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潇湘梦: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山水不负卿
图1 南宋12世纪 李氏《潇湘卧游图》卷 纸本墨笔 30.3×400.4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TA-161
如果给每个朝代画史立一代表旗帜,北宋无愧范宽《溪山行旅图》轴,元代无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举世闻名,震古烁今。但两朝之间南宋的地位总略显尴尬,画史虽不遗余力勾添形象,树立过渡与继承的接力使命,可在最亮的恒星面前释放最努力的光芒也显黯淡,这是南宋群体画家的现实委屈,也是时代大潮的无力宿命。于是,南宋在格物穷理的北宋院体和理想抒意的元代文人之间,游走出一道独特的林中小路,肩负承古与革新的双重使命。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中国国宝“南宋山水第一神作”《潇湘卧游图》卷,不论风格、寓意还是科类,都称得上南宋山水巅峰的水准,最重要的无可替代之处,在它为完成于禅者群体中的“禅画”,这与院体高峰《溪山行旅》和文人旗帜《富川山居》在科类上拉开距离,形成独立身份的美学符号。在哀怨又凄美的临安旧都,历史终是留给我们一道璀璨光辉,感悟独特气质王朝的另类审美,也是南宋画史难得的“幸运”。《潇湘卧游图》出自无名李姓文人画家,此作不同于历来熟悉的“马远夏圭”院体画风,也区别于意气粗笔的文人书写,它恰在二者之间,有巨细无遗的物性描写,也有极简逸草的诗性表现,人文地理的选取处范宽故乡陕西之南,黄公望富春风光以西的湖南湘江洞庭地带。在天候与物候表现上,《潇湘卧游图》展示画史上独一无二的禅境气质。
图2
一、云谷禅僧遍游四海,犹以不到潇湘为恨
画卷卷尾南宋葛邲居士题:“云谷师行脚卅年,几遍山河大地,心空及弟归,犹以不到潇湘为恨。每遇名笔,使之图写,间为好事。”从画中9个南宋文人题跋来看,云谷老和尚应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名僧,云游天下山水三十载后,终隐居于浙江吴兴的金斗山中。老和尚有个习惯,每遇到名手画家,就请画家为他图绘所到之处的风景,有点像今人旅行时的相机“打卡”,这些作品就成为云谷大师三十年遍游四海的图像见证。可惜的是云谷禅师唯独没到过湘楚之地,晚年翻阅件件图画“日记”时总觉遗憾,于是请“舒城李生”为他作画,描绘潇湘景致。画完后又邀众友人题跋,并将画卷悬于房中,即便身体已老,也能足不出户躺在床榻上卧游潇湘。当我们旅行结束后,翻阅iPhone相册回看旅途风光,远在千年前的云谷禅僧正躺在榻上神游世界名川。
图3
李姓画家绘潇湘景致非第一人,在他之前北宋名家宋迪已将“潇湘八景”推至经典,虽今无墨迹存世,但从画史记载中,可感受宋迪“潇湘八景图”的崇高地位无人匹敌,只要谈及此题材便忽略不掉这件传说之作。谁也不知道宋迪的北宋“八景”为何模样,就像无人知晓《潇湘卧游图》卷的“李生”是何方圣手。沈括《梦溪笔谈》中总结宋迪潇湘八景图:“度支员外郎宋迪工于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出身世家,先辈在唐朝任职,他在北宋当官时与大人物司马光交好,不幸卷入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朋之争,被贬谪到江南地区做转运副使和通判,最后又遭牵连被革职,晚年归隐洛阳。宋迪的身份让人不免联想图像的政治寓意,与杜甫流落楚地时的忧愤之诗,带有屈原为代表的古楚劝谏志向。杜甫观岳阳楼同样胸怀天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观日月之景,回想自己的戎马倥偬,老来却无一亲友作伴,深刻而直白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政治家宋迪当然熟知文化史,他到过很多地方为官,选潇湘题材入画绝非偶然,风景政治学诉说任何风景都是人文的。