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护身符”织就“紧身衣”

  通用汽车计划出售旗下欧宝品牌、大众汽车鲸吞保时捷,两个在地域概念、资本运作方向均存在差异的案例中,却受到同样因素的影响,即品牌身后的本土政府影响。

  加拿大麦格纳国际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组成联合竞购方,其提出的重组方案对于公司而言可能会使失业员工数量少于其他的重组方案,因此德国现政府对对比利时投资公司RHJ国际的青睐大唱并不支持,起旨在为9月全国大选积攒人气。

  这种情况导致了出售“肥皂剧”上演半年有余后仍无结果,甚至还出现了公司考虑不再出售品牌的可能性。

  德国汽车业内部的收购一案中,作为大股东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则在强调了不希望为的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后,同意了该收购行动的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下萨克森州政府就要比德国政府“更好办事”,此前对的收购意图,就是在该州政府的强力抵制下告吹的。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应对与本国行业品牌相关的变化时,德国联邦及州政府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对保守、以避险为主要目的处理方式。实际上,这样的策略相当于在行业品牌与本土政府之间添加了一层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即本土政府强调品牌的本土属性并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成为后者规避风险的“盾牌”。《大众公司法》为防止恶意收购发生而赋予下萨克森州政府的“少数股东否决权”,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体现。

  行业品牌的这种本土属性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去年秋天,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毫不犹豫地对本国业实行了补贴。更重要的是,西欧行业大企业的品牌效应还会透过这层本土属性扩大至该区域的其他同行业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家具”、“皮鞋”与“意大利”以及“香水”、“香槟”与“法国”之间分别存在着条件反射式的概念联系。而德国除了“”之外,其高档厨具产品也是闻名遐迩。

  然而,过多强调本土属性,也使得一些“明星行业”失去了推动自身整合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机会,其与美国同行业的对比更为明显。就竞购案而言,美国政府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麦格纳国际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联合竞购方案涉及重要军事相关技术的收购,因此该政府要求拒绝该竞购方的提议。

  但从应对本国业危机的整个过程来讲,美国政府就不显得那么“小家子气”。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进行了快速而有效的谈判后,将克莱斯勒的重组问题迅速脱手;早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就催促出售欧洲部门的各个品牌;6月1日启动重组,40天后就走出破产保护程序;更重要的是,在经过重组成为最大股东后,美国政府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宣布了其将在未来逐步出让最大股东地位。

  上述举动,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府更为开阔和长远的视野。一方面,美国政府希望将新的公司快速重塑为一个新的全球品牌——在美国这样一个为梦想而骄傲、为个人传奇而激动的地方,只有企业在全球层面的荣耀才能够让人满足。这也是和福特更像是一个全球品牌而非美国品牌的原因。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希望公司承担起开发利用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的新能源的重任,相当于为重组后的美国业填充了功能更佳的肌体,而这也是德国等西欧国家政府所难以企及的。

  因此,在本轮全球业格局大调整之后,成功吞并了的必然还将是下萨克森州最闪亮的那张“名片”,德国政府在第二季度实体经济重现增长,并且对失业率保持持续关注,不久的未来也很可能迎来一次成功的大选;但在大西洋彼岸,美国政府所做到的却是在重塑“”全球品牌形象的同时,占据了全球行业乃至相关开发利用未来发展格局的制高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国把和留在了德国,而美国却再次将通用品牌推向了全世界。而行业品牌本土属性这一“护身符”利弊同在的影响作用,也在这样一个全球业重新洗牌、经济发展格局呈现转折性变化的危机时代里,显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