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川村的“变道超车”

  红川村,是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迁入最晚的生态移民村。

  2014年9月,红川村安置移民1960户,迁自固原市原州区、吴忠市同心县18个乡镇140多个行政村,很多都是移民迁出区的“贫中之贫”人员。这一年,红川村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300元,在红寺堡区垫底。

  今年,红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1.3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在红寺堡区64个行政村中位居中游。论产业规模,看民生配套,数经济基础,都超过了不少红寺堡移民老村。

  搬迁8年,红川村实现“变道超车”。

  8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润泽下,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建起了养殖园区,引进多家农业企业,肉牛、枸杞、小番茄等特色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打造塞上乡村乐园。红川村“弱鸟先飞”的生动实践值得借鉴。

  枸杞肉牛小番茄映红好日子

  

  “番茄姑娘”将采摘的小番茄放进塑料筐里。

  俯瞰红川生态移民区,院落、学校、广场一览无余,依次随坡就势铺展开来,红、蓝、灰的建筑色调间点缀着绿,让大地绚烂起来。各种建筑被“纤细”的纵横巷道分隔开来,规划有序。

  安居新家之后,红川村移民发现当地有不少得天独厚的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绿色无污染。于是,村上统一流转土地1万余亩,引来多家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让乡亲们赚取土地流转费,还能就近打工。

  红川村枸杞基地面积4300亩,引来4家企业种植。每年,基地锄草、修剪、采摘,需要大量人工,绝大多数都是本村人。在刚刚过去的枸杞采摘季,一天最多用工1300多人,每公斤采摘费在2元以上。一天下来,一个人能赚100多元,手快的挣得更多。面对枸杞产业提质增效的需求,红川村引进中宁县归园田居家庭农场,争取宁夏农科院枸杞专家培育枸杞试验基地,为枸杞标准化种植、管理打造样板。

  今年,红川村统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600万元、红寺堡区配套资金19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48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暖棚53座、日光棚100座。期间,吸纳周边群众22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后,引进山东中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鲜食小番茄。7月初,小番茄进入采摘期,日用工在400人左右,吸引了不少周边移民来采摘,每天劳务创收都在5万元以上。每年支付村民劳务费400万元左右。

  移民马翠萍、马学梅两姐妹,被同在小番茄基地务工的移民戏称为“坐在轿车上的番茄姊妹”。8月25日,是两姐妹在小番茄基地务工满月的日子。番茄藤下,一串串成熟的小番茄像一个个小灯笼从藤蔓中探出头来,色泽鲜亮。马翠萍弯着腰,动作娴熟地采摘小番茄,顺手将小番茄轻放进桶里,脸上绽放着笑容。每天一大早,马翠萍、马学梅两姐妹就披着晨曦驾驶小轿车奔向田间采摘鲜食小番茄。“这些年,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咱也买了辆二手轿车,番茄基地距离家里也就几分钟车程,除去燃气等开支,每人每天采摘费净落100元呢,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

  采摘、挑拣、分箱、过秤、装车……一车车包装好的果实从基地驶出送往全国各地。“移民搬迁早期,村里缺乏产业,村民每天凌晨4点乘车外出务工晚上10点回家,还挣不上几个钱。如今家门口有了富民产业,带着村民增收致富。”红川村党支部书记海成军颇感自豪。

  在山东中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隋景华看来,罗山西麓水土气候得天独厚,种出的小番茄酸甜适中,营养丰富,一天能收2万多公斤。

  红川村还打造了占地300亩的智能化、融合化高端肉牛养殖园区。记者看到,养殖园区一座座单体小砖棚被打通,被敞开式大圈棚取而代之,一座足有90米长,撒料车能直接开进去。这样的敞开式大棚设计存栏量60头,一共有8排。因为宽敞通风,牛儿活动空间大,得病也少,长得更快。

  养殖基地由村集体牵头成立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营,带动304户农户入社发展肉牛产业。除了在本村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红川村还走出去搞飞地养殖。村上争取项目资金1.45亿元,在40公里外的宁夏弘德工业园区建立飞地肉牛养殖示范园。目前,圈棚钢架已搭就,今年9月底项目将全部竣工。

