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弥亚”和“白娘子”都是蛇女,两人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含义?
从古至今都有许多描写“蛇”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所塑造蛇的形象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差的地方。
这其中蛇女故事作为比较著名民间故事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以希腊神话人物拉弥亚的蛇妖形象与我国“白娘子”形象最为知名,对于拉弥亚和白娘子的形象描写反映出了中西方的不同蛇文化内涵,本文通过以两者为中心来进行对比,看是否能够从中得到中西蛇文化的不同表现与文化差异。
1、拉弥亚
拉弥亚,是希腊神话里头一只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而且还是以猎杀小孩闻名的西方蛇妖,拉弥亚在神话中的特征在于她上半身是美艳的女性,下半身却是蛇的尾巴,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指的是“食道”,以此来象征“贪欲”,另一层含义则是描述着拉弥亚吞食孩童的形象。
在神话故事里,她是海神波塞冬与拉比所生的女儿,她有着动人的美貌,而后宙斯发现了这位美人并主动与她结交,两人还发展为了情人关系。
可是两人的关系很快被宙斯的老婆所发现,愤怒的赫拉把宙斯和拉弥亚所生的孩子全部杀害了,不仅如此还下了个恶毒的咒语,将拉弥亚变成了半人半蛇的怪物。
拉弥亚目睹了孩子们的死亡,又在赫拉咒语的影响下变得非常癫狂,每到想起自己的孩子就会不断发疯,抑制不住杀人的情绪,为了报复赫拉,拉弥亚在人间不停的吞食孩童。赫拉为了让拉弥亚永受丧子之苦,更是将她的睡眠给夺走,使她日夜遭受着咒语的折磨。
2、白娘子
白娘子,说的是我国古代民间的爱情传说《白蛇传》的女主角白素贞。青城山下白素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白娘子虽然是让人害怕的蛇妖出身,但是她天性善良,努力修行得道后用医术悬壶济世,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
白娘子经过菩萨点化后,在西湖断桥遇到了自己的未来丈夫许仙,自此两人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爱情冒险,最后白素贞为就回许仙与金山寺住持法海大战,被震压在了雷峰塔下。
白娘子的结局是美好的,虽然被震塔下与丈夫儿子分隔两地,但她儿子许仕林以孝感动天地,最终白素贞终于能够出塔生活,而且还位列了仙班、飞升仙界。
这样的好结局,从根本上是归结于她的善良,白素贞得道之后没有选择用法力去涂炭生灵,而是见到百姓因疾病受苦时,放弃修炼时间去拯救他们。这样的形象就很符合我们古代文人的思想形象以及礼节道义。
3、东西方的思想文化
西方的拉弥亚在故事中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女人与另外一个男人相爱了,但是违背了伦理道德,因此受到了家破人亡的惩罚。
而东方的白娘子在故事中,为人善良、积极救世,与许仙结为夫妻后因人妖殊途受到了惩罚,但是她内心向善的品质最终得道成仙,获得了一个好结局。二者不同的结局却反映出了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古代伦理道德很是重要,如果做出了违背伦理的事就必将受到惩罚。
但是在白娘子的故事中,对白娘子的形象描绘还在于她的本性上,白娘子从“蛇”修炼成“人”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成人之后也没有沉沦于世俗世界里,而是继续修行并解救受难的平头百姓,她那坚持不懈以及菩萨心肠的本性让读者无不动容,这样的形象不仅鼓舞人们努力工作,而且只要内心向善就可以获得好结局。
所以东西方对于蛇女的神话形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的地方,但是可以归结一点的是,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伦理道德以及防止礼节崩坏,一旦道德沦丧那么社会势必会出现动荡,那么这些“蛇女”形象也间接稳定了社会的局势变化。
拉弥亚与白娘子不只是存在于神话故事上,基于传说而演变成文学作品的也不在少数,在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叙事长诗《拉弥亚》和明代作家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震雷峰塔》,两者基于传统神话又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这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合地以人形的蛇女同凡间男子相爱来展开故事的,两人生活的时代与背景都不相同,却创作出了有着相同特点的故事,令人惊喜。
冯梦龙所描写的白娘子故事是比较著名的一个版本,他根据前人留下的话本以及传说,整理后收录在了《警世通言》中,后经过了清朝陈道乾等人的改编后形成了现在的《白娘子永震雷峰塔》。
