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之战彻底撕下了日本“战国”时代的遮羞布
1588年,日本大臣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小小的弹丸之地已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于是他开始意欲染指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借此称霸世界,成为古今日本第一人。要知道,攻占上邦“唐国”,这是日本有史以来没有哪个政治家和军事家所敢想的。然而带着“战国”百战百胜的决心和信念,一班“战国”名将也和丰臣秀吉一样做起了“天朝大国”的美梦。由此,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面对羸弱的朝鲜军队,经过“战国”洗礼的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绝对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占领朝鲜大部国土。
朝鲜王庭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军队建制被打残,残存的海军也一度苟延残喘(后期李舜臣领导朝鲜海军多次配合明军,击退日本海军),无战船可用。这时候,朝鲜上下都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祈求上邦母国—大明,出师御寇!
作为大明开国以来最忠实的藩属国,明朝一直以朝鲜视如己出,而朝鲜也着实争气,成为了大明朝15个邦交国里面最忠实的“粉丝”。如今,朝鲜有难,明朝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派遣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带领5w辽东明军远赴朝鲜。中日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正式打响。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时期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在来朝鲜之前,已平宁夏拜之乱,骁勇善战,带兵如神。其亲赴朝鲜的5w辽东军既出嫡系,又皆是精锐之师。果不其然,初到朝鲜,面对弱小的东洋士兵,凭借携带的重炮武器和出色的骑兵优势,几月之内,朝鲜三都八道,已有二都(平壤、开城)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的大部分地区重回明、朝一方的掌控之中。北部日军望风而逃,各部相继南下,重镇平壤一战即告失守,震惊了所有在朝日军。
坐镇王京的侵朝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紧急会同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等和南撤的诸将领召开军议,商讨迎战事宜。与会日军将领分成笼城和出击两种意见,石田等主张笼城据守,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加藤光泰等武将则坚决要求出城决战,最后出于城内军粮无多,难以长期坚守的考虑,出击派的意见在军议中占了上风。
见日军不堪一击,明军渐生轻敌之风,主帅李如松虽久经沙场,此时也志得意满。带领亲兵5000,昼夜急行军百里,至碧蹄馆处。日军见明军主帅携带几千人马,困守王京的日军将领一阵狂喜,急速令城中4w日军出击,合围明军,打算来个瓮中捉鳖。
明军擅长大军团作战,利用骑兵的优势,配合火枪大炮,可以瞬间摧毁敌人的战力和信念。而此时,被围困一处,近身搏战之中,明军骑兵的装备劣势显露出来,除了神机箭外,明骑兵仅携带了随身配刀(李如松亲兵携带了三眼铳)。此外,地形地势也限制了明军骑兵的发挥。从砺石岘至碧蹄馆,皆是崎岖狭窄的河流溪谷地形,略平整处则散布民间水田,极不利于骑兵机动。加之头天晚上天降大雨,地上的冰雪初结,道路泥泞不堪,马匹的速度优势荡然无存,反倒限制了骑兵的行动。敌众我寡,明军陷入绝境。一番激战之下,人数和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明军渐渐不支,战线开始向北推移至高阳。李如松亲自上阵督战,但处于人数劣势且久战之下的士兵已疲惫不堪,遍地泥淖更使得战马举步维艰,明军陷入苦战。
近午时,日军左右翼的部队从山上迂回到位,居高临下,完成了对明军的三面包围,日军将领小早川隆景居中,立花宗茂在左,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在右,同时发起了总攻。
“贼众接续愈添,分布沿山遍野,由两山夹空将我兵围住…… 李如松见情势危急,跃马冲至阵前,“与手下骁将数十人亲自驰射” 。
看到李如松如此神勇,明军将士士气大振,继续浴血奋战,双方又成僵局。 紧急关头,明将杨元率领的援军终于赶到,从日军尚未合拢的北面一气杀入,为被困明军打出了一条后退的生路。由此,战局发生了逆转。因为见到明军还有后援,日军纵然有人数优势,但依然惮于明军神勇,先行撤退。李如松等人因人数劣势,也不敢恋战。双方均以撤退战场而结束了战斗。
日军计划成建制消灭一股主力明军的幻想就此彻底破灭!
碧蹄馆战役,作为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的重大转折点,对整个战局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首先,日军再一次体会到明军强大的军力和不可摧毁的钢铁般的意志。在此次战役中,手握兵力优势和地形优势的日军依然不能围兵力处于绝对弱势的明军,双方战损比几乎相同(中日方面在此争议颇大,但结合中日韩各方史料,明军与日军各损失1500—2000人不等),极大的打击了日军的士气,日军战力的遮羞布被彻底揭开。这不得不让日军重新评估眼前的明军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由此也打消了继续同明军正面作战的计划。
其次,明军也被遏制了之前所向披靡的势头,尤其是李如松丧失数千亲兵精锐,心痛不已,也放弃了正面作战的想法。
碧蹄馆战役后,双方进入全线僵持阶段。
1598年,丰臣秀吉离世。龟缩一隅的在朝日军也放弃继续抵抗的想法,全线从海上撤军。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落下帷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