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行政区划(2021年新)
2021年,宣恩县辖9个乡镇,其中5个镇、4个乡,共147个村、17个社区。境内多民族聚居,有少数民族14个,少数民族人后占总人口比例的66.6%,以土家族居多,苗族、侗族居次。
珠山镇
珠山,因“宣恩八景”中“珠山晓翠”的明珠山而名。本施南土司故基地,自设立宣恩县治始建县署,或称县邑、城关等。
至正二年(1342),属施南宣抚司覃氏土司辖。明末,施南宣抚司治所迁入城关镇城区文庙所在地。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设宣恩县,属东乡里(治所设长潭河)和施南里(治所设县城)。乾隆元年(1736)在施南土司故基设县署,次年新建。民国30年(1941),实行新县制,全县设13个乡,县城区属城关乡。1949年11月10日宣恩县城解放,1950年1月,全县划为5个区13个乡,城关乡属城关区。1951年3月,全县地名区改数字区,城关区属第一区。1961年10月11日,城关镇从城关区划出,属县辖镇。1968年6月,属城关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0月,撤销城关区,建立椒园公社与和平公社,椒园公社辖桂花、庆阳坝、水田坝、椒园、中坝、双龙、宝塔等7个片,公社驻城关;和平公社辖茅坝塘、干沟塘、狮子关等3个片,公社驻干沟塘集镇。1983年6月,城关镇更名为珠山镇。1984年5月,撤销椒园、和平公社,合并设椒园区,辖桂花、庆阳坝、水田、椒园、中坝、和平、铁厂坡、茅坝塘、狮子关等9个乡。1987年6月,撤销铁厂坡乡,并入和平乡。1995年10月,椒园区分为椒园区(辖椒园、中坝、庆阳坝、桂花4个乡)、和平区(辖和平、茅坝塘、狮子关3乡)。1996年11月,撤和平区建和平乡。2001年3月18日,和平乡并入珠山镇。
珠山镇东连长潭河侗族乡,南与高罗镇毗邻,西与椒园镇、晓关侗族乡接壤,东北接万寨乡。位于北纬29°49′06″~30°03′49″,东经109°25′39″~109°35′23″。全镇面积163.78平方千米,辖工农街、白鹤井、上湖塘、兴隆街、双龙湖、莲花坝、猫儿堡、宝塔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七里桥、岩堡、封口坝、卸甲坝、和平、东门关、狮子关等7个村民委员会。16900户,45748人。
沙道沟镇
沙道沟原名畲刀沟,旧时属忠峒土司,设有集场。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为宣恩县忠峒里(治所设沙道沟)。民国时名沙道乡。1949年11月解放后,1951年1月,更名沙道区,辖沙道乡、乐坪乡、凤山乡3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沙道沟。1951年3月,全县地名区改数字区,属第四区,辖双坪、当阳坪、乐坪、两河、二坪、龙潭、茶园、黄泥塘、沙坪、槽铺、寮叶、官庄、药铺、白水河。1958年10月,建立红旗(沙道)、红色(沙坪)、高照(八大公山)3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合并为沙道人民公社。1961年5月,更名为沙道区。1968年3月,成立沙道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0月,撤沙道区建沙道、龙潭、沙坪3个人民公社。沙道公社辖乐坪、当阳坪、黄泥塘、上洞坪、松坪5个管理区;龙潭公社辖茶园、龙潭、二坪、两河4个管理区;沙坪公社辖沙坪、药铺、白水河、老岔、槽铺、官庄6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沙道、龙潭、沙坪公社,建沙道区、沙坪区和县辖沙道沟镇。1984年9月,沙道沟镇由县辖镇降为区辖镇,划归沙道区管辖。1995年5月,沙道区划归来凤县代管。1996年12月,沙道区更名为沙道沟镇,并将雪落寨乡撤销并入沙道沟镇;沙坪区更名为沙坪乡。1998年2月,划回宣恩管辖。2001年3月,撤销沙坪乡,并入沙道沟镇。
