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自强

  

  简介

  梅自强(1929-2010),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科技专家,长期从事高产梳棉机研究工作,是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在全国开展棉纺织生产“上水平”活动,为提高棉纺织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牵头组织研制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积极参与和组织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为促进我国纺织科技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寒门学子求学路

  

  年轻时的梅自强

  1929年4月26日,梅自强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位普通中学教员家庭。父亲给他取名自强,寄托了自己和家庭的无限希望。在梅自强的童年时代,军阀混战、内乱不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年少求学之路也因此几经曲折。

  1947年,梅自强被原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录取。大学期间,在进步同学影响下,他于上海解放前夕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通院团契”。1949年11月,梅自强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4至1958年,梅自强在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研究生。他是苏联著名的老一辈纺织专家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拉科夫教授名下的第一位中国学生。梅自强在拉科夫指导下,研究高速梳理机,在苏联和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编写了《苏联高产量梳棉机》一书在国内出版。仅用3年时间,梅自强完成了研究生论文,并以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

  奋斗八年成正果

  

  梅自强深入企业纺车间,向女工了解国产棉花的质量

  1960年3月,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担任研发高速梳棉机工作组组长的梅自强带领他的团队来到青岛国棉五厂,对他们花了两年时间研制出来的1181E型国产梳棉机进行重大改进。1961年7月,加装了自动吸尘系统的新机型发明成功,被命名为A185型。他们夜以继日地测试数据,分析改进,每天工作长达12个小时。1966年5月21日,台时产量25公斤的A186型高产梳棉机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由纺织部组织的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从1958年至1966年,8年来,梅自强的高产梳棉机研究试验工作从青岛扩展到山东、河南、浙江、上海,三次大幅度修改设计,三次批量制造全新的样机,终于使国产梳棉机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A186型高产梳棉机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力设备。

  实现纺织大国梦

  

  纺织机械厂领导向梅自强(中)介绍新型设备的关键部件

  1969年3月,梅自强被下放到湖北安陆“五七”棉纺厂。梅自强敢于抓技术,采取一切措施加强技术管理,为我国纺织企业用好国产棉纺新设备积累了丰富经验。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恢复重建,梅自强回到研究院任副院长,1984年任院长。1986年年底,他攻关的国产YG131条干均匀仪研制开发成功并通过鉴定,批量投产装备于全国的纺织企业和科研单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梅自强作为纺织部科技委的负责人,带领一批专家组织多次调研论证和学术研讨,编写出版了纺织工业“八五”“九五”纺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在纤维加工能力和纺织品产量、产值,国际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和贸易总额等一系列主要指标上雄踞世界第一。

  学者本色贯一生

  

  梅自强院士向原南通工学院图书馆赠书

  1995年,梅自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19届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香港桑麻基金会委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选桑麻纺织科技奖,梅自强作为基金受托人之一,负责每年的评选工作。除了日常的工作,行业中每年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论证、重大研究成果的鉴定,与国家五年计划同步的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等,梅自强事必躬亲,一丝不苟。

  几十年来,梅自强形成自己的生活规律,每天晚上9点就寝,凌晨3点起床。3点到6点是他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时间,6点以后吃早饭上班,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2010年8月16日,梅自强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办公室,与相关人员了解并落实了2010年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终审会议的准备情况。不料当晚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17日凌晨入医院抢救,终因病情严重,在19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81岁。

  收拾遗物的时候,人们发现在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日程安排,上面是从8月24日到9月26日四次重要会议的出差时间安排,还有一份尚未写完的发言稿《纺织专件器材的创新要突出重点》。

  原标题:《梅自强 | 寻梦衣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