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进入美丽新时代
浙江农家乐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和富民力量。
青山叠翠、碧水环绕。在浙江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村,每天都有都市人一路按图索骥来到这里,只为在好山好水里体验乡愁、回归本真。
中国旅游词典里,由此出现了一个叫“农家乐”的新型休闲旅游业态,从浙江出发,红遍大江南北。
浙江农家乐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10年发展,农家乐实现了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的“三个加快转变”。2014年,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1.75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与10年前相比,营业收入增长了20倍。
一个对“两山”论断的精彩作答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得知当地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和水泥厂,积极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旅游,实现“景美户富人和”,习近平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天之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深刻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05年11月9日,省委、省政府在安吉召开第一次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开启了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10年间,浙江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及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农家乐专题推进会或现场会;设立省级农家乐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家乐发展的政策。
2007年1月,省政府出台浙江首个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
2011年8月,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优化规划布局、开发特质资源、扩大客源渠道、提升经营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等政策措施,让浙江农家乐从最初的 “钓鱼、打牌、喝茶、吃土菜”的单调模式,进入“感知体验”的提升发展通道。
这期间,浙江各地各部门干在实处,合心合力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
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浙江各地按照“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要求,把县域当作美丽景区来规划,把交通沿线当作风景长廊来建设,把一个个村庄当作美丽景点来装扮。画中芦茨、青莲环溪、红枫南屏、幸福后岸、诗画仙都……浙江生态旅游版图上,出现了883个农家乐特色村。
结合“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浙江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家乐素质培训活动,指导农民挖掘乡土文化、传授烹饪手艺、训练接待礼仪、掌握消防技能。浙江100多万农民留家创业,在家乡经营着美丽事业。
当下,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工作,浙江在更广地域,掀起新一轮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治提升工作,治违、治污、治乱、治安全隐患。通过持续整治改善,努力建设富有诗意的全域美丽乡村,打造“富民、创意、文化、智慧、全产业”的升级版农家乐。
十年树木,木初成荫。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已走向一个更新更高更好的境界,在坚守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做大金山银山,提升着绿水青山的竞争力。
一篇常做常新的大文章
农家乐最大优势在“农”:农村景、农事活、农屋情、农家饭;最大卖点在“乡”:乡村田园、乡下生活、乡愁记忆、乡风民俗。从借景生财到点燃游客心中的“最美乡愁”,10年间,浙江农家乐不断转型升级。
农家乐兴起之初,农民主要围着“农”字做文章,烧农家菜、腾出农屋办客栈,或者开辟观光园供游客采摘,经营模式单调导致同质化低端竞争。游客感叹:“除了吃饭、打牌,少有其他的乐趣。”
因为缺乏个性特色和营销手段,有些农家乐经营点红火三五年后就风光不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省委、省政府指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打开视野,打开思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2009年5月,省农办委托清华大学经理人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农家乐业主高级研修班,并首次组织学员赴台湾学习考察。此后,还与台湾农业旅游协会签订协议,每年输送300名农家乐业主赴台学习。
在引导与学习中,浙江的农家乐业主视野开阔起来,他们意识到需要用游客的感受、创意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看到黄泥墙、石板路、空猪圈、旧家具背后凝结的美丽乡愁,还有家风纯正、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村风廉洁背后无形的生产力。
桐庐狄浦村把“土”得掉渣的牛栏猪舍改成质朴而富有创意的“牛栏咖啡”和“猪舍茶吧”,既保存了游客对农村乡愁的记忆,又注入现代生活的时尚元素,与当地的花海一起双双走红。
长兴大力发展“景区+农家”模式,水口乡顾渚村依托景区大唐贡茶院,发展了437家农家乐,成为上海退休老人的养老村,一年365天客源不断,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