沙道沟镇地处宣恩县东南部,位于北纬29°35′36″~29°59′05″,东经109°29′35″~109°49′45″,东与鹤峰县接壤,东南与湖南省龙山县交界,西及西南与李家河镇、高罗乡相邻,北与椿木营乡接壤。全镇面积649.96平方千米,辖酉水情、酉水苑2个社区,街上、栏杆坪、当阳坪、班大湖、棕溪、药铺、坛子洞、大垭、辽叶、老岔、响龙、上洞、水田坝、黄泥塘、松坪、桃子岔、咸池、两河口、雪落寨、龙潭、红旗、玛瑙、乐坪、核桃湾、官庄、金盆、白水河、木笼寨等28个村。21975户,66471人。
椒园镇
椒园,因地势而名。清朝在椒园设有集场、塘汛、铺递。
改土归流前属施南土司地,雍正十三年(1735)置宣恩县后,属施南里。1950年1月,全县划为5个区,属城关区。1951年3月,全县地名区改数字后属第一区。1958年10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城关区。1968年6月,属城关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0月,撤销城关区,建立椒园公社与和平公社,椒园公社辖桂花、庆阳坝、水田坝、椒园、中坝、双龙、宝塔等7个片,公社驻城关。1984年5月,撤销椒园、和平公社,合并设椒园区,辖桂花、庆阳坝、水田、椒园、中坝、和平、铁厂坡、茅坝塘、狮子关等9个乡。1995年10月,椒园区分为椒园区(辖桂花、庆阳坝、椒园、中坝4个乡)、和平区(辖和平、铁厂坡、茅坝塘3个乡),椒园区公所由县城迁至椒园集镇(椒石路58号)。1996年11月,撤销椒园区建制,设椒园镇。
椒园镇位于宣恩县西北部,地处北纬29°55′29″~30°05′24″,东经109°17′29″~109°31′37″,西北与恩施市毗邻,西南与晓关侗族乡相连,东北与万寨乡接壤,东南与珠山镇交界。全镇面积175.98平方千米,辖康庄园社区和店子坪、石家沟、黄坪、白泥坝、水田坝、石马、新茶园、土黄坪、洗草坝、龙潭溪、椒园、庆阳坝、锣圈岩、三河沟等14个村。8352户,25833人。
李家河镇
清朝时期,有一外地李姓富商来此经商,后又设庄园,有一条小河流经李家庄园,故名李家河。集镇亦因河得名,沿用至今。
改土归流前分置忠建土司和木册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改设忠建里(治所设凤山)、木册里(治所设板栗园)。民国时期为凤山乡、板栗园乡。解放初属沙道区辖。1950年1月,全县划5个区,其中凤山乡属沙道区管辖,板栗园乡属高罗区管辖。1951年3月,沙道区分出凤山乡、高罗区分出板栗园乡,两乡合并组建李家河区,地名区改数字区,李家河区改为第五区,辖上洞坪、司城、板栗园、冉大河、幺店、青龙觜、二虎寨、金陵寨,区公所设李家河凤山村。1958年10月,设乐园(李家河)、五星(板栗园)人民公社。1959年1月,乐园和五星公社合并为李家河人民公社。1961年5月,撤李家河人民公社建李家河区,辖上洞坪、司城、板栗园、冉大河、幺店、青龙觜、二虎寨、金陵寨8个人民公社。1975年10月,撤李家河区建李家河人民公社(辖二虎寨、幺店、青龙觜、金陵寨4个管理区)、板栗园人民公社(辖上洞坪、回龙、司城、板栗园、冉大河5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李家河、板栗园人民公社,建李家河区,辖李家河、上洞坪、板栗园、冉大河、金陵寨、青龙嘴6个乡(镇)。1995年5月,李家河区划为来凤县代管。1996年12月,撤李家河区建李家河乡,原乡镇改称为管理区。1998年2月,李家河乡划回宣恩县管辖,辖李家河、上洞坪、板栗园、冉大河、金陵寨、青龙嘴6个管理区。2013年11月25日,撤销李家河乡,设立李家河镇。全镇面积216.79平方千米,地处北纬29°32′46″~29°47′0″,东经109°17′52″~109°31′16″。辖柚香苑社区和风山、冉大河、汤湾、干坝、燕子溪、塘坊、二虎寨、金陵寨、黑龙河、波螺河、川大河、青龙、上洞坪、回龙、司城、高桥、板栗园、中大塆等18个村。14724户,52312人。
