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大石村:“石”上开出“幸福花”

  腊月的脚步缓缓地跟随着年的影子。宰年猪、贴对联、挂灯笼……在一年中最为盛装的时节里,垫江县大石乡大石村的人们,正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迫不及待地“造”起了年味。这个被纳入市级贫困村的小乡村,如今早已摘帽“出列”。昔日人们用地名打趣的“荒石村”,也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的“幸福花”,走向振兴。

  图为大石村美景。何媛摄

  倾情帮扶 希望进村来

  直到现在,贾运涛还记得两年前来大石的场景。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派驻到大石乡大石村担任扶贫的第一书记,摆在他眼前的,是土地荒芜、无优势产业,又地处偏远的村子。但值得欣慰的是,县上的、镇上的、村上的扶贫干部都加入进来了,扶贫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了。

  走访排查、宣传化解、整改提升,抓产业发展、抓利益联结、抓基础设施,消费扶贫、爱心捐赠、牵线搭桥……脱贫攻坚中,一个个党员干部扎进村里,与群众一块干、一块苦。“路灯装上了!黑灯瞎火几十年的村子,亮了!”“有了帮扶资金,发展产业有底气了!”“长期破损的道路修好了,路好走了!”……困扰多年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问题被逐个攻破,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

  产业支撑 钱袋鼓起来

  管好一株花椒就有5块钱的劳务费,入股公司还有分红可拿……如今,在大石村,这现象已是普遍。见到脱贫户罗盛见时,他正在对自己承包的1600多株花椒进行管护。他打趣道,虽不是自家种的花椒,却比自家种的还要上心。“一年下来,再怎么着也能赚9000块呢。”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花椒基地采取了贫困户承包的管护方式,每株花椒每年可分得5元的劳务费。这一举措,解决了当地18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罗盛见便是获益群众之一。 “以前种点粮食养点鸡鸭,只能勉强糊口,现在做劳务、养猪、分红,收入渠道多了,手里的存款也多了。”算着这笔经济账,罗盛见笑得合不拢嘴。

  无独有偶。在大石村香菇基地,脱贫户冉玉芬正在将大小适宜、品相较好的香菇从菌棒上采摘下来。她坦言,能在基地里务工,既有可观的收入,也能照顾年幼的子女,心里非常满足。

  事实上,像罗盛见、冉玉芬一样通过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实现增收的群众,在大石村不胜枚举。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种植花椒385亩、晚柚150亩、蜜本南瓜320亩、榨菜400亩、优质油菜250亩、香菇40亩,初步形成了家家有业、户户增收的良好态势。鼓起了钱袋子的村民们,个个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幸福感。

  环境整治 美景入画来

  沿着干净整洁的支路前行,只见白墙红瓦与花草树木相依相偎,蓝天白云与池塘流水相辅相成,花台里的植被竞相开放,篱笆里的蔬菜绿色天然,处处呈现一派田园生态美。

  在“美丽庭院”示范户杨前芳家,每个房间都打扫得窗明几净、干净利落,让人眼前一亮。门前,是一个由荒地改建而成的小游园,小桥流水、花蕾满枝、亭台楼阁,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画中,令人流连忘返。“如果说以前是荒山石头,那现在可是好地方。”杨前芳这样评价自己生活的地方。“美得像一朵花!”也成了当地村民经常发出的由衷赞叹。

  在他们的记忆中,过去,大石村的路都是土路,柴草垛乱堆,鸡鸭鹅乱串。直到大石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上了日程,这样的日子才画上了句号。 如今,在大石村,不仅人变了样,村庄也变美了。通过这些有力的“勾勒”,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大家从骨子里有了自信,逢人便说,“咱们‘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

  花香引碟至,蝶来花更香。这朵从“石”上生出的“幸福花”、长出的“金叶子”,正在引领村民们朝着康庄大道走。

  (记者 何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