  红川村党支部把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点聚焦在产业兴旺上,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30万元。

  邻里间有情谊,互帮助如兄弟

  

  高端养殖园区内西门塔尔肉牛活动空间大,膘肥体壮。

  在红川村的党建广场上,一棵大树装扮成红川百“姓”造型,“红心”当中有一个个姓氏:刘、麦、柳……

  村民们从宁南山区那么多村庄搬来,姓氏很杂,口音不尽相同,可相处得却很融洽。

  红川村积极发挥党支部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成风化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他乡成故乡。

  碰上娶亲这样的大喜事儿,红川村人会请左邻右舍来坐坐,请对方吃个汤碗子,接受一声道贺。

  村民盖房,同村人有互帮互助的习惯,主人家管饭就成。2019年开春,村民马树有要盖3间砖瓦房,有8个上门帮忙的乡亲,其中就有王进福。

  王进福和马树有,搬迁前没有多少交集,搬到一起后才认识。他们都在村外的园区养牛,常常念叨里面的门道,逐渐熟络了起来。

  帮马树有家盖房时,王进福抱砖、吊泥、砌沙灰,干得特别卖力。共同挥洒汗水的过程中,两家人的感情也更深了。

  

  移民将小番茄搬运进挑拣车间。

  马梅花是村道德评议会成员,袁有清担任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共建共治过程中,激发了移民们的“红川村人”意识,有效推动了社会融入。

  在红川村,有“邻里间,有情谊,互帮助,如兄弟”这样的村规民约,村民们也是这样认真践行的。

  逐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后,红川村的民族团结工作也成为亮点。在红川村村部旁边,矗立着一座石榴雕塑,那是红川村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动写照。

  新家园美得像城里的公园

  

  移民为富硒西瓜贴标。

  生态底色浸润,瞧着像城里的公园。

  这是记者进入红川村的第一感觉。村道两侧是一块块园圃,种着杨柳等大树,还有桃、梨、杏等果树,蓊蓊郁郁,掩映着后面的庭院。

  2020年春天,村子的航拍照片底色还是裸露的土黄,和东边深绿色的罗山对比鲜明。

  这些园圃连同里面的苗木,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和栽种的,交由群众管护,让移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和经济效益。

  红川村争取自治区发改委项目资金,对村庄主要巷道和养殖园区进行改造,打造红川“问星、希望、振兴、富民”4条主干道路。凝聚“村干部+组长+网格员+党员”合力,结合6个先锋创建,建立“每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户门前庭院种植蔬菜、黄豆、毛豆、苜蓿,努力建设“菜园美、花园美、果园美、游园美”庭院,做美做靓人居环境,绘就环境优美新画卷。

  作为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移民村,红川村被划分为7个区,村内道路通达、宅院鳞次栉比,规整有序。幼儿园、小学、广场、市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乍一看有小城镇的气派。

  联结红川村内外的一条条柏油路,给村里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到村边的枸杞基地锄草,移民杨莲骑电动摩托车只花几分钟工夫,不耽误回家做饭,一天能挣百十来元。

  

  萝卜种植吸引移民家门口务工挣钱。

  这个暑假,红川村争取自治区发改委项目资金300万元,对村里的幼儿园进行改造,使教学楼、运动场焕然一新,还添置了不少教学设备;今年,红川村还争取自治区发改委项目资金849万元,对红川村小学教学楼内外、操场、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并新建师生食堂和消防水池。

  村民马如龙说,在新家园住着有盼头,国家支持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8年工夫就让这里变了个大样。

  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里面还凝聚着闽宁帮扶、中核集团帮扶、军民攻坚、驻村帮扶的多方合力,让这里的移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对此,红川村人感恩于心,他们在村部旁边建成一座“党建广场”,广场中红色是主基调,“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标语尤为醒目,通过展板向人们讲述“不忘来时路,铺设幸福路,架起幸福路”的红川故事。(记者 杜晓星 苏峰)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