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我决定以后都留在家乡发展蔬菜产业丨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牛场村村民王

  我叫王小春,是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牛场村人。

  今年年初,疫情来袭,挡住了我原本外出打工的脚步。这个时候,我们村紫云返乡创业蔬菜种植基地的老板罗长胜,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到他的基地里去工作。

  “当然愿意!”我很快就答应了。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能在家门口就业,我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蔬菜包装车间里,我负责将其他员工刚采摘回来的新鲜蔬菜进行规范包装,便负责冷库储存和运输。

  分类、挑拣、整理、装箱、称重、封口、打包,这些操作和我以前在张家口打工的工作内容差不多。我驾轻就熟,立马就上手了。

  干活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的田坝,那时候都是种植油菜、玉米等低经济价值农作物。而现在,全部种植上了菜心、甘蓝、太阳白等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土地的价值得到极大利用,土地亩产值番了好几番。

  现在,我每天包装100 至200件左右的新鲜菜心,按 1 块钱一件计算绩效工资,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应该可以拿到四五千块钱,和外出务工的待遇差不多。真没想到能在家乡找到与去外省务工相同的工作,家乡产业的发展确实变化很大。

  知道家里有了许多的新企业,我也给在外打工的朋友们发视频、推荐岗位。毕竟,大多数人都想挨着家过日子。以前外出务工是因为家乡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如今,家门口有了工作机会,工资也还不错,在家既能有一份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中的父母和子女,真是一举两得。

  在我的带动下,我们村有三个和我一样没法外出打工的同乡,都来这里干活了。

  脱贫攻坚的力量大,短短几年时间,狭窄的通村小路变成了宽阔的通村公路,丢荒的山坡也变成了葡萄园、桃园、李子园、蓝莓园,曾经杂草丛生的土地通过流转发展上了蔬菜产业。

  看到家乡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很高兴,也切身感受到了家乡扶贫的好政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是今年不用外出务工了,以后,我都决定留在家乡发展蔬菜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彪 整理

  编辑 胡耀元

  编审 尹长东 李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