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邂逅熊希龄,梨花、海棠与慈善

  沿福山支路蜿蜒而行,望着路旁一些老楼门口的标牌,如同走在历史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其中,福山支路12号是熊希龄故居。

  这座小楼典雅精致、温润庄严,别有一番气度。对于这里,熊希龄夫妇情有独钟,妻子毛彦文写道:“该宅面临东海、蓝天碧水、红瓦绿树,为居家之胜地。”

  熊希龄,字秉三,1870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他25岁中进士,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迫辞职。退出政界后,他全心致力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著名爱国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

  熊希龄与沈从文同为湘西凤凰人,可谓“亲老乡”,他们在青岛的故居距离仅数百米。但遗憾的是,因留青时间不同,二人未做过邻居。而且,熊比沈大了32岁,已属于两代人。

  不过,熊希龄的妻子毛彦文足足比他小了28岁,按说也属于“下一代”。熊希龄一生娶了三位夫人,第一位是廖氏,早期染肺病而亡。第二位夫人朱其慧是他的贤内助,全力协助他办教育,积劳成疾,于1931年不幸去世,两人育有一子二女。

  毛彦文本就是一位才女,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她16岁时就为了表兄逃婚,教书供其留学,谁知惨遭抛弃。此后,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一直独身到36岁。毛彦文与熊希龄的侄女读师范时是同学,一度称熊为伯父。1934年,熊希龄到上海再次见到毛彦文。钱钟书有一句名言:“老年人谈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以此来形容熊希龄并不为过。很快,他侄女和女儿先后代其向毛彦文求婚,他自己也亲自邀约,写信填词表达爱意。这轮攻势下,一向有主见的毛彦文六神无主,两个月后终于答应下来。1935年2月,这对老夫少妻在上海结婚,轰动一时。

  婚后第二年夏天,中华慈善协会在青岛举行年会,熊希龄夫妇从北平来青参会,受到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的热情款待,会后留在青岛避暑。夫妇二人拜会了客居青岛的老朋友孔祥榕,到其崂山别墅做客。熊希龄非常喜欢孔家的别墅,想请孔祥榕依样再为自己建一座。

  就在熊希龄夫妇对青岛留下美好印象的同时,沈鸿烈也有意请其来青推行慈幼教育事业。于是,1937年4月底,熊氏夫妇再次来青,选赁住宅,做好了长住青岛的打算。他们选的房子就是福山支路12号,毛彦文对此非常喜爱。这对老夫少妻非常恩爱,这座老楼中也留下了“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爱情佳话。毛彦文晚年回忆时说:“(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令我陶醉,令我庆幸”。熊希龄还作《莲湖双鹭图》并题词,“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然而,人生中的快乐总是容易消逝。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熊希龄夫妇只好离青,辗转赴香港,为抗战募捐资金。熊希龄突然中风,救治不及,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不得不提的,还有青岛红万字会旧址,就是如今的青岛市美术馆,也与熊希龄息息相关。初来青岛,他看到当时的青岛红万字会在新泰路上,规模太小,于是建议再建一座新的,沈鸿烈当即在青岛河畔批地。1936年,熊希龄在青岛又帮助筹集建设经费,这座标志建筑才得以完成。

  人们说,建筑是有温度和记忆的,而我们也应该记住熊希龄,连同他的爱情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