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绿富美” 融入生态经济发展带 湖州打造生态发展样板
从首个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地级市,到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从连续三年夺得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到荣获“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等称号……湖州人用执著绘美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点绿成金”,加快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和“大湾区”“大花园”建设,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俯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秀美山村 幸福的源头
青青湖水,翠翠竹林,初秋的德清,山水并秀。沿着304省道(德清段)一路向西,一片3.7平方公里的清水映入眼帘,这是德清全县40多万人的“大水缸”——对河口水库。每天,汩汩清泉通过地下管网,送往德清千家万户,让城乡同饮“一碗清水”。
多年来,德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保护水源地。尤其近几年,武康街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大保护对河口水库的力度,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水库中。
德清对河口水库
“为了保护好全县43万人的‘大水缸’,2005年起,我们先后关停了所有的竹拉丝厂、小竹笋厂、萤石矿厂和养殖场,还设有护林员巡查生态公益林、保洁员维护村中的环境卫生。”武康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燕英说,为保护当地群众的利益,德清还率先在全省建立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地方政府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
据了解,生态补偿制度实施10余年来,德清县曾先后三次对其进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除了最初的莫干山镇、武康对河口村等区域外,还增加了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核心区和东苕溪乾元南段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量也从原来的2000万元/年增加至5000万元/年。去年,3600位村民拿到227万元生态林补助款,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如今的对河口水库,历经岁月变迁,始终保持绿水青山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水而兴的对河口村,环湖公路两旁茂林修竹,苍翠欲滴。
乡村旅游 致富新动力
从一个脏乱差的浙北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旅游区,安吉鲁家村用6年时光见证绿色奇迹。
鲁家村旧貌
据了解,鲁家村总人口2200人,地处安吉城郊,交通便捷。但在六年前,鲁家村却是出了名的穷,泥巴路、土坯房、房前屋后的简易厕所,全村1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垃圾箱,一到梅雨天,村里的路上一片狼藉。
为了更好地经营村庄,鲁家村主动引入旅游公司,公司由村集体占股49%,旅游公司占51%,18家农场各自经营,旅游公司和村共同投资建设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经营。
“这几年,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等产业为主的18家特色家庭农场风生水起,使得鲁家村4000多亩低丘缓坡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农民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安吉县发改委主任童师祥说,围绕着家庭农场以及村庄发展,鲁家村还建设了4.5公里长的观光小火车,有效地将18个农场串联了起来,初步形成了全域景区化。
观光火车“阿鲁阿家”号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让鲁家村美丽乡村经营红红火火。短短6年,鲁家村村集体收入从1.8万元增加到286万元,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500元增加到32850元。随着今年“十一”鲁家景区正式开园,预计村集体每年创收将达到600万元。
过去,鲁家村既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古村落,也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主要产业,经济发展一直被束缚着。而如今,“阿鲁阿家”号的小火车,串起了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也串起了鲁家村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心。
(原标题《奔向“绿富美” 打造生态发展的“湖州样板” 》,原作者沈哲韬。编辑吴丽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