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华州咸中往事回眸:天安门前毛主席检阅及千里大串联

  追忆流年岁月

  ——“三进三出”咸林中学的往事回眸

  作者:吕卓超

  我是瓜坡中学六四届毕业生,当年九月满怀求学希望走进了咸林中学。往事不堪回首,十年稍纵即逝,我的心底永远沉积着关于高中母校的往事。岁月流逝,我虽已逾古稀之年,总想把镌刻在心底的桩桩往事写出来。

  

  咸中老校门

  一进咸林

  三、求学境遇——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与反思(续)

  咸林中学的求学岁月,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发生在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年轻的“革命小将”经历太多,体验深刻。岁月流逝,我们已愈古稀,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仍时时浮现眼前 ,常常令人回忆、思考和反思。

  3、难忘的一次接见

  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11月3日,在我的人生中,第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我在北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珍藏在我心底最美好,最幸福的一天记忆……每每回忆起毛主席第六次站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时的情景,就像昨天一样,是那么的清晰,转瞬间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依然铭刻在我们心底,幸福满满,激情满怀。时过境迁,半个多世纪一挥即去,今天写出来是重温历史记忆,与大家分享当时的情景。

  10月26日,我和郭志英、张经民、赵如蝶、李顺时、高惠英等九名同学乘火车前往北京,期盼着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检阅。10月27日到北京,红卫兵接待站安排我们住在东郊一个国有企业,随时等待去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当时我们住的是架子床,接待我们的同志非常热情,吃饭不要钱,大家很开心。毛主席接见我们前一周,接待站派驻了解放军代表,对接见时的纪律和队形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十几个人一排,十几个人一列,排成方阵进行规范化训练。要求大家在行进时手持毛主席语录,边走边高呼毛主席万岁!

  期盼接见的日子终于到了。11月2月晚上,接待站给每人发了第二天吃的食物,记得有2个饼子,让大家带上明天饿了吃。11月3日第六次接见的安排,先开大会,大会之后游行。凌晨3点,队伍集合来到天安门东侧的大街,等着开完大会通过天安门。

  上午10点左右,会场响起了《东方红》的庄严歌声,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接见活动开始,大家焦急的等待队伍缓慢的向西行进,盼望着快点到达天安门广场,快点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经过两个小时缓慢的行进,听到林彪向红卫兵发表讲话,再接着,大约200万红卫兵由东向西开始接受毛泽东的检阅。12点我们终于走到了天安门广场金水桥,我们在方阵偏右的位置,离天安门距离较近,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右手举起向我们招手,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孔!

  

  1968年咸中小操场的毛主席塑像?刘梅莉供

  当红卫兵队伍一到金水桥附近,急切看到毛主席的红卫兵,热血沸腾,激动的心情难于用语言形容,此时此刻队伍不断向天安门的方向潮涌,原先排好的队伍也已变样了,我们九人只有紧紧拉着手,照应着年龄小个子低的一位女同学,还不停高呼毛主席万岁!人群呐喊,十分拥挤。大家谁也不想离开金水桥,人人都想多看一眼伟大领袖毛主席!广播里也不时响着周恩来总理洪亮的声音:“同学们,请快点往前走,后面还有一百几十万红卫兵,他们也要通过天安门!"我们看到站在长安街和广场分界处的解放军战士胳膊挎胳膊组成的人墙,他们也不停的大声呼喊,引导着红卫兵队伍向前。

  下午1点,我们在人群的拥挤中走出天安门广场,步入前门大街。由于方向模糊,道路不熟,四点多才赶回到驻地。第二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天安门,在天安门广场西边看到了要拉走的一车一车鞋子,可见当时是多么的拥挤!第六次接见之后,毛主席又接见了两次红卫兵。

  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在天安门上接见红卫兵时,天安门广场是一望无际的人群,在东西两侧的长安街上,都是人山人海,伴随着人们的口号声惊天动地,行走拥挤,秩序难以维持。为了保证接见活动安全进行,第七、八两次接见,地方改为在西郊机场,毛主席乘坐敞篷汽车从红卫兵列队前面经过。从8月18日,毛泽东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之后,毛泽东又分别于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 共八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1300多万。

  天安门城楼是中国第一楼!更因为伟人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如同太阳从那里升起一样,无比辉煌、绚丽、壮观。正如一首歌里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八次接见,史无前例,56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幸福满满,热血沸腾!第六次接见,难忘的一次接见,如愿以偿,实现了难得的一次梦想,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年轻人。

  4、千里“长征”大串联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红卫兵大串联,始于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当时串联师生有乘坐交通工具的,也有步行长征的,祖国各地沿途设有红卫兵接待站,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此活动成为“文革”期间很特殊的一道风景,令世人关注。大串联留下了当年的红卫兵重走北京、延安、韶山、重庆、遵义等革命遗址的红色革命之路、高唱红色革命之歌、专访红色革命之地、瞻仰红色革命烈士之墓等活动。

  11月3号我们受到毛主席接见后,于4号乘火车返回,到华县车站下车已是凌晨5点。当我们返校后,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大串联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张经民、王海鱼、郭敬文、冯玉英、吴小莉、张碧绿、谷科甲、王庆娃、李顺时、张碧禄等11人组成“星火燎原宣传队”,开始了人生难忘的一次大串联。不过这次大串联,我们没有选择乘车,而是选择了步行,目标是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

  

  咸中学子在毛主席塑像前留影?刘梅莉供

  11月8日,我们打着红旗,背着背包,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兴高采烈,开始了新的长征。我们由华县出发,经由渭南、铁炉镇、三官庙、到达蓝田县城。

  我们从蓝田县城步行到黑龙口,开始了了翻越秦岭的艰巨路程。从黑龙口经保安镇,再到洛南,沿途接近森林,融于自然,浸在广阔的绿色林海之中。路越走越徒,山越爬越高,回望,远处是雄峻的山峦、浩瀚的林海。景色,深的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浅的如薄薄绿纱,婀娜飘逸。大家唱着革命歌曲,呼着响亮的口号,欣赏着秦岭美丽风光,贪婪地环顾四周,只见山崖峻峭挺拔,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奇树丛生。难怪有人说,山是树的美好家园,在秦岭的家园里,老树古藤缠抱着,像一对对海誓山盟的恋人,垂直植物生长带是那样的齐整和神奇,不时就会有一株古松,从岩缝里、石头根、甚至生生地从没有土壤的山石里倔强地生长出来,不知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洒,烈日暴晒,它依然坚强的生长着,令人惊叹着大自然的超然魅力!

