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花开:林是旃檀,更无杂树;花惟薝卜,不嗅余香
图文/听雪(吴翠慈)
禅是一枝花。
2018年,不知不觉走了很多寺院,发觉每个寺院都有一朵花在等我。比如金鸡寺的莲花、云顶寺的梅花、昙林寺的昙花……这些花儿年年月月沐浴在缥缈的梵音里,都具有佛性。
佛法不可说,妙在拈花一笑。
禅宗的起始就是因为一朵花,那朵花纯净无染、无欲无贪、不着形迹。对世间美好的领悟,莫过于静观一朵花。灵山会上迦叶与佛祖的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多余的表示,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果一个寺庙无花,那么走进去总觉得缺少什么。我与白石院的距离,也是一朵花的距离。去年曾上鸣峰寺,由于走错路,一直往上爬,差点儿就到达白石院。应是缘分未到,我与它还是擦肩而过了。
花开,见佛。这朵花,不是开在佛前,就是佛后。今至白石院,只因一棵花。这棵花,不是平常寺庙所见的那些花儿,而是一棵很有年代的辛夷花。这棵花到底活了多少年,说法不一。
辛夷花,又名木笔、望春、玉兰、木兰、紫玉兰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辛夷”二字。辛夷,意为心怡,读起来轻轻柔柔的,仿佛即得菩提心。试想上百年以前,一棵灼灼开放的花树下,不管是僧人参禅,还是书生读书,都是一幅妙境。
同是春花,其它花都开得很闹,而辛夷花却是不一样的。它喜欢寂寂隐在山中,仿佛与世事无关。盛开时,不屑于与群芳争奇斗艳;即使凋零时,也不肯随风轻易飘散。它的花朵硕大,粉中带紫,紫中带粉。姿态简净清透、艳而不妖,有一种静而美好的气场。
翻开古典的诗词里,她有不一样的倾城色。从战国开始,屈原就想用它来装饰门楣迎接他梦中的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用这样的香木打造这样的香屋,恐怕历史上也只有我们的浪漫主义奠基人才能想得出。
唐代时,它深得许多文人墨客喜爱,更是白居易的心头好。他写了一首又一首,只要辛夷花开,都要前去欣赏。在他的笔下,他把辛夷花比作花木兰,还给它取各种各样的小名:美人、紫粉笔、尖火焰、红胭脂,甚至还调侃灵隐寺高僧看了都会动情。不难看出,他对辛夷花格外偏爱,似是他的小情人。
纵观前朝那么多辛夷花诗词歌赋,但我更喜欢王维写的那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的意境,便是我的眼前景。在无人的山野,辛夷花在渡自己,也在渡别人。她开在花的深深处,从不言老,也从不言寂寞。
站在花树下,我不禁想起白石院的前世今生。是谁无意栽种一棵辛夷,在这里演绎久远的禅意?护寺人说从柱子上的宋时对联,可以推断出来这棵花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林是旃檀无杂树,花惟薝蔔有余香”。他说,旃檀意为是两棵古老的樟树,薝葡意为辛夷花,这样的推断似乎也有点道理。
如果护寺的人推断是正确的,那么他又依据哪些资料呢?对联又是谁写的呢?这许许多多的疑问迫使我不得不细读寺院左壁上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辉绿石刻成的,清朝道光二十六年留下的,立体感强,雕工非常精,文字多达1000余字,有28列,每列38字,小楷撰就,笔工优美。
碑上叙述的是陆秀夫后裔陆天汔捐地建寺,高家因贫求地葬父,后又造假契抢地。僧人哭告无门,于是上告。当时郭青天上任,查明事实真相。原地归僧人,墓地留高家,并以此立碑警示百姓守法。碑中多次提到“陆丞相后裔”,言中不乏对“陆丞相”之景仰。
“陆丞相”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与这个寺院扯上关系?原来他是“陆秀夫”(1236—1279),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当南宋帝后辅臣向蒙元屈膝投降时,他临危受命,奋力抗元,事败,背幼帝赵昺跳海自杀。
南宋时,他曾来过枫亭招兵抗元,娶枫亭女子蔡荔娘为妻。或是有一天他来此游山玩水,看到白石院风景奇好,忽来雅兴就在这里留下几副对联,并手种下一棵辛夷花;或是他逃难时在此呆过,后裔为了纪念他买山置业,清道光年间在这里重修寺院时种下一棵,也有可能。如是这样,那么这棵辛夷花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问花,花不语,它只是默默地把清香送给人间。摸摸树干上的青苔,数数开花的花瓣,她说,你猜吧。可是那个疑问一直盘旋在脑际,无法罢休。花到底是谁栽的?那副对联是陆秀夫所写,还是另有其人呢?
