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西河到底有多少河?河上又有几座桥呢?

  

  翠竹依依、小桥流水

  河与桥

  既是美景、也是历史

  今天,印象妹儿就带大家一起

  细数西河的河与桥

  鹭栖林盘鱼翔浅底——双灵观河

  

  出西河镇北街,沿双龙路行4公里左右,有一个地方叫双灵观,这里有一座桥,嵌在双龙路上,叫双灵观桥,桥下这窄窄的、不足10米宽的河,就是双灵观河。它的源头是东风渠。都江堰注入东风渠的水由北向南奔流不息,在龙潭寺一个叫马家堰的地方,人们开缺修闸,将东风渠的水引来,灌溉东风渠以东这片广袤的丘陵沃土。

  双灵观河的河水由西向东流淌,从上游至下游,依次流经龙潭寺的同仁大队,那里有一座桥,叫同仁桥;龙潭寺地界结束,就到西河东风的洪河堰、东风2组、卫星1组,过双灵观桥,就是卫星2组、4组、6组、12 组,在一个叫坛罐窑的地方下西江河。据说那里被双灵观河的河水冲有一 个棺材形的水坑,这水坑很深,人一旦下去就再也起不来。在这个水坑附近还有一个三角潭,也很深。双灵观河弯弯曲曲,从起点东风渠,到终点西江河的直线长度不足10公里,但它却养育着两岸由湖广地区迁徙过来的、勤劳纯朴的客家人。

  小桥流水穿城绿带——清水河

  

  清水河,以前叫清水沟。那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老爷上天, 家家户户都要拿一张纸,填上地名、姓名烧给灶神老爷;当时填的地名就 是“清水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沟”改名为“清水河”。 清水河的河水由西向东流淌,它的河床和双灵观河的河床差不多,也是窄窄的、不足10米宽。其源头是穿过十陵地界的东风渠。从十陵地界的上肚桥、下肚桥流经西河地界跃进5组的万里桥,再一路往下,流经跃进8组、 7组、6组、9组。在上游9组,翻过歧城桥,河水就流入上游12组,再往下,到了上游13组的地面,就汇入宽阔的西江河了。

  以前,在歧城桥西面,约200米处的河床,有一处断层,形成好几米高的落差,水流像瀑布,很急,“哗哗啦啦”的声音,昼夜喧嚣不息。在那里,建有一座简陋的粮食加工坊。那时候没有电,周围的社员打米、磨面和粉碎各种秸秆做渣子糠喂猪,就是靠那“瀑布”湍急的水流冲转水轮机,带动打米机、磨面机和粉碎机来完成的。后来,有了电,这加工坊就逐渐废弃了,如今,水轮机已踪影全无,河床也被改平,连那“瀑布”都消失了。清水河弯弯曲曲,从起点东风渠到终点西江河的直线长度,也不足10公里。

  流水潺潺沃野十里——李河堰

  

  李河堰的源头在大面镇的地界上。那里,由北向南流淌的东风渠上有一座麻石桥。麻石桥的水闸放下,东风渠的水就从堤口灌入李河堰。水流从西南向东北流淌,经过土桥,流入洪河3组、4组,流经西河地界上的两河村(原拱桥村),到两河村15组(原拱桥村5组),就是李河堰桥了。过了李河堰桥,一直流到下游的老拱桥(也叫烂拱桥)、新拱桥,然后进入两河村8组,流经西城桥到两河村2组,汇入西江河。

  1957年,李河堰桥南侧建有一座简陋的粮食加工坊。那时候没有电,周围的社员打米、磨面和粉碎各种秸秆做渣子糠喂猪,就是靠那湍急的水流冲转水轮机,带动打米机、磨面机和粉碎机来完成的。1976年,在加工坊侧,还装有一套小型的水力发电设备,发的电也只够供应当时拱桥村两三个队的社员照明用。如今,粮食加工坊和水力发电设备早已荡然无存了。

  过去,李河堰桥北侧到双龙路的西城桥这段河床,由于狭窄又弯弯扭扭,一遇夏天雨季,河水暴涨,两岸的田地常常被淹没,造成庄稼颗粒无收。1976年10月,西河公社领导痛下决心,对河床进行了改直。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公社要求各个大队的领导,安排各自的生产队派5至10个“专业队”队员,带上米面、蔬菜、锅碗瓢盆和柴禾,到工地上奋战。这些队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子。“改直”工程从开始到竣工,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李河堰从源头到尽头的直线距离也不足10公里。

  历史界碑地理坐标——简华桥

  

  简华桥位于西河镇上游村2组的西江河上,距今280多年历史,是北东大路必经之桥,因为历史悠久,简华桥是成洛路上遐迩闻名的桥梁。20世纪70年代以前,简华桥是石板木质栏杆桥,80年代以后改为水泥新桥。

