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部太湖之滨西碛山是光福半岛的嘴角尖,唐伯虎妙绘熨斗柄……
苏州西部太湖之滨的西碛山,是光福半岛的嘴角尖,由涧里自然村到潭西自然村沿太湖一带,是整个太湖最幽最奇最险的地带,或渚矶横卧斗石耸立,或峭壁夹石清泉潺潺,或黄石如屏绝壁数仞……形成了熨斗柄、夹石泉、小赤壁等独特的奇观胜景。
唐伯虎妙绘熨斗柄
熨斗柄,位于光福西碛山西北麓的太湖岸边。石渚“长百余丈”,水滨巨岩,如矶如梗,斗入太湖,形如旧式熨斗柄,因此得名。是太湖沿岸最为奇特的天然胜景之一,人称太湖“绝胜处”。明朝诗人张灵诗云:“黄茅渚头熨斗柄,唐子好奇曾屡游。太湖烟景此绝胜,还许吾辈闲人收。”
民间相传,唐伯虎与老师周臣都曾结庐于此。曾经“十年游赏经行遍”光福的唐伯虎,最难忘的是黄茅渚头熨斗柄,多次寻访游览,并绘有传世名作《黄茅小景》(又名《熨斗柄图》)。根据崔护先生《唐伯虎年谱》考订,此画绘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唐伯虎时年33岁,正是他人生低谷时,此前因受科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平民。
《黄茅小景》纵22.1厘米,横66.8厘米,署款“吴趋唐寅作”。画卷上黄茅渚头熨斗柄,突兀而出,石壁屹然耸立,枯木纵横,藤萝纠结。湾中细草茸茸,帆影翩翩,水鸟掠飞,渔矶旁泊小舟,矶头有高士临湖趺坐。山石皴法,以焦墨作铁丝皴,或乱柴皴,再以淡墨渲染,皴法稠密,石质坚凝。后来,唐伯虎将此画送给表兄弟邱舜咨,特地题诗云:“震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华天下胜。衣食玉帛百万户,樵山汲水投其剩。我生何幸厕其间,短笠扁舟水共山。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渚三十湾。北风烈烈身欲堕,十里梅花雪如磨。地炉通红瓶酒热,日日蒲团对僧坐。四月清和雨乍晴,杨梅满树火珠明。岸巾高屐携小伎,低唱并州第四声。人生谁得长如此?此味唯君曾染指。若还说与未游人,双盲却把东西指。”这样幽奇绝胜的风景,谁能够长久游览欣赏呢?好在你曾经到过有所了解,如果说给未曾游览过的人听,简直如给盲人指点东西,肯定不会相信。
《黄茅小景》是唐伯虎的山水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唐卷第一”。明朝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卷四)评论道:“《黄茅小景》,唐子畏画太湖滨幽奇处,名曰熨斗柄……此卷独写老树寿藤、烟壁沙浪于荒江之滨,是以有无映带,浓淡相发,控搏吐吞,有濯足万里之概,所以为奇。客于首署一标云‘天下唐卷第一’,诚第一也。”张灵、文徵明、祝枝山、陆南、钱贵、蒋塘等人纷纷题诗推崇,文徵明次韵题诗:“斜日翻波山倒浸,晚晴幻出西南胜……睡起窗前展画看,恍然垂手矶头坐。湖山宜雨亦宜晴,春色茏葱秋月明。”窗前展画,让人身临其境,诗画同源,指为心声,“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文徵明从画中体会到了唐伯虎绘画此图的真实意图,旨在表达不愿泯灭的坚定意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陆南题诗称赞他是“孤舟得奇胜,敝屣等功名”。蒋塘题诗“唐子值兴豪,游戏极奇巧。指示未来者,披图尽了了。如从泰华游,天下眼中小”,说看了此图,能让从未去过的人一目了然,眼界大开,就如同游览泰山、华山后会有“天下眼中小”的眼光和胸襟。
姚希孟四游熨斗柄
