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毁与自毁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安娜,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痴情女子。该作品不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蜚声文坛,而且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令人叹息,发人深省。

  按照传统的观点,有一个享有高官厚禄、锦绣前程的丈夫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对一般的妇女来说应该是别无他求,更不会发生自杀的悲剧了。但是安娜不同,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女人,她要冲破卡列宁“用虚伪和谎言编织的网”,要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正如安娜在接到卡列宁要他“迷途知返”的信时所说:“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但与此同时,她又深受传统思想的侵蚀与影响,在内心深处还是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故而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真正义无反顾地去争取渴望的生活与爱情。因此,安娜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是百般斗争的,长此以往,其精神状态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变得万分脆弱。

  我们不能否认,在安娜的悲剧中,无论是当时的社会还是她的丈夫或是其情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部分指的是外部的封建宗法式的婚姻制与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一下这个一个问题,就会发现安娜不仅仅是个受害者,而且还是个害人者,甚或我们可以说是她自己害了自己。

  首先,来看看安娜与其丈夫卡列宁。在安娜眼中,她的丈夫是一架冷冰冰的机器,整天只知道和官文打交道,所以她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因为她的丈夫不能满足她所需要的爱情。但正如不是所有的花都绚丽多彩一样,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找到直接而明确的证据证明卡列宁是不爱安娜的,只能说他的爱不是安娜想要的狂热与浪漫而已。

  其次,来看看安娜和情人渥伦斯基。安娜与渥伦斯基抛弃了一切才得到了他们向往的爱情,而这份爱并不一定是安娜所苦苦追求的真爱。当初两人只是因为外貌而相互吸引,但安娜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背叛了家庭。为了获得等价的回报,她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因而对渥伦斯基变得近乎苛刻。显然对渥伦斯基而言,除了爱情,事业也十分重要,安娜得不到想要的激情,就开始了无端的猜疑,这只能使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直到最后,她绝望了,决定用死来报复他,让他后悔。

  最后,来看看安娜和儿子谢辽沙。在遇上渥伦斯基前,儿子是她的精神寄托,随着渥伦斯基的出现,安娜的情感趋向发生了变化,她在两人之间取舍不决。到最后,她将爱全部给予了渥伦斯基,可结果是,她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而且失去了自己母爱的权利,这又使她的精神受到了深深的打击。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来源于她的爱情,爱情的不顺深深影响了她的心境,从而使她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毁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