  关于简华桥的来历,有一段故事。1737年四川巡抚硕色上任不久,经北东大路到西江河视察,走到这里,发现河水上涨,无法过河,两岸的贩夫走卒、士绅商贾都歇脚住店,等洪水退后再行往返,大大阻碍了商品流通,特别是从五凤溪运上来的盐巴、茶叶、香油、烧酒等,成都府运出来的布匹、丝绢、陶器等都无法畅通运输,硕色把随行的华阳知县训斥了一 顿,他问华阳知县这里为什么没有架一座桥,方便物资流通?华阳知县解释说,因西江河是华阳县和简阳县的界河,两县协商了很久,因协商不出结果,所以至今没有建成桥梁,遇上洪水季节,这里便不能通行。硕色听闻,大发雷霆,叫两县县令在一周之内拿出结果,三月之内如建不起一座桥,拿他们是问。期限已下,两县县令闻风而动,推诿扯皮都没有了,很快拿出了建桥方案,三个月之后在西江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板桥。硕色再次 到西江河视察时,见石板桥宽敞平直,往来商品运输畅通,十分满意。当他问起这座桥叫什么名字时,两县官员面面相觑,都说还没名哩。硕色想了想说:“简阳县、华阳县,既然是两县界河,就叫它简华桥吧。希望你们像桥一样,起到纽带作用,像纽带一样团结在一起。”这便是简华桥的来历。

  积善成桥度人度己——歧城桥

  

  歧城桥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节剩桥”。

  以前,西江河横亘在简阳县和华阳县之间,河东属于简阳县的地盘,河西属于华阳县的地盘。当时,西江河上没有桥,两边的人来往,要走河床上铺在矮石礅上的树棒桥面过河。遇上夏天雨季,树棒桥面常常被淹,甚至被洪水冲走,两岸的人就无法过河,十分不便。后来,有心善的大户人家集资修建了一座桥,就是现在的“简华桥”。简华桥修好后,还剩余了一笔钱,于是,大户人家就决定用这笔钱,在西河场北街外不远的清水河上也修一座桥,桥修建完工后,便取名叫“节剩桥”。

  第二种说法是“七剩桥”。

  据说当时有七户有钱人,见老百姓赶西河场,过清水河很不方便,就凑了一笔钱,在清水河上修了一座桥,桥修好后,凑的那一笔钱还多有剩,于是,就把这座桥叫“七剩桥”,有的人又叫它“集剩桥”。

  第三种说法是“积盛桥”。

  当地对修桥补路为修阴功、积阴德,而该桥是大家集资修建的,“积盛桥”的意思是大家建的积阴功、阴德多的桥。

  这一说法,源于《中国民俗志·成都市龙泉驿区卷》(西河资料,2008年10月15日)的初稿编写组。

  现在,政府为了规范地名,把它定名为“歧城桥”。

  横跨西江路通四方——肖家桥

  

  肖家桥坐落在西河镇大龙村8组,据说,它过去叫“万寿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西河镇东南部有一片宽阔平坦的坝子,这片坝子上住着两个组,一百户左右的肖姓人家,因此人们称它“肖家坝子”。 坝子上有一条河蜿蜒穿过,河水从东边龙泉山上一个叫“董家河”的地方流出,流至西边西河镇的阙家村3组、柑子村1组和两河村2组交界的地方,便汇入西江河。在“肖家坝子”的一段河床上修了一座桥,因此,当地人就叫它“肖家桥”了。桥下有用 石条砌的三个坚固的石墩。看得出,过去的桥面已经损毁了,现在的桥面是用四块水泥预制板铺就的,桥面的宽度,就是两块水泥预制板并排的宽度。

  肖家桥是在大面至龙泉到西河场的古道上,古代官家客商于此处渡过西江河,与龙王井、吊钟寺、鸭公潭等古迹是一条线路上的遗址。2017年6月,据村里70多岁的李大爷说,原先肖家桥桥面比较宽,但在1976年,一半的桥面垮塌,桥上原先还有两个石雕狮子头像,也因此掉在了河里。另一位周大爷也表示,小时候见过石雕狮子像,有头有尾 的,当年放在桥头上,后来有十几个人将石狮子像搬到桥墩上,现都掉在河里了。同年8月,西河镇文化站人员在当地一农房前发现一块石牌,石碑上半部已缺失,但还能辨认出部分字迹,字体为楷体,雕刻精湛,其字雄强俊秀、劲挺奔放、畅达而腴润、笔力刚劲而潇洒,在笔锋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书法十分精美。经专家认定,该石碑为清代时期修建大龙村肖家桥时立的功德碑。碑上刻的是捐钱筑桥人的名字,不知何时被人搬到此处,搭于沟渠之上,被人们踩踏。在乡贤人士邱伦阔的帮助下,石碑被移到了肖家桥桥头安放,终于物归“原主”。此碑作为西江河肖家桥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来源:东客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