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是为了永远回来,三次撤退的差异,隐藏着普京的战略蜕变
冲突僵持至今,俄军有过三次大撤退,这是普京的失败吗?三次撤退的差异,证明这是普京战略蜕变的过程?
俄军宣布向第聂伯河东岸集结一事,一度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说得好听点是向东岸集结,说难听点就是从赫尔松撤离。打仗向来强调“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今俄军从赫尔松撤离,是否就意味着俄军战场失势溃败呢?
在外界看来,放弃赫尔松对俄罗斯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丢掉赫尔松,就意味着俄军此前用血与泪换来的肥肉就此拱手让人,与此同时,俄军对黑海和亚速海的控制权也将不保。单从这里来看,这次撤退绝对是不划算的,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俄军的一次战略失败。
但俄乌冲突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我们无法再用一个战略要地的得失来评判普京的决策正确与否。美西方对乌克兰大量的武器援助和敌对俄罗斯的举动,早已改变了这场冲突的性质。俄罗斯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小小的乌克兰,而是背后一整个西方国家。因此,俄军算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换言之,美西方不停手,冲突就结束不了。既然战场上俄罗斯占不到多大的便宜,那么俄军又何必死死守住一个赫尔松呢?更何况,随着冬季临近,赫尔松地区的跨河补给绝对跟不上战场上的巨大损耗,与其死守,不妨后撤一步保存实力。
如果这些都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冲突以来俄军三次大撤退放在一起比较,其中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俄军的战略蜕变。总的来说,俄军三次大撤退分别为6月底撤离蛇岛、9月中旬撤离哈尔科夫以及这次撤离赫尔松。
第一次撤离,俄罗斯对外坦言这是“一个善意的姿态”,这同普京所强调的“无意消灭乌克兰”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将这次撤离总结为一次“政治撤离”,这既对外展示了俄罗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采,同时也展现了缓和局势的单纯愿景。
但是美西方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让俄罗斯醒悟,他们就要借助这场冲突消耗俄罗斯,因此和谈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紧接着,第二次撤离是匆忙且失败的,因为俄军撤离时遗留了不少完好的装备。不管俄军是出于何种战略目的,撤离过程传递出来的信号就是,俄军战略决策存在重大疏漏。
但我们来看第三次,俄军是主动且缓慢有序地撤退。这说明这次战略决策绝对是经过周密安排,且认真斟酌之后得出的。撤离赫尔松绝对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但是对于目前的俄军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就像俄军所说的“离开是为了永远地回来!”
对于现在的普京而言,战场上的胜利或许并不重要,即便俄军在战场上拼尽全力打赢这场持久战,但是在战场之外,俄罗斯还是惨败,美国要的就是“最大限度消耗俄罗斯,以坐收渔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将战场输赢抛在一边,让冲突维持在一个低烈度的状态,同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俄罗斯必须在能源、经济、外交等领域发力,并适时向美西方展示绝对的战略威慑力,朝痛点猛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现如今,美国引战的颓势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危机、内战危机、美欧分裂危机等接连而来。等到美国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俄乌战场冲突可能也就停了,到那时普京或许就迎来了真正的胜利。(付晓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