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为何按兵不动,惹得刘伯承致电粟裕:想看中野拼光吗?
一九四八年,国共之间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的大规模决战拉开序幕。这一年的夏秋时节,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辽沈战役爆发。由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在五十二天的激战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四十七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紧跟着爆发的济南战役,华野十四万人用了八天时间,歼灭十万国民党军,解放了山东境内的最大城市。解放军的势如破竹,让另一场大战的战机也孕育成熟。
对于华野来说,打下济南实在是过于顺利,目前并不需要大休整。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首次提出“淮海战役”一词,他征询中央军委,是否要在徐州以西再接着作战,还可以与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协同。经过研讨,军委同意,发动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和宏大的一战就此拉开序幕。
此战我军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武器上华野的重武器充足,但中野的家底却都埋在了大别山里,重武器缺乏。此战指挥员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战争总指挥由粟裕担任。
国军方面有邱清泉所部第二兵团,黄百韬所部第七兵团,黄维所部第十二兵团,李弥所部第十三兵团,孙元良所部第十六兵团,李延年所部第六兵团,刘汝明所部第八兵团,以及冯治安所部第三绥靖区,还有战役期间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自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共计80多万人。
国军方面参战部队多数是嫡系主力,大部分美械装备,拥有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先进武器。此战国军总指挥名义上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指挥,实际上是由副司令杜聿明指挥。
仅从指挥者上看,双方的差距就已经十分明显了。共军的总前委拥有临时决断和应变的能力,不必事事请示中央。毛主席也知人善任,让资历尚浅但军事能力高的粟裕担任了总指挥。国军这边指挥司令刘峙则是个庸才,他是黄埔系出身,凭借着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混到了这个位置。蒋对他的能力也有数,便将杜聿明调了过来作副司令。但在这种危机的时刻,蒋还要用刘峙来压着杜一头,足可见他的心胸。
(蒋介石与杜聿明合影)
战争开始前期,我军达成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依旧属于“小淮海”的范畴。决策层当时预想的目的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当时,毛泽东和粟裕都没有预料,这场战役能演变到将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全部吃掉的地步。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提出的计划是让国民党军从徐州全面撤退,退守到淮河南岸一线,凭借河川构筑防御体系。而国防部的一群高级幕僚、军事“天才”们却拟定出了一个更为离谱的方案,要放弃陇海铁路沿线所有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和蚌埠间的津浦路两侧,寻机决战。
这样的方案在杜聿明看来过于笼统粗糙,对此,黄百韬、邱清泉等将领却是自信十足,他们认为自己装备精良,飞机坦克、空投重炮根本不缺,守住徐州自然是再应容易不过了。
于是,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深夜,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包围。粟裕调动的大军像一只大网将他西向徐州的道路封死,黄百韬在电话里大声质问国防部“究竟什么时候才要撤退”,换来的只有沉默。心力交瘁的他带着第七兵团开始了逃亡似的大撤退。但在撤退之中他又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忘了在河面上架设浮桥,这让他的部队撤退速度明显下降。
更令黄崩溃的是,李弥的十三兵团依照刘峙的命令后撤防备徐州,这又给黄的左翼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最终导致他被华野重重围困在以碾庄圩为中心方圆几公里的狭窄地域里。二十二日,十三军团被全部歼灭,黄百韬也自杀在碾庄圩以北的旷野上。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彻底结束。