  快到秦岭顶,崎岖的山路越来越陡,弯弯曲曲,有的地方根本没路,只能攀着石山前人曾踏出的脚窝子,拉着树枝,踩着自己脚下的地皮,竟有一种把全世界踩在脚下的自豪感。绕山爬行,转到山沟阴面,还有能看到薄薄的积雪碎花,我们担心踏不稳,滑坡,发生危险。大家互相拉手,艰难爬行。无限风光在险峰。瞬间,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欢呼,我们呐喊,为自己喝彩!此刻,大家不约而同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大喊:我们来啦!我们胜利啦!回声在山谷里回荡,这或许是秦岭母亲山对我们的祝福吧!

  站在山顶,俯视南方,一岭接一岭,岭岭不断,片片白云萦绕山间,飘来漂去,丛山峻岭,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让让我们一饱眼福。大家张开双臂,面向东南,敞开胸膛,深深地呼吸着,汲取着大自然媚人的体香,使我们的视、听、嗅、触觉及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净化,心绪恢复原来的步调,疲惫顿除,身心舒爽,享受着一种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秦岭主峰 自网络

  秦岭南坡风光无限美!我们继续由山顶往下走,环顾四周,有山泉和花香,那一条条小溪,由北向南,顺山沟而下,没有一丝的污染。山南的水,清澈无比,让我们又看到了森林繁华多彩的另一面。在秦岭深处徜徉,漫山遍野的红叶,美得惊心动魄!伟岸、广博的母亲山秦岭,终于展示出它最柔美、绚烂的一面!那灿烂的阳光,潺潺的流水,苍翠的山峦,扑鼻的花香,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就像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人间仙境,领略了对大自然的丰富体验,年轻的我们又怎能不被生机勃勃的景色而感动呢?

  到洛南,我们住进了接待站,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迎着朝阳,开始了新的长征。我们从洛南、经丹凤、商南、过丹江口水库,穿过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在山野中长征,一路直奔湖北郧西县,又在郧西县住宿一晚,告别郧西县,经郧阳、襄阳、荆州、随州,历经数天,连前累计,前后历经半月有余,跋山涉水、穿越山川湾道,步行了约1400多里的路程,11月24日到达武汉,接待站安排我们住进了汉阳镇女子中学。

  在武汉我们前后停了十多天。进入十二月初,天气渐冷,武汉的天空也变得阴沉沉,雾腾腾,有时还出现冰溜天气,大家穿的衣服显得单薄,于是我和同队王海鱼、张经民同学到湖北省委红卫兵接待站申请衣物。省委红卫兵接待站在武昌镇,陕工大的队友告诉我们,那里每天去的红卫兵很多,要去就去早点。第二天清晨六点,我们就出发了,那时还没有公交车,只能沿着光滑的路面,慢慢步行,经过连续三天的奔跑,领到了部分毛衣、线裤等,分配给急需的同学。

  记得我们队有两位同学生病,步行有了实际困难,加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但大家要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态度依然坚决,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商定,全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乘火车或步行前往长沙。郭敬文、王庆娃、冯玉英、吴小莉等人为一组,我和张经民、王海鱼、谷科甲、张碧禄等人为一组。由于大串联的红卫兵多,车站人山人海,要想乘客车到长沙,显得十分困难。12月14日,我们几位扒上了一辆货运列车,记得当时还飘着零星雪花,坐在货运列车上,尽管感到寒冷,几个人挤到一起,但大家依然兴高采烈,高唱着毛主席的语录歌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到了长沙,我们计划经湘潭前往韶山,接待站的同志告诉我们:由于天气变冷,韶山地区出现冰冻,山口已封,毛主席的故居不能去了,请大家合理安排行程,尽快返回。面对这样的变化,大家感到十分遗憾,天气逐渐冷起来,韶山也不能去,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参观橘子洲,观望湘江、岳麓山风景后立即返回陕西,这样也不枉来一趟毛主席的故乡。

  大家畅游橘子洲,岳麓山,欣赏着湘江的波涛,站在江边,朗读着毛泽东斗志昂扬的励志词篇,心情澎拜,激励前行。寥廓江山万里霜,胜似春光。告别毛主席的故乡,我们乘火车到郑州,换乘北京至乌鲁木齐的列车,顺利返回华县,一次不寻常的大串联完满结束。

  有人说,徒步的乐趣在于探索,探索前方的未知,探索远方的风景,或许还能带给我们不经意的惊喜。你永远也不知道在新长征的路上会遇上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寻常岁月令人回顾。真实,亲切,如梦如幻,顿时感情充沛,心潮彭拜,仿佛进入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学生时代和那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那历历在目的高中求学生涯,亲历的人和事,再现了一代青年追求理想,意气风发的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回忆,永不消逝的历史记忆,是成长中不可磨灭的精神火花,是“老三届”一代人凝聚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吕卓超,男,汉族,1948年12月出生于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渭南师范学院原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处级调研员,教育学研究员。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吕卓超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