小说讲述了白蛇修炼成人与凡人许仙相爱的故事,两人结为夫妻后却遭法海棒打鸳鸯,将白蛇打入雷峰塔下,许仙也从此跟着法海为僧。白娘子的外貌描写比较简洁,她的一身白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戴“孝头髻”,插着“素钗梳”,这是为了体现她孝妇的身份。
那么,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拉弥亚》又是怎样的故事呢?这首诗歌也是描写蛇女与人类相爱的故事,作品在形象设定沿袭了拉弥亚的美貌蛇女形象,但是在故事上与希腊神话完全不同。作品讲述的是拉弥亚与哲学家里修斯的爱情故事,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情网;
但是在举办婚礼那天,里修斯的导师阿波罗尼不请自来,拉弥亚请求阿波罗尼不要声张她是蛇女的事情,但他执意揭穿她蛇的本性,最终拉弥亚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枯萎消散,里修斯也因失去了爱人在悲痛中死去。拉弥亚也因此在济慈的笔下获得了新的形象以及拥有了强烈的情感。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民族风土人情的不同,造就了两种不同爱情故事的表达,虽有反差但是人蛇相恋的故事可以反映出一些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因此,蛇女形象可以成为世界的文化,源自于这些作品在本质上的文化相似性。
“蛇”的形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并且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被赋予了时代背景与内涵。在中西“蛇女”主角的“白娘子”和“拉弥亚”里头,都描写了不同的蛇女与凡人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叙述模式也大为相同。两个主角都是在机缘巧合下获得了人身,并且都想方设法地想要结识自己的心爱之人。到最后也都是被不请自来的人破坏,导致自己与爱人的悲惨结局。
1、西方蛇
西方的蛇女形象主要是巫术以及图腾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才会诞生这类神话和宗教信仰。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崇拜,这些动物与自己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刻为图腾。蛇作为图腾,它的形象自然会出现在各个国家的神话之中,但族群的原因又导致其不同。
蛇的正面形象为图腾,那么恶的形象最为有名的应该就是圣经里的蛇了。古蛇是圣经对于撒旦化身的称呼,是邪恶的象征,蛇在此时就具备了“诱惑者”和“告发者”的形象,比如诱惑亚当夏娃吃下禁果,在世界末日审判中告发人类的罪行等,这无疑是最恶毒的形象了。
2、东方蛇
在我国古代早期时候,蛇在神话传说中往往代表着神秘的力量,因其形象如同男性生殖器官还被认为是繁衍种族能力的神明。
“人首蛇身”的女娲和伏羲就是我国神话传说的万物之祖,女娲造人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女娲就代表着善与母爱,孕育万物的大地之母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美丽。回到“白娘子”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她是继承了传说中“人蛇”形象,而且纯洁的白色更凸显出了她的善良。
不过,既有善便会有恶的存在。文学作品受到了社会阶级的影响,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在古代神话里共工和相柳皆是“人首蛇身”的恶神。蛇在后世也被认为是死亡与厄运的象征,但是白娘子的形象让蛇的善良大大加强了,而恶则逐渐被爱情故事所替代。
3、小结
总体来讲,我国文学作品对于蛇的描绘具有两面性,善恶对立的情况下,善始终要战胜恶势力。在西方,蛇虽然作为图腾受到崇拜,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多为邪恶的象征、魔鬼的化身,所以中西文化间蛇也有着不同的内涵,这样影响着“蛇女”形象的描写以及故事的走向。
“白娘子”与“拉弥亚”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就产生了不同的存在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深刻差异。
“蛇女”形象在中西方各有表达方式,“白娘子”崇尚的是善良而“拉弥亚”的形象更多表现在恶上,所以两者的形象一目了然。双方虽然在故事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具体形象描写上却不尽如此,这里头参杂着历史时代的背景故事。
在西方体系中“蛇女”形象往往会受到宗教的影响,从而不自觉将人物引导上了邪恶的道路;而东方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是女性蛇妖也要遵从妇道,因此在人物形象上的描写也会着重考虑这些因素。
因此“蛇女”形象的比较研究,不单只是人物本身的刻画上,其中蕴含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可以从中得到中西蛇文化的不同表现以及文化上的差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