第二阶段的战机接踵而至。早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华野阻击其援军的部队就在不断地放弃阵地,以诱敌深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最初设想,就是要歼灭邱清泉和李弥两支援军兵团。
但由于东进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以及孙元良兵团推进得十分迟缓;只有黄维兵团,始终在不顾一切地东进,最终成为整个战场上的焦点。经过反复讨论,总前委认为目前如若同时进攻邱李兵团恐怕兵力不足,不如重点进攻“积极主动”的黄唯兵团,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一决议。
陈诚派将领黄唯为十二军团军团长,其人清廉正直,治军有方,颇受赞誉。其军团所辖的第十八军,即原整编十一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这是块真正的硬骨头。
黄百韬覆灭后,杜聿明虽然十分悲观,但仍然认为“如果能集中兵力,再调五个军加到李延年兵团,且同黄维兵团南北夹攻,打通津浦路这一段”便能让其军队摆脱被合围劣境。南京国防部同意实施此计划,但杜聿明认为这个计划还需要蒋调集五个军。
无兵可调的蒋只得去求桂系的白崇禧,但白崇禧自有自己的算盘,两年来的战争他基本不出力,就是为了削弱蒋的嫡系部队,增加桂系的话语权。到了这种时候,国民党内部依旧在勾心斗角,实在是太荒谬了。
关于围歼黄唯,中原野战军承担了主力军的重任,但事实上中野兵力装备都不如黄唯,这是一场难上加难的大战。
中原地区的百姓有个习俗,人死了之后要把他睡过的铺草拖到野地里烧掉,所以人死了也叫“烧铺草”。刘、邓、陈提出要战士们“烧铺草”,中野战士们开始拼命了。刘伯承在干部会上鼓舞大家:“打仗总有主攻方向和牵制方向,总有吃肉和啃骨头。过去我们顿顿吃肉,现在啃一回骨头就受不了了吗......要准备这次啃骨头,下次还啃骨头,第三次还是啃骨头!”政治委员邓小平也说道:“这是决战,要把蒋介石的脊梁打断,即使在这场决战中,中原野战军全部打光,其他各路大军也能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而对于黄维来说,对面个个是项羽,自己身边却都是演员。
十一月二十二日,中野第四纵队(由陈赓担任司令员)将黄唯兵团堵在了南坪集。黄唯凭借强大的火力对四纵发起猛攻,解放军尸横遍野但死战不退。黄唯的行军目的地徐州似乎遥不可及,手下的几个军长认为不能再执行蒋的行军命令,黄唯犹豫不决。
等到十几个小时后他做出决定的时候,中野的各纵队已经对其兵团发起了全面进攻。到了二十五日,中原野战军已将黄维兵团的四个军合围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内。二十七日,黄唯在凌乱中收到了毛泽东写的劝降信。
在这被围困的危急时刻,八十五军一一〇师师长廖运周主动请缨为军团开路突围。黄维被感动了,连自己的嫡系部队十八军都没有人站出来当先锋,廖师长竟有如此忠心和胆魄!二十七日凌晨,他任命一一〇师为先锋,开展突围。
(廖运周像)
但他不知道的是,黄埔毕业的廖运周自一九二八年起,就已经是个中共地下党员了!在廖的联络下,组织同意他在此时起义,廖随即率领他的师团悄悄渡过了包围圈,而在一一〇师后跟着的国民党第十八军则受到中野的狂轰滥炸。半天后,黄维终于才反应过来。廖的叛变像一把尖刀插在了黄唯的心上,此事也使得军团士气大跌。
突围失败后,黄唯的军团只能依靠强大的火力坚守双堆集。黄唯甚至想出一招“蹂躏战术”:每天抽调一至三个团配以战车和炮兵的火力,向解放军的阵地据点突击,这种突击的目的就是要夺取解放军据点的物资,以求持续性的坚守,甚至扩大包围圈中的生存地带。
这种战术造就了双堆集战役中最为残酷的拉锯战,双方士兵往往其中一方夺去了阵地,第二天对方又抢回。由于双堆集旁都是平原,几乎没有掩体,双方的士兵往往一接触就被射死,解放军和国军的尸体就散落堆叠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中野的士兵们顶着猛烈的炮火,发动了一种壕沟推进战术,士兵们不直接进攻,而是在战线的前端挖通战壕,通过一点点向前缩小包围圈,蚕食对方的生存空间。但由于中野重武器缺乏,许多战士都死在了还没挖好的工事里。中野士兵死伤惨重的同时,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带领五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快速赶到了双堆集外围,激烈的战斗还在持续。
可不久之后,中野司令员刘伯承致电粟裕:“陈士榘按兵不动,想看中野拼光吗?”后方指挥的粟裕听了这话,立马懵了。
中野士兵没有重火力,有的连甚至几百人打到最后剩下几个人,大量的伤亡让刘伯承十分痛惜。而陈士榘兵力雄厚,火力充足,却只派出了特种兵纵队炮火支援战场,没有让其他的几个纵队立即投入战斗,这让性情耿直的刘伯承大为恼火。
战场上多兵团协同作战,最忌讳的就是友军间起了摩擦甚至内讧,国民党军队很多仗就是这样打败的。假如因为此事耽误了双堆集的战机,淮海战役的大战局也会因此改变。粟裕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便赶紧询问陈士榘具体情况。
陈士榘是真的不想支援中野吗?其实不然!
