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诗织是受害人,而人们却不断地在诗织身上找问题

  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本书的作者清水洁,1958年生于东京,是日本著名调查记者。

  清水洁的介入使诗织的案件终于大白于天下,警方不但不作为,甚至还想掩盖自己渎职的事实,这一切让清水洁吐槽警方“毕竟警方总是对弱者特别苛刻,连对好意提供线索的民众,都是高高在上的态度。即使如此民众还是愿意协助的话,警方又会如何应对呢?他们会用疑神疑鬼的态度,追根究底地问出协助者的姓名住址,包括男女交往在内的各种隐私。”

  清水洁说的没错,为什么在有办案能力的警察面前,破获此案的人却是记者清水洁呢?

  清水洁所在的是一个十八线小周刊,被称为三流媒体,他明明就是一个普通的摄影记者,他也不是什么福尔摩斯,他只能用笨拙的方式去找出真相,去跑、去调查,去一个一个询问路人,为了拍到关键的照片,在监视车上一呆好几天。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警察更有力量。

  

  在清水洁发表对警察办案不力的批评报道之前,其它的一流媒体又是怎样报道这宗案件呢?

  因当时在日本,存在“记者俱乐部”一说,“一流”的报纸、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才有资格加入。

  “记者俱乐部”成员有权参加警方的新闻发布会,并拥有各级政府公安委员会发放的“路边临时停车许可证”,以便在案发现场进行调查采访。而周刊、杂志则被冠上“三流”的定语,给人的印象便是耸动的标题、愚蠢的丑闻、粗暴的采访,他们不属于“记者俱乐部”,也无权采访警方等官方人士。

  看上去“记者俱乐部”是种特权,实际上却是警方对信息加以管控的方式,俱乐部成员只能发布警方认可的消息,未经警方允许不得前往案发现场,如有违规,便会被俱乐部除名。

  所以,作为警方传声筒的一流媒体,给予人们的信息是“那是酒家女的三流案子啦。”

  

  一个女孩竟然被杀了三次,背后的真相值得人们思考

  看完这本书以后让人心情沉重,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诗织的三次被杀死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第一次是小松和人指示手下久保田祥史,在事实上杀害了诗织。

  第二次是埼玉县警方的不作为和渎职,在命案发生前就杀害了诗织。

  第三次是案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和埼玉县警方对舆论的引导,让这个女孩死后的清白毁于一旦。

  看着警察和媒体对诗织的评论,不得不让人感叹小松一直想要毁掉诗织的人生,他没有实现的,被警方和媒体实现了。

  那么,为什么受害者明明是诗织,人们却要在诗织身上找原因呢?

  这不过是因为人们心中的害怕,每个人都希望这种伤害要远离自己身边,只有把诗织看作和自己不同的人,人们才会把自己蒙蔽起来,告诉自己这件事情离自己很远很远,受到伤害的永远不会是自己。

  但人们殊不知这样做却也成为了去伤害别人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