宋室后人赵希鹄解释,宋迪创潇湘图时最初并无命名,八个子题目均为后人评鉴时所加,如此更易在市民文化中流传。随着时间推移,具有深厚文人思想寄托符号的八景图逐渐褪去政治寓意,转而走向图像的通俗与形式,赵希鹄看待它们为脱离文人价值观的俗物。在众多场合,士大夫集会、送别时流行赠诗礼仪,为官上任或离任时也有赋诗习惯,尤其善于寓情于景,以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点为题作咏。这时,有条件的诗人便请画家代笔,描绘诗中景致以佐诗,更增加留念的仪式感和情趣,也传达文人对正发生事件的重视程度。因此,图画最初并不是纯粹用来观赏的,就如同写上思念语句的异域明信片,上面印着故宫角楼或者埃菲尔铁塔,表征作者审美风格的同时,文字才最为重要。此时的诗人,图画是用来表征某种特殊思想,这区别于云谷禅僧的“卧游”目的。后来,文人尝试亲笔作画,题诗不仅关于隐居、讽谏之情怀,还不舍对画作进行点评和感悟,李姓《潇湘卧游图》便是此典型例子。只不过,从杜甫、范仲淹、宋迪等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公情怀,转而成隐士团体的禅宗之辩。画卷卷尾的7段南宋居士题跋,让写诗圣手乾隆皇帝都忘“禅”兴叹,吐槽禅语太过饶舌,艰涩难懂。但作为亲自参与《潇湘卧游图》创作与阅读的南宋居士们,才是真正理解图画的人,他们的晦涩手书同潇湘幻境一起构成今日的“南宋山水第一神作”。
图4
图5
摘取诸位禅师题跋经典句读以飨读者。
南宋葛郯行书跋:“汝是手巧心巧?”曰“心巧。”曰“那个是汝心?”
南宋张贵谟行书跋:画会大地山河,是幻画,是幻幻,只今说幻,幻幻破,九州一尘寓笔端。三昧误点成牛,欲犯苗嫁,若如此,题潇湘图,又以痴人说梦也。
南宋章深行书跋:余谓昔人断墙,而知画断墙非所以为画,而心适与画会耳。故画无工拙,要在会心处披此轴,飘然起,尘外之想亦然有足佳然,画之佳否,尚不识而师。
南宋葛郯行书跋二:圆照老人早悟灵机,洞见佛祖根源,视六尘境界如梦幻泡影,而寒烟淡墨犹复复袭藏。所谓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也。
南宋彦章父行书跋:李生做潇湘短轴,而诸公寓藻镜于翰墨之妙,冀群虽良,伯乐一顾未为无助,李平其庶几画士之叔度乎,异时一瓣香当敬为云谷师。
图6
以上五段题跋着实晦涩难懂,到第六段南宋人张泉甫题诗时,不经间发出牢骚,说诸位大师题跋,皆不离“真说幻仆”,不免画蛇添足。在张泉甫看来,如此便脱离画作的审美愉悦功能,忽视鉴赏的原始愉悦属性,那么画作的本真意义也便失去。又言“图存亦可亡亦可免起,鹊落稍纵则逝,当知东坡之意不但施于画者。”苏轼评论画作,但并不将个人思想硬塞给画者,张泉甫指出诸公对作品的强加附会,这在画卷题跋中让人眼前一亮。之后葛邲、筠斋和理窟题跋均带说明性质,或者简短诗行。
早在六朝人宗炳就提出“卧游”思想。宗炳隐居衡山,晚年因病回到故乡,疾病和衰老让他不能再遍游名川,于是生发“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期望。同云谷禅僧一样,宗炳根据脑海中回忆,将走过名山大川都画下来并挂到墙上,然后躺在床榻上观赏,弥补年老体衰不能郊游的愿望。宗炳隐居地衡山恰巧也在湖南洞庭附近,为此写作《画山水序》为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著作。云谷不能亲笔作画,但卧游思想显然继承宗炳精神。
图7
二、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
本是黄庭坚赞李公麟的话,此处借“李侯”追念《潇湘卧游图》作者“李生”。南宋画家李氏是个籍籍无名的人,通篇长卷未留下其完整姓名,身为画作内容的创造者和云谷立意的代传者,在当时来说只是个“画工”或“画匠”。但时间经过千年之后,他仿佛成为最“著名”的人,幕后神秘的绘画高手,一代绘画大师的图像代表,因为在今天,图像的观看方式和意义发生彻底改变。卷尾章深题跋“舒城李生”,“舒”字有刮痕,为后改写,因李公麟就是安微舒城人,此处借李侯大名提高画作艺术分量。