“林是旃檀,更无杂树;花惟薝卜,不嗅余香。”从这副对联可以推断出写的人是根据王维的诗句化用过来。《宋史》曰: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查阅县志,无意又发现唐代出名诗人郑良士曾在这里隐居,还招收生徒讲学,并留下《辞清源候归白岩》一诗。
从种种的资料推测,这副对联许是唐代的郑良士写的,许是陆秀夫大笔一挥留下的。因为只有通晓诗词,熟读王维诗的人才会写下那副对联。但从县志又得知:白石院在大僻山,创于唐,清康熙壬子年(1672年),僧静默重修。从这寥寥几字,推测这副对联可能是静默僧重修寺院时所写(至于是他自己写的,还是根据郑良士或陆秀夫写的,这也是无从考证的),那棵辛夷花许是他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那棵辛夷花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了。
我不想做过多的考查,越想越复杂了。总之,这棵花跟三个人有关。带着好奇,一脚踏入佛堂,只见一块青石位于蒲团之前。那凹凸不平的斑驳,不知踏过多少善男信女虔诚的脚印?
进入寺庙内游览了一番,发觉这座寺院设计堪称一流:面阔15开间,11个天井,1口水井。1个大门、4个前门、2个后门、4个边门,还有12对石柱。
走进禅堂内,往梁上细瞧,只见横梁上绘着原始图案,颜色已旧;木窗古朴传统,回环的格子还穿插各种图案;天井小巧玲珑,小小一方日照艳阳晚漏月光,诗意极了。
天井与客厅间还用古色古香的木屏窗隔断,上面还写着青绿色对联,字体潇洒飘逸,富有禅意。所有这些,都原汁原味保留了明清风格的形制和装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透过左侧的天井向上望去,发觉阁楼的木窗上有一书页横匾,上面写着:云水趣。那字迹舒展优雅,诗意盎然,不知出自谁的手笔?再往右边相对称的那个窗望去,只见墙体开始剥落,书页横匾也不知丢了何处。
最神奇的是厨房内的一口水井,井浅水清,常年汩汩不断。一个人可以吃、一百人管够,一千人喝它也不会干涸……这是一股怎样的清流呢?一个破寺之所以会传承到今天,是因为它吗?
参观之后走出寺院,与诗友们在辛夷花旁共品一壶茉莉绿茶。花底品茶,清心味隽。轻轻呷上一口,便可以通往春天的地铁;淡淡吟唱一首,便与唐风宋韵接上了轨。
辛夷花,一年又一年地开,她在这里活了多少年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要好好保护她,而不是在它周围乱扔垃圾,无故伤害她。更希望白马院不要随意乱修,失去了它原来的古风面貌。
夕阳西下,一只松鼠从古老的樟树上跳下来,与我们依依惜别。众人一走,山就空了。只剩下辛夷花一棵,她依然年年如一日守护在寺院的门前,一边避邪,一边护法。
天下大事,无始无终。
回望,白石院晚烟袅袅,一轮明月坐在辛夷花上禅定。佛祖拈花一笑,菩提的花朵开合有度,六尘境界都是她撒出的花瓣……
七绝.己亥春十一于辛夷花下煮茗
曾经
风送茗香味渐醇,
软红不动气尤新。
山中镇日无多事,
开到辛夷即望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