浦江利用其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大力推广“生态+文化”模式,郑义门的家风文化、嵩溪村耕读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天台后岸村则以“产业化”方式推进农家乐发展。他们坚持“一个村就是一个宾馆、一家企业”的理念,65家农家乐经营户组成联盟,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统一分配客源,把整个村推向市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杭嘉湖等平原地区依托遍布各地的休闲农庄,大力推广“农庄+游购”模式,农庄成景点,园区成景区,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成旅游产品,打造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全产业农家乐”。
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家乐示范区(点)不断涌现,引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
既要展示个性特色,又要规范在标准之中。浙江对农家乐发展提出“规划统一、集聚发展、质量恒定的品质保障”要求,让更多农家乐精致起来。
“欢迎你们下次再来大田。”当游客准备离开时,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30岁的农家乐老板娘傅利青,很自然地双手递上名片,表示感谢。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是遂昌对农家乐经营业主多次培训,才磨练出来的。
从2008年起,遂昌邀请浙江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老师,对全县农家乐经营业主进行了多轮培训,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到高级班,培训内容从服务礼仪、菜肴烹饪等,逐步上升到经营策略和理念。
遂昌编印的《农家乐服务礼仪》一书中,“什么动作能做,什么动作不能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等各项规定都非常细致。比如不能在客人面前掏鼻孔、剔牙齿、挖耳朵,客人询问厕所在哪里时,不能直接用手一指,而是要礼貌引导。
遂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
湖州市针对发展农家乐初期出现的乱排污水、破坏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制定了包括示范洋家、示范农家、示范农庄、示范村和集聚示范区五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标准、服务标准、配套标准、食品卫生等进行详尽规范。德清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县级《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在洋家乐、农家乐等业态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慢生活休闲区。
省委副书记王辉忠说:“十年实践告诉我们,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一篇常做常新、常抓常新的大文章,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永远在路上。”
一件前途无量的大实事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在一起,把城市居民的需求同乡村资源对接起来,把线上线下商贸活动连接在一起。依托农家乐,农村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市场要素,深山老林也可以形成旺盛的市场。
临安太湖源镇白沙村,依托天目山的涓涓溪流和青翠欲滴的群山,这个1100人口的小村建起了全新服务产业链。村民办起的156个农家乐,有6000余张床位,比杭州8个之江饭店的床位总和还要多。75%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
德清莫干山周边曾经散乱废弃的农房,现在每栋30年的租金高达100万元。衍生而来的配套产业、出租农房和流转土地等方式,让农村沉睡资产变成了现实资本。仅莫干山一带的60多家洋家乐,带动的农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转土地收入等财产性收入超过1.83亿元。
农家乐休闲旅游除了把城市人吸引到家门口,让农民独享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的丰厚利润,还带动了农村电商的兴起。诸暨丰周村18位农家乐业主组成联盟,不仅在百酷网和淘宝网开设网店经营农家乐,还在网页上销售时令蔬菜和土特产。“游客回去后还想着我们的农产品呢。有的客人甚至常年预定。”村民说。
发展农家乐,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农家乐带来的“金山银山”,又激发了村民自发自觉爱山护水的最大动力。
安吉农民吴启明的一番话,道出了浙江农民观念的转变:“过去上山砍柴,现在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恨不得后门口的两棵树早点长大,生态好了,引来客人也多一些。”
变化不止这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为浙江众多小山村植入了文化,带来了乡风文明。
如今浙江的不少乡村白墙黛瓦、干净整洁,村里村外见不到废纸屑、烟头。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农村脏乱差的生活陋习、少数人恣意破坏山水植被的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如今浙江的1122个古村落一批批得到了修缮和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和民俗被重新拾起,绽放光彩;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被不断挖掘传播,注入新的内涵,好家风代代相传。
十年接力,久久为功。浙江农家乐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重要通道,正步入发展的“美丽新时代”:农业真正发挥田园风光、山水资源、特色产业、森林景观的优势;农民真正与市民一道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农家乐也被贴上了“富民、创意、文化、智慧、全产业”的新标签。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