熨斗柄地处湖滨,当地人俗称“斗柄嘴”,旧时陆上没有路,杂树茅草丛生,崖坡崎岖不平,探访很不方便,但是依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嘉定著名画家、诗人李流芳在邓尉山中探梅,与好友张鲁生(名崇儒)同游熨斗柄,在湖边呆坐竟日,李流芳赋《山中喜张鲁生至,同寻熨斗柄,坐湖边竟日而还偶作》,诗云:“贪游不知止,足力疲屡试。起晚日当午,偃曝聊自恣。忽闻故人来,发我湖上意。出门何翩翩,两足殊快利。尝闻熨斗柄,颇怪此名异。昔年过其下,仿佛已忘记。今日天有风,湖山想奇致。相与历西碛,山穷见湖势。沿流正萦纡,抚石得小憩。飞湍击噌吰,穹壁立赑屃。洗出如削成,斗绝畏崩坠。闪烁绚丹垩,剥落疑文字。倾厓侧足过,阴壑缘藤缒。燕矶与鼋渚,生平快游地。遂似兼胜概,恍惚理梦寐。”熨斗柄兼有生平快游过的南京燕子矶、无锡鼋头渚之胜,李流芳于是“高歌遏水声,浩荡入胸次。吾欲乘长风,悠然向天际”,浩然长歌,乘风欲仙。
明末文学家姚希孟对熨斗柄更是情有独钟,“余于(太湖)诸山中,最喜熨斗片石,到此(后)不能忘情”(《寻旧游诸山记》),曾四次寻访游览。他以自己亲历所见向世人描述道:“熨斗柄者,水滨巨矶,大可数百弓,菆荟既穷,微茫若辟,激汤汪洋,殆欲浮山而去。此绝胜处也。面湖而人立者,皆砑怪石,借梅作粉墙,狡狯乃尔……于是叹观止矣。”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万历四十三年(1615)、天启三年(1623)、天启六年(1626),他先后四次游览熨斗柄。前两次是秋天桂花时节,观奇景,闻桂香,心旷神怡,如醉如痴,自称是贪婪“狂赏”。第三次是天启三年二月初五日,正好是梅花时节,春意盎然,“至熨斗柄,乃湖滨片石,蹲踞于洸洋千顷之旁者,磅礴其间,心胸洞然,有羽翰凌风之志……远望山椒,香雾迎人……渺茫震泽,尽在目前,峰峦点缀其中,如凫如雁,空青滴翠,与澄湖相为荡漾。从来观湖者,诧说铜井,游熨斗柄,而铜井不足道。至今日之游,而斗柄犹有未尽者。余本为探梅而来,乃兼穷湖山之胜,真生平胜游,亦南还第一快事也。” 他被这里的湖山胜景所折服,称是真正的生平胜游、第一快事。第四次是天启六年九月十四日,他在赴洞庭西山途中特地取道木渎再一次旧地重游,“迂道过之,行乱石、蒙茸间”,真正体验“湖山本色”,虽然“盘礴石上不如昔年狂赏”,但是兴致不减当年。
清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七日,文学家葛芝与“吴中三高士”中的朱用纯、徐枋一起来到熨斗柄探奇。清康熙五年(1666)二月,著名文学家归庄从昆山入山探梅,也特地寻访熨斗柄。他在《观梅日记》中写道:“熨斗柄者,巨石临太湖,以其形似而名。欹坐石上,波涛冲激,欲溅衣裾;西望湖水,浩无津涯,与天为一。”熨斗柄景致,既幽奇又雄壮,波涛澎湃,水天一色,气势壮阔,实在是温柔苏州难得的胜景。
黄石牌“小赤壁”
离开熨斗柄,沿着湖岸朝南前行约1.4公里,即可到达黄石牌“小赤壁”。
黄石牌,位于西碛山西麓太湖边的“西碛嘴”。湖岸一道南北走向的黄石绝壁,刀削巉岩,壁立数仞,长达一二十米,遥望犹如一道黄色石牌屏风,因此得名。其气势雄伟,犹如长江赤壁,故誉为“小赤壁”。
从熨斗柄到黄石牌的途中,有三眼湖滨山泉也是十分难得的胜景。第一眼是夹石泉,其泉水从怪石巉岩的石罅缝隙中注出,故名。清初文学家葛芝云:“夹石泉在湖之侧,两石夹之如劈,泉水出焉,湖水浊而泉之所出清……试之,甘芳第一”(《游小赤壁记》)。清初文学家归庄《观梅日记》亦有记述:夹石泉“亦临湖,路甚险,同游者掬泉饮之,云甚甘”。清道光年间文人许兆熊《游湖滨夹石泉》诗云:“石壁据湖边,当腰太勺泉。一泓清自好,万顷觉茫然。樵客和云掬,幽人载水还。深藏荒径里,陆羽不曾编。”此泉深藏荒山野径,可惜曾经尝遍天下名泉的陆羽不曾编著入他的《茶经》。第二眼是白鱼泉,潺潺清泉,泛起鱼鳞波光,仿佛太湖白鱼游弋其中,鳞片闪烁,因此得名。