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或字的时候为何都喜欢带个“子”字?

  名字是个有趣的东西,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有自己的名字。通常名字除了好听之外,还寄托着起名者的祝福和期待。

  ▲孔丘,字仲尼,被后人尊称孔子

  在古代,有个奇怪的现象,古人的名或者字里面大多都会带个“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除了先贤圣人以外,普通文人士子也喜欢起个带“子”的字,比如张良字子房、曹植字子建、赵云字子龙、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

  古人对“子”字似乎格外情有独钟,那么“子”字究竟有什么魅力?

  以“子”取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那个时期的卜辞和金文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类似“子 X”的人名,且大多都和贵族王室有关系,因此“子”名其实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子”字的演变

  同时,商周时期的教育权利掌握在贵族手里,基本上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因此,“子”名也代表着名字所有人接受过教育,因而也成为代表文化的一种方式,到后来就演变成有道德、有文化的人的一种美称或尊称。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人,就是因为有着大思想、大学问被人所尊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实力衰退,礼崩乐坏,士大夫阶层崛起,教育不再成为贵族的专权,各位先贤圣人到处讲学,传播思想的同时,也使得普通民众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孔子,讲求有教无类,创立私学,教育权从官府转移到了民间。

  ▲孔子弟子名与字

  作为文化代表之一的以“子”起名自然也就被新崛起的文化阶层——士大夫青睐。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孔子收徒三千,其中优秀者有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都起了个呆“子”的字。如颜回字子渊、端木赐字子贡、曾参字子舆……

  以“子”表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流行,后来取字虽然多样化了,但以“子”取字依旧很受欢迎。比如汉朝司马迁字子长,刘宇字子政;三国时期鲁肃字子敬,张昭字子布,吕蒙字子明,典韦字子满,曹仁字子孝;两晋南北朝王献之字子敬,陈庆之字子云;唐朝王勃字子安,柳宗元字子厚;宋朝赵孟字子昂,苏辙字子由;明朝唐寅唐伯虎字子畏;清朝袁枚字子才。

  虽然看似相同,但是后世以“子”表字和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些不同的。

  ▲白马银枪的赵云,字子龙

  其一,春秋时期字里面“子”字是可以省略的,比如颜回字子渊,但一般都是称他为颜渊,春秋之后则一般不能省略,比如赵子龙不能称为赵龙,杜子美也不能成为杜美。

  其二,有时会把“子”放在字后。比如东汉著名地理学家张衡字平子,唐朝著名画家吴道玄,字道子。

  后者相对较少,前者则成为了一种固定式的表字格式。之所以会这样,和史学家司马迁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史实。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在每一篇人物传记里都清楚、明了的交代所写人物的名、字、号和家庭、时代背景,而且在通篇叙事过程前后名、字、号都相同,使得故事清楚明白的同时,也方面了读者阅读,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这一方式不仅简化了古人的称谓,而且保留了大量的以“子”表字的样式。

  后来这一习惯被后世的史学家学习和继承,从而使得以“子”取字渐渐成为了一种固定格式,并逐渐被后人所喜爱、接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