图8
《潇湘卧游图》并未体现单独的“八段图式”,但却融合传统八景精神,描绘不同天候下的物候状态,细看则区分不同景观。画面上来三只渔船驶向画外,渔船和船上的人在群山中显得十分渺小,形同豆粒大小,不细看很难辨别其形态,这是潇湘图的传统图式,将人置于巨形山水间,产生自然崇拜的美学思想。夕阳照射到山脉上,与远处桥梁构成“渔村落照”的意象。日落大江头,余光返照江村里,羡慕那丰收的渔民,至傍晚还不收起垂纶工具。诗中的渔村处于常德市桃花源对面的白麟洲村,是阮江水中的独立江心洲,与陶渊明梦幻中的桃花源镇仅一江之隔,画中仿佛能听到渔民唱着歌哼着曲,兴高采烈地回家。画面向左,乾隆印玺“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隔开两段式,“烟寺晚钟”更为氤氲模糊,若隐若现,渺小的渔船更加难以辨识。江洲中只露出楼阁一角,象征夜幕降临后的晚钟,震响整个潇湘水乡,为回家的渔人报时,听到钟声响起,渔夫加快划船步伐,仿佛家中亲人做好饭菜等待归人。现实中的烟寺风景,地处佛教胜地南岳衡山清凉寺,在渔父加快划桨动作中,感到晚风阵阵袭来,万物入眠。晚钟却不见钟,仅有小房檐露出,远处更渺茫的山脉白影与天际相连,分不出哪是山哪是天。淡若湖面的墨色只剩一抹山脉印象,这是南宋绘画最凄美的独有画风,以少胜多,以无声胜有声。向左继续展开画卷,骑缝章有“内府书画之宝”、“高士奇”等4枚,夜色稍微明亮起来,隐约显露木桥一座、屋舍三处、渔船数只,村落静籁,船队在阴雨中隐隐约约,仿佛还有渔民在犹豫是否出行。近处树木稀疏,呈现雨后湿润内敛的气质,此为“潇湘夜雨”,哀婉缠绵的江南烟雨,是画家钟情的山河夜雨,还是诗人心中的夜雨?方文山歌词里说“心里的雨倾盆而下”,面对夜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番别样滋味,现实中的潇湘夜雨打在美丽的永州城东。空濛天境上突兀着乾隆鉴赏大印“太上皇帝之宝”,皇帝的两枚巨章都盖在画面笔墨最虚最空境处,一虚一实,形成视觉平衡。再往里读,就是画面笔墨高潮处,也是人气描绘最旺盛的地带——山市晴岚。在画面最热闹处,乾隆盖了一枚相对小的印章“八征髦念之宝”,以免有抢主角之嫌,皇帝也给村落让出空间。有远中近景参差错落的茅屋9座,朝向不同的方向,独木桥、渔船、劳作的人、访友、归来等人物活动,让潇湘仙境变得烟火起来,雨后的村镇迎接朝阳,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远方的亲朋好友也来做客,相互举手拜谒,行见面礼。我穿过山市晴岚,见过潇湘夜雨,听过山寺晚钟,人间仙境不过在南宋人梦中已走过千遍万遍。
图9
图10
湘潭市有一独峰矗立江边,秀若仙姑,名曰昭山。米芾来看友人宋迪时,行船到昭山,吟诵“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岗昏近觉遥”,大画家米芾一句诗便总结眼前大山大水的独特气候,“晴还湿”、“近觉遥”,笔者顿感愧疚,看画良久不若米高人一眼望穿,特质、距离一语击中。接着,画卷出现渔船队伍,6只远近不同朝向的木筏驶向岸上的屋舍,大山身后还有一只轮廓格外清楚的渔船在独自垂钓,好像刚游出村落,在安静地等待鱼儿上钩,“远浦归帆”可以归纳成此景。也可以延伸到画卷最末处,因为都是成群结队的渔夫们和村落,大家相互认识并团结劳作,一起建立潇湘这美丽家园,数不尽的小舟和村民只待观者细细品味。而这些劳作的男人们背后是家中等待的妇孺老人,甚至青楼女子也站在夕阳晚风中,“试倚阑干凝望眼,帆归远浦隔芦花”。这些星星点点的墨色,还不是无名画家的最大本事,画中几乎放大无数倍都会不小心错过的便是“雁阵”。笔者不禁要问,这么难看到的“平沙落雁”,若不是画底部出现回雁峰的丛丛芦苇,我几乎就要放弃“落雁”的寻找。旷野平沙,芦苇簌簌,北方飞来的大雁难道只是画外留痕?寻找多次之后,才偶尔从画卷倒数第二截接纸的右侧部位发现,高士奇右下方骑缝章显示他必然看到乘坐四人渔船(一大人三小孩)旁的雁阵,两队大雁成人字形从远方飞来,北方已经寒冷,大雁南行。“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难飞”,在古代被流放的文人眼中,楚地最早是失意象征的穷山恶水,即使贬谪到南方,也希望到了楚地不要再继续往南了。
