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上最特别的一任校长,执掌清华17年,女儿却连附中都进不去

  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前段时间,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诗在网络上“火”了,许多网友质疑如此拙劣粗俗的诗歌能够获得众多文化人的“追捧”,都是因为其父亲的裙带关系。

  

  的确,有许多人可以依靠有权势的亲属而获得优待,而那些事业有成者也不免受到亲朋好友的“道德绑架”,希望他们可以拉他们一把。

  不过,有一位清华校长,虽然执掌清华17年之久,女儿却连附中都进不去!这是为什么呢?

  临危受命的校长

  1931年的冬天,清华大学终于不再平静。这座全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堂,陷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无数学生纷纷走出校园,走上街头,群情激奋地抗议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的“专制统治”。

  这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中,被称为“驱罗运动”。和爆发于女师大的“驱杨运动”一样,学生们毫不客气地罢课、集会,力争把罗家伦赶下台。

  

  他们不满这位年轻的国民党少将轻浮傲慢地为人,也反对他狂热的国民党主张,更不愿服从他将大学当成军营,实行军事化管理。

  在罗家伦执掌清华大学的日子里,学校更像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场所,所有反对国民党、反对罗家伦的教授和学生都会被严厉责罚,此事已经引发了一些教授的辞职,清华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为了平息局势,国民党当局临时决定罢免罗家伦的职务,让梅贻琦先生接任他,成为新一届清华大学校长。此举并不能安抚人心,学生们质疑当局意在息事宁人,或有换汤不换药之嫌,对梅贻琦先有成见。

  

  而梅贻琦,也就在这漫天的质疑之声中上任了。

  虽然如今人们总将大学看成“社会最后的净土”和“象牙塔”,然而倘若政治局势动荡,大学从来就不能偏安一隅,安享太平。此时的北平,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梅贻琦要面对的第一大挑战,便是政治。

  梅贻琦本人对政治一直不太感兴趣,他大学在美国,学习的是物理。在成为校长之前,他只是一名物理教授,非要说他有什么立场,大概偏向于国民党。

  

  这样的经历,在反国民党的学生们眼里,无疑是眼中钉。不过,政治在梅贻琦心中的排序,在自由、平等、真理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要让清华大学回归学术,就要首先以思想上的自由为纲领。

  坚持自由与包容

  坚持思想自由看似容易,实则艰难。它需要人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得下与自己立场相左的意见,这之于梅贻琦,就是要包容倾向于共产主义的学生。

  但梅贻琦做到了。任职之初,他就将思想自由放在治校的第一位,处处以学校为重,保护了反国民党的学生,支持进步人士在清华校园活动。自己则不参与政治斗争,只是尽力安顿被国民党追缴的革命者。

  

  然而,这样的做派注定要与国民党当局的政策冲突。当时国民党正推行“白色恐怖”政策,对进步人士大搞窃听、跟踪、监视和暗杀,学生们的活动自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军警进入校园,试图抓捕参与运动的学生。不过,由于学生们多半家世显赫,或声名在外,警方害怕贸然逮捕影响不好,便悄悄找到梅贻琦,希望他提供学生宿舍花名册。

  为了保护学生,梅贻琦想出了一计“金蝉脱壳”:他明面上遵照规定提供名单,暗地里迅速通知被通缉的学生,催促他们赶紧离开学校。当晚,军警一无所获,还发现名单是假的,才知道被梅贻琦耍了。

  

  就这样,在梅贻琦的保护下,学生们得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参与社会运动。但梅贻琦的成就还不止如此。

  清正廉洁做人

  在梅贻琦看来,大学的立校之本,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为了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梅贻琦高薪聘请多名知名学者来清华任教,为清华培养高精尖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北平沦陷。梅贻琦带领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南下,迁居昆明,组建西南联大。战乱频仍,昆明的设施又不好,办学条件艰苦。梅贻琦便反复写信给国民党当局,要求派发补贴给师生救急。

  

  补贴终于到了,梅贻琦作为校长,有权力率先为家里人申领,甚至优先保障家人。但清廉的梅贻琦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甚至都不让自己的夫人和孩子申领,理由是他不能算做师生。

  好在家里人也很懂事,虽然生活艰难,但也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梅贻琦的夫人为了养家糊口,甚至不惜主动做起了定胜糕,当街售卖。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西南联大设立了附属中学,由于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淳朴优良,吸引了远近学生前来求学。而学校的入学标准只有一个:成绩。为此,梅贻琦花了大力气去保证公平。

  

  当时梅贻琦有一个很宠爱的小女儿,聪明伶俐的她也到了入中学的年龄,她想要进入西南联大附中就读,可是成绩并不达标。梅贻琦没有因为是自己的女儿就给她通融,而是对学生们一视同仁。

  同样,他也不会因为对方的地位和权势,为他们网开一面。另一位被无情拒绝的学生,是当时云南的地头蛇云龙的女儿。云龙在当地大名鼎鼎,黑白通吃,很有手段,性格也骄横跋扈。

  见一个小小的中学居然敢拒绝自己的千金,他气势汹汹地带人到附中强词夺理,试图把女儿硬塞进去。不过,梅贻琦坚定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自己的女儿也没入学,以示公平公正。

  

  面对坚守原则的梅贻琦,云龙只好作罢。梅贻琦的清正廉洁为他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重与爱戴,但随之到来的另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948年,国民党已经无力回天。北平即将解放,梅贻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抉择。为了保住庚子赔款和继续热爱的教育事业,他毅然辞职,跟随国民党前往台湾。

  当时不少人怀疑他想要将这笔“巨款”据为己有,然而梅贻琦不为所动。在台湾,他创立了台湾清华大学,所有的钱都用在了为台湾清华大学添置设备和建设上。

  

  梅贻琦先生为教育事业倾尽一生,却从未为自己和家人打算过。他的孩子们全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家境也并不富裕,甚至没钱治病。

  直到1962年因病去世,人们才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他一贫如洗的缘由:他有一本账本,记载着密密麻麻的款项,每一笔钱都花在了教育上。

  斯人已逝,而那些汲汲于名利、指望依靠名门贵戚的荫蔽,而一生享受清福的人们,应该在梅贻琦先生面前感到羞愧。什么时候中国再出一个像梅贻琦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事业才会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