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村官邹小春温暖边缘特困户的心
当村官,对于云南小伙邹小春来说,并非是当初的第一选择。6年前,邹小春大学毕业后,立志要在大城市干出个人样来,可职场上的一次次的碰壁,使他最终来到了云南省盐津县牛寨乡牛寨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逃离城市,并没有就此让他的生活走上坦途。让他困扰的地方也不少:没有网络、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晚上八九点,整个村庄就很寂静,要想进趟城,要等两个多小时才能有一辆班车……
是一个人,让他发生了转变。
牛寨村就有一位“杨老抠”,“难缠指数”之高,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多少村干部都搞不定。这不,邹小春到村不久,就见识了。一次,村干部入村开村民小组会。会上,一个60多岁的老人突然大声叫嚷起来:“我家困难呢,可你们村上总是不给我想办法……”让邹小春没想到的是,群众有诉求,村干部本该当场有回应。可在场的村干部好像没有听见他说话似的,没人搭理他。邹小春当时有些气愤:“这都是什么干部,怎么这样漠视群众困难?”
回来的路上,邹小春按捺不住疑惑,便问村书记。书记耐心地为他解释道,“老人姓杨,平时很小气,又喜欢占别人便宜,村里人都不太喜欢他,都叫他‘杨老抠’。”“他家条件并不是村里最困难的,可他每次开会都放炮,慢慢你就习惯了。”同行的村干部们也纷纷吐槽起来。这下邹小春知道了,这个“杨老抠”在村里人缘不好,大家都不愿意帮他。
后来,“杨老抠”来村上办过几次事。确实如其他村干部所说的,态度蛮横,说话很冲。可让邹小春意外的是,一次他单独下乡,在路上碰见了“杨老抠”,就主动和他打招呼,递了一支烟过去,没想到,“老抠”竟然态度很好,咧着嘴笑了,还客气地跟邹小春攀谈起来,“小伙子,你一个月能挣多少?” “一千多块吧。”“你这有啥子干头嘛,我打一天工还挣100块呢,你一个大学生还不如我嘛。这么低的收入,你就混混日子,不要那么死脑筋,能偷懒就偷懒,记住没?”没想到,“老抠”还教育起他来了。
此后,邹小春再下乡,打招呼、递烟,唠嗑……几次下来,俩人竟然熟络了起来。
和“杨老抠”交流次数多了,邹小春渐渐知道了他家的情况:的确够不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条件,但也是蛮困难的,算得上“边缘特困户”。他家的房子很旧了,用几根柱子撑着房梁,也属于危房范畴。但由于人缘不好,每次申请补助,村干部、村民们都不愿意为他说话。“像我这样,还有啥脱贫希望呢?”在邹小春面前,老人表现得很落寞。
扶贫先扶志。邹小春决定,要点燃几把火,把“杨老抠”的心烧暖了。“边缘贫困户也是贫困户,既然遇上了,能帮就得帮!”于是,邹小春将“杨老抠”家的情况分别向村上、乡上反映,做其他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工作,为“杨老抠”争取到了一个农村危房改造指标,申请了一笔专项经费,帮他建起了新房。
新房建起来了,“杨老抠”做事的劲头一下子就起来了。原来,跟村干部之间剑拔弩张的强硬态度似乎一下子软了下来。在村里成天笑眯眯的,甚至见到村干部也主动打起了招呼。村民们说,“这都有点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个‘杨老抠’了嘛!”
“杨老抠”搬进了新房,邹小春上门庆祝他乔迁。知道他没钱添置新衣服,邹小春便从亲朋好友、同学当中,募集了一些八九成新甚至新衣服送给他。还有一次,他从对口单位募集了一套桌椅板凳送给他。每次,他都很高兴:“谢了哈,小伙子。”
邹小春很清楚,要想让“杨老抠”真正从思想上脱贫,光靠送钱送物远远不够。邹小春思考最多的是,怎样变输血为造血,把精准扶贫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结合起来,帮助“杨老抠”们脱贫致富。
邹小春把创业的想法,跟乡里的几位大学生村官同事说了,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很快,几个人就组建起一支创业团队,通过反复入户调查,外出考察学习,今年初,他们凑了一笔钱,流转村里150余亩土地,带动“杨老抠”等30多户贫困户加入,建立了一个集养殖、种植、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盐津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在园里修了5.8公里长的高标准道路,建起了现代化的鸡舍大棚6个、规划了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综合示范果园,推广林下立体种养模式,成群的乌骨鸡、野鸡、蜜蜂,在葡萄、香椿、李树下觅食。邹小春团队还在示范园道路两边,洒下了成片的格桑花种子。
付出终有回报。抠门了一辈子,只会赚别人便宜的“杨老抠”,这回真的变了。有一天,“杨老抠”专程来到村部,掏出一个玻璃罐塞给邹小春:“给你整了点咱牛寨特产,老杨‘手工典藏版’黄瓜丝,我亲手腌的,香得很……”
一个被大家认定为“老抠”的村民,能大方地给村干部“送礼”。邹小春明白,“杨老抠”的心真的被激活了,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文章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