高罗镇
高罗,史称歌乐、歌罗,清朝时设有塘汛、铺递。元置石溪洞长官司,后改为高罗寨长官司,寻升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明仍为安抚司,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为宣恩县高罗里(治所设高罗)。民国时期为高罗乡、新安乡。1935年夏建立高罗苏维埃区政府。
1950年1月,设高罗区,辖高罗乡、新安乡、板栗园乡3个乡,区人民政府驻高罗。1951年3月,全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高罗区为第七区,辖龙潭河、马家寨、下坝、光荣、干溪、龙河、九间店、蜡树园、团结、板寮10个乡。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改高歌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高罗人民公社。1961年5月,撤高罗人民公社建高罗区,辖龙潭河、马家寨、下坝、光荣、龙河、干溪、蜡树园、团结、板寮、九间店10个人民公社。1975年10月,撤高罗区建高罗公社,辖龙潭河、马家寨、下坝、光荣、龙河、干溪、蜡树园、团结、板寮、九间店10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高罗公社建高罗区,辖高罗、马家寨、麻阳寨、团结、板寮5个乡(镇)。1995年5月,高罗区由来凤县代管。1996年12月,撤高罗区建高罗乡,原乡镇改称为管理区。1998年2月,取消来凤县代管,划宣恩县管辖。2015年3月12日,撤销高罗乡,设立高罗镇。
高罗镇地处北纬29°38′13″~30°38′13″,东经109°20′52″~109°36′47″,北毗邻珠山镇、长潭河侗族乡,西北接晓关侗族乡,西及西南与李家河镇接壤,东、南与沙道沟镇相邻。全镇面积287.19平方千米,辖歌乐城社区和埃山、黄家河、向家坪、大茅坡营、小茅坡营、九间店、熊洞、马家寨、水塘、清水塘、车道湖、板寮、团结、盘古庙、龙河、麻阳寨、光荣桥、龙潭河、甘溪等19个村。14513户,45315人。
晓关侗族乡
晓关,古称筱关,原名小关,乾隆年间,为石虎里治所,设有关隘、集场。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由宜昌迁至恩施,改称晓关,取光明吉祥之意。
改土归流前属施南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建县后属宣恩县石虎里。民国为晓关乡和西坪乡。1950年1月,设晓关区,辖晓关乡、卧西坪乡,区公所驻黄河村。1951年3月,全县地名区改数字区,晓关为第六区,辖晓关、高桥、坪地、张官、草坝、猫山、倒洞塘、覃家坪、桐子营、八台、卧西坪、大山坪。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成立东风(晓关)、钢火(大山坪)人民公社。1968年3月,成立晓关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建晓关公社(辖晓关、高桥、坪地、张官、草坝、猫山6个管理区)和桐子营公社(辖倒洞塘、覃家坪、桐子营、八台、卧西坪、大山坪6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晓关、桐子营公社,建晓关区,辖晓关、草坝、猫山、张官、大岩坝、坪地、高桥、桐子营、倒洞塘、覃家坪、八台、大山坪、西坪13个乡(镇)。1986年7月,设立晓关、猫山、张官、桐子营、八台5个侗族乡(镇)。1987年6月,撤销大岩坝、坪地、高桥3个乡,并入晓关侗族镇;撤销倒洞塘乡,并入桐子营乡。1995年10月,晓关区分为晓关区和桐子营区,晓关区下辖晓关侗族镇、张官侗族乡、猫山侗族乡;桐子营区下辖桐子营侗族乡、覃家坪乡、西坪乡、八台侗族乡、大山坪乡。1996年11月,撤销晓关区、桐子营区,建立晓关侗族乡、桐子营侗族乡,原乡镇改称管理区。2001年3月,撤销桐子营侗族乡,并入晓关侗族乡。至此,晓关侗族乡下辖晓关、张官、猫山、桐子营、覃家坪、西坪、八台、大山坪8个片区工作队。
