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是东半球候鸟重要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北京时间11月13日在中国湖北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圆满收官。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在<拉姆萨尔湿地公约>框架内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决议草案》,随着大会主持人手起槌落,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内响起一片掌声。
该文件提出,欢迎中国和其他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提案,将保护、修复、合理利用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作为其工作重点。决议鼓励所有感兴趣的缔约方、NGO、社会组织,以开放、包容、透明的方式,自愿参与中心的建立和运作,鼓励中心与全球其他红树林机制紧密合作、互相支持。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将设于深圳,这也是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此前,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提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11月8日,深圳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好这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
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雷光春表示,中国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作为深圳市树的红树,是湿地重要物种之一,也是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全市现有红树林约213.62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博物馆。
深圳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分享建设美丽城市经验
在深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在美丽中国案例推介活动中分享深圳经验。
11月12日,正在埃及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深圳代表团参加了“中国角”社区日-多方参与共建近零碳社区边会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介绍深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工作经验,分享建设美丽城市的实践与探索。深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深圳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
在12日下午举办的气候大会“中国角”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在美丽中国案例推介活动中分享深圳经验。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提出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作为深圳最早的‘原住民’,不仅见证了我们这座年轻的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均生产总值由1.96亿增至超3万亿、人口由31万增至1700余万的发展奇迹,也见证了作为国际候鸟迁飞通道健康持续的演进。”张亚立说。
每年11月至来年的4月间,城市的腹地——深圳湾畔,有超过300公顷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其中有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琵鹭、黑嘴鸥等20余种珍稀濒危物种,各种鸟类约200种。市民和观鸟爱好者经常在这里驻足观赏。张亚立说,记得有一位记者朋友曾经这样写道:“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这是深圳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生动案例。
在城市42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去年年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2021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深圳绿色竞争力在中国289个主要城市中居首位,这是深圳绿色低碳发展成果的有力佐证。
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以更低环境代价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张亚立介绍说,深圳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以更低环境代价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由建市初期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构建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近4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稳居全国首位。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在中国率先推行新建民用和工业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国前列。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业用煤,清洁电源装机占比约77%,在中国超大城市中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构建核电、气电、清洁煤电、可再生能源互补的韧性能源结构。
全面推行绿色交通,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100%实现纯电动化,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深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全国第一,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4%。
加快低碳试点示范,建设2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高标准推进试点建设,形成一系列集成绿色低碳技术的新模式、新场景。
致力于城市空间治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
张亚立介绍说,深圳致力于城市空间治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作为中国市域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成立之初深圳就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的本底特征,前瞻性规划了“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的城市框架,奠定了深圳高效、生态、弹性的宜居本底,最大限度保障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
率先进入城市开发建设加速时期,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致力于打造山海连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以绣花功夫提升生态品质,着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建成公园1238座、绿道2843公里,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覆盖率超90%,形成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持续推进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全市353平方公里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占建成区总面积37%,全面实施东部海堤重建、防洪排涝及老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成效显著。
致力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参与的政策制度
张亚立介绍说,深圳致力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参与的政策制度。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围绕双碳目标,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能力建设、公众参与等领域也在不懈探索创新。
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规,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内容,出台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出台《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面向2025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编制《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出台《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落实国家碳评估监测试点,开展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红树林碳汇监测及重点企业温室气体监测。
积极推动碳普惠工作,试点建设国内首个碳币服务平台,建立绿色出行、低碳用电等普惠应用场景,推出“低碳星球”碳普惠程序,注册用户超百万,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机制。
张亚立表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必须高度关注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诚挚邀请世界各国朋友莅临深圳,感受深圳魅力,交流互鉴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期待以本届大会为契机,加强与全球城市的交流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世界!
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举办新闻发布会
埃及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1日下午4时,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新闻发布会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开罗厅举行。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Miguel Naranjo先生出席并致辞。发布会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对外合作部主任张志强主持,20余家中外主流媒体出席发布会。
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指出,影视作品能够有效地运用光影艺术联结不同地域和文化,凝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深圳市积极参与各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成功举办7届,是中国开展气候变化行动的成功案例之一。我们高度重视发挥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创造力,诚邀各方继续关注和参与气候影视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Miguel Naranjo先生表示,人类更习惯于通过故事了解和记忆信息知识。为此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与影视娱乐行业加强合作,不断探索。中国(深圳)气候影视大会是我们支持的重要项目之一,在中国乃至全球发展最快,征集作品数量和质量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期待与大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吸引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共同致力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创始人、深圳市航都文化公司董事长陈素平从征集评选、专题研讨、公众参与、青锋少年和低碳生活等5个方面介绍了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的筹备情况,并宣布2023年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正式启动,诚邀各方参与支持,共襄盛举。
本次发布会是继马拉喀什、波恩、卡托维茨和马德里以来第5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得到了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累计从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集气候主题影视作品1万多部。本次发布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联合国框架公约组织对中国运用气候影视手段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对我国搭建气候影视民间合作平台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