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教育全面走进课堂
4月30日,孩子们在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学习安全科普课程(张丽芸/摄)
近期,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提出,教育部将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愈发得到重视,全国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开启了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课程。《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的发布,意味着生命教育将更全面、系统地融入基础教育课程。
人生必修课
在广州大学,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宜安开设的生死学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近期,胡宜安在课堂上播放了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作为引子,引起网友热议。
《三悦有了新工作》讲述了年轻女孩赵三悦阴差阳错来到殡仪馆担任遗体化妆师,并逐渐从这份职业中感悟生命的故事,该剧集的主题和生死学课程的主旨不谋而合——认知生死、更深层次地理解生命价值,以积极的生命观来完善人格。
2000年,胡宜安在广州大学开设了生死学课程,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在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老师。如今,这门课程已经被教育部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开放。
虽然这是一门选修课,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生命教育是一门长久的人生必修课,其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
从微观层面上看,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生命安全教育、身体教育等具体生命问题的解决,强调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性功能。
青少年漠视个体生命甚至侵犯他人生命的事件背后,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与人格发展不健全、生命观出现偏差有关。
也正是因此,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暴力等棘手问题,除了要在学校、家庭、社区、专业机构等之间形成联合干预机制之外,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相关问题的产生。
从宏观层面上看,生命教育的目标主要涵盖如何看待生命、善待他人以及精神升华等重要角度,关注点趋向于将生命教育融于生活实践。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认为:“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而准备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同时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21世纪以来,在教育研究者的推动下,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界,不仅相关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早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辽宁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咸宁市便开始推广生命教育地方课程或实验教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生命教育受到更普遍的重视。同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方课黑龙江省生命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生命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在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
融入课程教材
哈尔滨市香坊区黎明中心校教师刘秋红对于早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她所任职的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学生的一些行为很奇怪,课间男同学会出去踩虫子、烧蚂蚁”。
《标准》明确要求生命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排入课表,隔周一次课,每学期8课时,配备专兼职教师。“上课表、进课堂就要有课标这把尺子,有教材这个抓手。”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田丽说。
田丽是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这套共18册的生命教育课本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沿用至今,并在2021年10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是“生命教育”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级纲领性文件中。
此后,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走向多样化。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指导中心,印发了《石家庄市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4-2018年)》,以指导全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实践。
在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综合实践课任课教师钱剑波从2014年开始通过“义冢”项目进行生命教育,带领学生们为“无主骨灰”举行义务树葬仪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生命、尊重生命。
但钱剑波坦言,通过校外实践项目来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形式更为生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学生课程紧张,很难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田丽也在十余年来的教学研究中发现,由于不是考试学科,一些学校并不关注和重视生命教育,尽管排了课表,却常常被挤占或取消课时,闲置一旁的教材变成学生的自由读物,有的学校甚至配不齐专业生命教育教师。
2021年出台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
这份指南所附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提出了“进什么、进多少、进到哪儿”等建议,对各学科需要落实的具体内容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对不同学段的教育进度与具体内容进行了要求:小学阶段,注重基本知识介绍、具体技能训练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初中阶段,注重讲解原理和机制,深化学生认识,强化健康行为养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中阶段,主要强调培育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感以及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7月18日,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矿工南路社区,资兴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为小朋友传授防溺水安全急救技能
校内校外共协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会长肖川认为,目前,生命教育的专业师资仍然稀缺,生命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以实施主要依赖于心理教师、班主任等群体。同时,生命教育课程还需要系统化、专业化,形成自身的课程特色。
也有教育研究者提出,在生命教育进入校园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在社区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中推广生命教育的理念,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协同的生命教育。
可喜的是,这在地方已经有所实践——在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的“家长成长学院”选课平台上,最受家长欢迎的便是生命教育课。
据了解,该校的生命教育家长课程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大板块,包含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社会责任、社会情感力、积极心理、生命美感等内容,帮助家长提升家庭生命教育素养。
一位选择这一课程的学生家长表示:“之前以为生命教育只是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教育,通过学习知道还包含社会责任、社会情感力、积极心理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培养。”
为了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2019年,宁波市北仑区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了“家长成长学院”,在中小学、非民办幼儿园设置了87家“家长成长学院”分校,2020年,在生命教育框架内,“家长成长学院”开发了41节家长课程。
作为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社区生命教育可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教育资源。
有教育研究者认为,当前,社区生命教育仍存明显的薄弱点。例如,注重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而忽略塑造健全人格、生命教育活动短效化等问题。由于生命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学术背景,而社区生命教育系统尚未完善,导致社区生命教育呈现师资薄弱和难以实施的现实困境。
生命教育全面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令人欣喜,但系统化提高生命教育质量还任重道远,需要多方的重视与努力。
(原标题《让生命教育全面走进课堂》)
(来源:新华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