晓关侗族乡位于宣恩县西南部,地处北纬29°45′07″~29°58′21″,东经109°10′50″~109°30′29″。东邻珠山镇,南与咸丰县高乐山镇、宣恩县高罗镇、李家河镇交界,西与恩施市盛家坝乡毗邻,北连宣恩县椒园镇。全乡面积421.38平方千米,辖下坝社区和9个居民小组,倒洞塘、堰塘坪、草坝、茅坡田、八台、匠科、大咸、沙水田、大岩坝、黄河、野椒园、张官、猫山、贡桥、七眼泉、齐跃、桐子营、中村坝、覃家坪、西坪、大山等21个村。14584户,42201人。
万寨乡
万寨,明清时期,白莲教抗暴发展迅速,在本地安营扎寨,设有千师营、大营、小营、暗营、新营、二寨、大公寨、罗家寨、马家寨等多个营寨,号称“万寨”,以其虚实不定吓阻清兵。“万寨”就此得名,设有集场、塘汛。
雍正十三年(1735)建县前属东乡土司。1950年1月,万寨属城关区管辖。1951年1月,万寨乡属城关区;1951年3月,万寨乡从城关区分出,建立第二区,辖白果坝、板马、凉风、大河坝、向家、中间河、中间坪、大卧龙8个乡,区公所设万寨。1958年10月,设东升公社。1959年1月,改万寨公社。1961年5月,改万寨区,辖白果坝、板马、凉风、大河坝、向家、中间河、中间坪、大卧龙8个人民公社。1975年10月,撤万寨区建板场公社(辖板场管理区)、万寨公社(辖白果坝、向家、大河坝3个管理区)、中间河公社(辖中间河、中间坪、大卧龙3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万寨公社,建万寨区,辖大河坝、板场、白果、向家4个乡。1996年12月,撤区建乡,万寨区更名贡茶乡。2001年3月,贡茶乡更名为万寨乡。
万寨乡地处北纬29°59′25″~30°13′36″,东经109°29′51″~109°38′59″。东及东南与长潭河侗族乡和恩施市双河乡相毗邻,西南与椒园镇、珠山镇接壤,西连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北抵石心河与恩施市三岔镇隔河相望。全乡面积183.57平方千米,辖向阳社区和长堰沟、金龙坪、板场、白虎山、后坪、白果坝、中台、芷药坪、石心河、罗针田、大河坝、向家村、伍家台等13个村。9717户,29952人。
长潭河侗族乡
长潭河,原名长滩河,清朝时期设有集场。
改土归流前属东乡宣抚司,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建县后属东乡里(治所设长潭河)。民国属长潭河乡。1949年11月,属狮长区。1951年3月,撤销狮长区,设一区和第二区,长潭河为第二区,辖苦草坪、万岭山、施铁坪、龙马山、洗马坪、细沙、兴隆、会口,区公所设长潭河。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制,设东方红公社。1959年1月,改为长潭河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将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长潭河人民公社更名为长潭河区,辖苦草坪、大湾、东乡、施铁坪、龙马山、洗马坪、细沙、兴隆、会口9个人民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撤销长潭河区,将8个小公社合并为长潭河、会口2个大公社,原万寨区所辖的中间河、中间坪、大卧龙等3个小公社合并组建中间河人民公社。