图11
三、神佑图卷躲过三次火灾
如今画卷上方有片片发黑的火痕,是当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留下的灾难印记。1746年,《潇湘卧游图》与《女史箴图》、《九歌图》、《蜀川胜概图》合称“乾隆四美”,藏于避暑寝宫静怡轩,乾隆皇帝称它们“千古神物”。晚明时,《潇湘卧游图》流出宫外被松江人顾氏收藏,两年多年后,乾隆年间又重回内府,“四美”再次相聚,而如今,只剩下宋代《九歌图》藏于故宫,其它三美分别流落大英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1860年,《潇湘卧游图》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离出宫,开始漫长的百年漂泊。日本著名出版社博文堂第二主人原田悟朗,从父亲原田庄左卫门那里继承了古董收藏事业,当时两个“中国通”内藤湖南、犬养毅都是原田最有力的中间介绍人。辛亥革命后,清朝遗老手中缺乏资金,便开始打古董的主意,这时候原田家族便被找上门,原田悟朗曾感慨说:“因为有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才有了这样的环境,也才成全了我。”他清末进入皇宫参观诸多国宝,还结识陈宝琛、郭葆昌等高官,协助将很多中国宝物卖到日本,另外大名鼎鼎苏轼《寒食帖》也经过他手。
图12
图13
原田悟朗好不容易得到这二件宝物,坐船回日本时,简直小心又小心。那时候没有保鲜膜和塑料袋,只有油纸包裹着,原田将二件名作放在卧铺枕头旁,寸步不离。他原打算即使发生船难,他将二件国宝系到脖子上,游回日本。后来两件国宝又被菊池惺堂高价买下,其中《寒食帖》由颜世清以6万日元售出。而《潇湘卧游图》为1919年12月,滑川澹如从川崎音吉那里以5千日元收购,三个月后又以6.2万日元卖给菊池惺堂,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一千多万人民币,滑川一笔净赚5.7万日元。在当时轰动古董界,就此滑川被起诉,引发著名的“六万元事件”,登上《读卖新闻》。滑川不服,说:“我只是根据自己鉴定眼光,将作品卖给了知己,赚了些钱,我无需感到歉意。”在滑川看来,鉴定眼光就是赚钱法宝,例如每个鉴定家都为自己的眼光修炼多年,而贵就在贵在这个眼力。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很多居民在家做饭,炉火被震翻引发大火,菊池也未幸免于难。他的收藏室引发起火,很多宝藏付之一炬,即使家中有水池救火,但池中的水很快便被烧干,菊池在最后时刻抢救出《潇湘卧游图》和《寒食帖》,因这次火灾,二作都留下了永恒火痕。自此后,菊池更加珍惜二宝,从未出手。二战时,菊池家附近房子被敌军炸弹夷为平地,而被炸平的房子与书画藏库只有一墙之隔,国宝又躲过轰炸之灾。但是战后,菊池出于生计,不得不将国宝转卖。《寒食帖》被国民党政要王世杰以3500万美金购得,跟随到了台湾,据说美国学者方闻曾代大都会博物馆出面以15万美金求购,被王世杰拒绝。1981年,他去世后将作品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神作《潇湘卧游图》几经辗转,最终落入东京国立博物馆,成为中国国宝中的南宋镇馆之作。从火烧圆明园、关东大地震到二战飞火,《潇湘卧游图》像被神灵护佑,一路离奇躲过大灾大难,最终带着火痕留在人间。中国潇湘八景图在南宋逐渐终结了美学使命,到了元代,文人真正扛起绘画大旗,不再请人“代”画图景,扭转院体画派的乾坤。而潇湘八景图式流传到日本后,却开启新的继承与革新,牧溪、玉涧、夏圭等人作品在东瀛均有珍藏。
图14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欲看12集完整版
??
敬请关注【高师映像】公众号~“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