清朝诗人李重华《白鱼泉》诗云:“湖滨一乳泉,甘滑倾细浪。知有白龙游,偶作凡鳞状。”第三眼是白沙泉,清泉从白沙中流出,一道清净泉水流入太湖,与浑浊的湖水泾渭分明,寒气泠然。清朝苏州状元石韫玉有诗云:“有泉有泉曰白沙,出于西碛山之麓。湖中之水啮山根,兹泉汩没叹泥漉。湖之水浊泉水清,浊者万顷清一掬。人心虽欲分泾渭,其势不敌谁肯服?今年天旱湖水缩,泉水忽见波如谷。酌之泠然沁人脾,惜不曾逢卢与陆。湖山有美沉沦多,通人肯执山经读。先人丘墓此中山,留我秋深荐寒菊。”他感慨,如此美好的湖山名泉,可惜没有遇上卢仝、陆羽那样的品茶名家,默默沉沦在湖滨荒野。
纵观黄石牌,有三个层次:最低底层,紧贴水面,怪石嶙峋,狼牙齿列,丰水期则淹没水里;中间一层,高约一米,壁立湖面,如刀切斧削,远看犹如一条巨蟒游弋在湖滨山崖之间。上面一层,缩进数尺,人可踩立其上,绝壁高逾丈余。绝壁顶部杂树扶疏,蛮藤萝结,满崖绿色盎然。
黄石牌地势险要,但自古不乏探险者。至今绝壁上有一处无题款的石刻“黄茅石壁”,有人认为“疑似为唐寅所题”。也不知何时何人,在绝壁的北端开凿修筑了几十个石级,方便后来探险者。清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七日,文学家葛芝与“吴中三高士”中的朱用纯、徐枋一起来到黄石牌探奇,葛芝写下一篇360余字的游记小品《游小赤壁记》,其中写道:“小赤壁亦滨湖,皆巨石卧水际,轻舟过之,略似乌犍之浴于水。当其涸,方广盈数亩,秋水既至,犹半露;上有巉岩,壁立数仞,倚崖遥望,远峰巨浸、落霞飞鸟之美毕具……”称赞这里是“山川之奥区也”。清初文学家归庄记述云:“小赤壁,眺远之胜,略同斗柄。而路尤崎岖,惟坐卧平石,欲濯足湖流而不能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元老李根源曾至此览胜,至今在峭壁上留有“西碛”两字。
黄石牌是滨湖诸山最突出的地方,湖水流经“西碛嘴”,碰上岩石硬滩,形成巨大的漩涡,因此峭壁前面是全太湖的最深处,深可达七八米(太湖平均深度不到2米),也是船只经过最危险处。黄石牌形成四季不同景观,春夏时节,绿树荫蔽,崖坡野花,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春天是太湖丰水期,水位较高,往往看不到黄石牌全貌。秋冬季节是枯水期,则可直接走到最底层,站立三个不同层次,体验不同的意境。站在绝壁下放眼望去,茫茫太湖,烟波浩渺,万顷碧波,水天一色。若是晴天艳阳,风平浪息,湖上岛屿如黛如墨,妩媚多姿;若是风雨晦暝,波涛汹涌,巨浪拍打着绝壁,发出哗哗巨响,震耳欲聋,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苏东坡《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词句,眼前呈现出一幅“湖山如画”的壮美画卷。
熨斗柄、黄石牌是苏州太湖不可多得的奇观胜迹。在以温柔文雅著称的苏州,它们则给人以一种果敢凛然、刚毅不屈的气概和正直豪迈、宁折不弯的品质。熨斗柄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的围湖造田,但是黄石峭壁,老树寿藤,烟壁沙浪,风情依然,只要在石壁上镌刻“唐伯虎绘画处”一语,即可成为人们观赏太湖、缅怀先贤的好景点。黄石牌“小赤壁”则保护基本完好,堪称是一处具有原真性的景观,只要稍做修理,便可作为景点。最为有利的是,前几年新筑通的环太湖大道经过两处胜迹,并建有熨斗柄大桥、黄石牌大桥,不妨在路旁立相关标志牌,让更多的人到此探奇访胜,体验并感受苏州的另一种美。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李嘉球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