1978年12月,在小公社的基础上建管理区,长潭河公社辖细沙、兴隆、芭叶槽、东乡4个管理区;中间河公社辖中间河、中间坪、大卧龙3个管理区;会口公社辖苦草坪、洗马坪、马虎坪3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销长潭河、会口、中间河3个人民公社,合并设立长潭河区,原管理区改为乡(镇),辖长潭镇、兴隆乡、龙马山乡、中间河乡、大卧龙乡、诺西乡、施铁坪乡、东乡乡、会口乡、苦草坪乡、洗马坪乡等11个乡镇。1986年7月,设立会口侗族乡(原会口乡管辖范围)。1987年6月,撤销细沙乡、兴隆乡、龙马山乡,并入长潭河镇;撤销苦草坪乡,并入会口侗族乡;撤销施铁坪乡,并入诺西乡。1995年10月,长潭河区分为长潭河区、会口区。长潭河区辖长潭河镇、中间河乡、大卧龙乡、诺西乡、东乡乡。会口区辖会口侗族乡、洗马坪乡。1996年12月,撤区建乡,原来的区辖乡(镇)改称为管理区,属乡管辖。会口区更名为会口侗族乡,辖会口、洗马坪2个管理区,长潭河区更名为长潭河乡,辖长潭河、东乡、诺西、中间河、大卧龙5个管理区。1997年1月,长潭河乡的中间河、大卧龙、诺西3个管理区划出,设置中间河镇。2001年3月,长潭河乡、会口侗族乡、中间河镇合并,成立长潭河侗族乡,辖长潭河、东乡、诺西、中间河、大卧龙、会口、洗马等7个管理区。
长潭河侗族乡位于宣恩县东北部,地处北纬29°50′15″~30°09′53″,东经109°32′28″~109°47′45″,东与椿木营乡、沙道沟镇交界,南与高罗镇相连,西与珠山镇、万寨乡相望,北与恩施市新塘乡毗邻。全乡面积432.71平方千米,辖长兴社区和兴隆、杨柳池、九坝、龙马山、两溪河、甘露、东乡、洪家河、大卧龙、施铁坪、小卧龙、诺西、会口、易家坪、中间河、马虎坪、洗马坪等17个村。13479户,37018人。
椿木营乡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时,椿木营地域部分属宣恩县东乡里,部分属恩施县,部分属鹤峰县。
1950年1月,属狮长区(第三区)管辖。1953年10月,经恩施行政专署批准,将恩施县双河(济安)区管辖的粟谷湾、挖断山、头棚、长坪,鹤峰县中营区管辖的川东(椿木营后坝)等地划归宣恩县管辖;椿木营从第三区分出,建立第八区,下辖椿木营、后坝、粟谷、长坪,区公所设椿木营。1955年4月,第八区撤销,并入第三区。1956年7月,又从第三区划出,恢复第八区。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撤第八区,建立高原人民公社,下辖乡为管理区。1959年1月,改称椿木营人民公社。1961年5月,撤椿木营人民公社建椿木营区,原管辖范围不变,下辖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968年5月,成立椿木营区革命委员会,下辖椿木营、后坝、粟谷、长坪4个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10月,撤椿木营区建椿木营人民公社,其管辖范围不变。1978年12月,公社所辖片改为管理区,辖椿木营、后坝、粟谷、长坪4个管理区。1984年5月,撤椿木营人民公社建椿木营区,下辖椿木营、后坝、粟谷、长坪4个乡。1996年12月,撤椿木营区建椿木营乡,下设椿木营、后坝、粟谷、长坪4个管理区。2001年8月,撤销管理区。2003年10月,巴山坪村并入长槽村。
椿木营乡位于宣(恩)、恩(施)、鹤(峰)三县交界处,位于宣恩县东北高山地带,地处北纬29°56′19″~30°08′20″,东经109°42′19″~109°55′52″。全乡面积205.84平方千米,辖林苑社区和黄家坪、深湾、莲花台、白岩溪、白果坪、杉坨、范家坪、挖断山、后坝、长槽等10个村。4527户,12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