曾经指挥平型关战役的陈士榘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他敏锐地察觉出黄维兵团之所以能够负隅顽抗,所凭借的不过是双堆集南北两个的小山丘而已。如果能集中力量攻下一个山头,就能撕开敌方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还能将华野的重武器运至阵地前线。只不过此时山头前是中野的部队,他倒是希望中野能够撤下来,为他们腾出一块地方。
得知陈士榘的真实想法后,经过各方协商,华野和中野的军队实现共同作战,陈士榘也铺开了阵地,将华野和中野的大量重武器集中使用。十四日,在双堆集的东北方向,中原野战军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指挥的部队与华东野战军三纵司令员孙继先指挥的部队站在了一起。双方部队都组建了一支突击队,华东野战军派出了二十三团的“洛阳营”;中原野战军派出了四十九团的“襄阳营”。
在作战过程中,两个纵队的指挥员都各自对自己派出的最精锐的部队作了战斗动员。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对“襄阳营”提出“向华野部队学习”的号召,而三纵司令员孙继先则对“洛阳营”的官兵们说,要发扬中野老大哥部队的英雄主义精神。两支部队相互学习,完美配合,直接打下了双堆集国民党军最要害的防御阵地——尖谷堆。
经过激烈的战斗,到了十五日夜,黄维兵团“四个军十一个整师共十万余人”被彻底歼灭,攻歼主力部队中原野战军伤亡三万余人。
黄唯兵团被彻底歼灭后,杜聿明集团被紧紧围在陈官庄一带。解放军开始施展”传统艺能”,对被围部队发布投降书,有的部队唱大戏和编顺口溜,对国民党军队展开政治攻势。等到了一九四九年一月,全线进攻的时机成熟,解放军发起总攻,战至十日,全歼杜聿明集团,俘虏杜聿明,击毙邱清泉。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总的来看,淮海战役的胜利非常艰苦,又非常顺利。艰苦的是在围攻碾庄圩和双堆集等战斗中,解放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攻守防展开的拉锯战在我们看来是异常残酷的。而顺利的是,国民党明明拥有兵力、装备上的优势,却靠着胡乱的指挥、愚蠢的配合以及过于求稳的心理败光了家底,输掉了战争。
简单说,淮海战役就是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国军救援的邱李、黄唯、李延年兵团被阻击,接着黄唯被围,原本是援兵的军队又得援兵来救,杜聿明来救却被阻击,最后黄维没了,杜也被包围,李延年跑了,全盘皆输。
我们也许不明白,国民党中并不乏敢打的悍将,如黄百韬、黄唯。为什么一场大战能这样稀里糊涂地指挥,白白输掉。自杀的黄百韬死前都在琢磨,为什么自己只是遵守国防部和徐州的命令,却最终到了这个地步,而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
杜聿明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国民党军队中出现的大问题,从根本上源于他们的阶级属性,让他们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军队中的将领各有各的算盘,不肯齐心协力,反而互相猜忌,只顾为自己找后路。蒋介石无兵可调,作战计划无法施展。不知为何而战的战士和没有信仰的军官组成的部队,装备再精良,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实际上,淮海战役的成功正是靠着中野和华野部队的相互配合、团结互助才成功的,而当部队在战场上产生误会时,刘伯承、粟裕、陈士榘等优秀的共产党军事家都能够相互信任和理解彼此,这也是此战能够大胜的一大原因。而反观那些国民党军官,在大战之时竟相互攻讦,互相猜忌,不能齐心协力,只顾为自己找后路,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不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