拯救东京的义务,成为晴女也不过是她祈愿下的一个巧合。

  东京自古以来都是汪洋,大雨顶多也只是回到起点,历代晴女的牺牲,从来没能换取长久美好的乌托邦,又何尝需要下一代晴女的牺牲换取未知的未来?

  

  从利益角度,这就是个典型的电车问题,是救少数人牺牲大多数人,还是牺牲大多数来救少数人?

  答案很简单,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如果“我们”的主要利益在少数人,那“我们”自然就会牺牲多数来救少数,反之同理。电车问题,本来就是无意义的讨论。

  

  森岛帆高尚且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他可以不顾警察的围堵,不顾社会的责任,他的最高利益就是他只想和天野阳菜在一起,他愿意东京大雨一直持续,也不愿意剩下一个没有天野阳菜的世界,于是他就这么干了,上天,然后把那个献祭自己的小姑娘带回来。即使他为了救人逃出警署、持枪、扰乱秩序,但并未造成伤亡,并且在被捕后,他还是受到了法律的宽容。

  他在电车问题里选了少数,因为他就在少数的那辆车上。

  你能说他们有错吗,不能。

  其次,这部电影就是典型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碰撞与抉择。

  电影里有须贺圭介这样坚持现实主义的大人,也有森岛帆高和天野阳菜这样的青年浪漫主义者,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从来没有哪一方更为合理的标准。

  而新海诚的想法更遵循卢梭说的“完全依照理性办事不一定是好的,有时依靠情感办事更为正确。人们在现实的重压下,往往迷失自己,失去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在新海诚看来,牺牲一个天野阳菜也许可以拯救东京,但必定不能永远拯救东京,与其继续维持河伯娶妻的故事,人性的美好才更为值得。

  新海诚把他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诠释出来了,至于接不接受,就是观众持有的不同价值观所决定的,要是你不同意新海诚的想法,只能说明你不是他的受众群体,但也不妨碍这部电影依然是部好片。

  

  想说的

  最后分享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虽然不是真实的古文,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景王问政于管氏:“杀一人以利天下,可以吗?”

  管氏说:“不可以。”

  景王问:“为什么呢?”

  管氏说:“杀人的应当是法律,不应肆意剥夺任何无辜之人的生命。”

  景王问:“杀了他可以挽救一万个人的性命,也不应该做吗?他无辜,一万个人也无辜。一个人的无辜,和一万个人的无辜,谁重呢?”

  管氏说:“一样重。”

  景王笑。

  管氏继续说:“杀戮无辜,有害国法。害国法而不知,却以为行的是理所当然的事,臣私下里为国君担忧。”

  景王正色道:“那寡人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呢?”

  管氏说:“是谁要害这一万人,就惩治谁。如果是另外一个人,就招募勇士除掉他;如果是一个团体,就令执法机关敲掉它;如果是天灾,便去抗灾;如果是人祸,便去问责;如果是制度,便去改革。不能因一亿人的贫寒,便杀了许氏和三马,将他们的资财分给众人。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会令更多人贫寒,而不会致富。”

  配图/《天气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