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县 北川绘就永不褪色的绿色画卷

  本报记者 唐平 李杨

  春天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空气中弥漫着馥郁芬芳。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新县城的红梅花、九皇山的辛夷花、禹里镇的珙桐花、墩上乡的桃花……各自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徜徉于花的海洋,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无限风光。

  全力修复生态植被

  “历经多年努力,极具自然禀赋的北川仍是长江上游的最佳绿色生态屏障,一如既往地承载着维护国家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北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瞿永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充满底气的豪言背后是全县上下持续多年对自然生态植被的全力修复。调查证实,十年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境内山体大面积崩塌、滑坡,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损毁严重,区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均遭受严重破坏,林业产业损失巨大。全县损失林地65.66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18.3%,损毁林木300万立方米,占全县总蓄积量的26%,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4.1个百分点。

  “在彻底摸清全县森林资源损毁情况后,北川县相继出台了《森林植被恢复总体规划》《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管理办法》。通过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等举措,将植被恢复与林业产业发展、山区农民增收相结合,科学开展灾后生态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北川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北川上下致力于生态植被恢复建设:149.17万亩国家公益林常年得到有效管护;13.38万亩土地得以退耕还林;57.7万亩植被得以修复完成。其中,封山育林50万亩,人工点撒播2.5万亩,人工植苗5.2万亩,城镇及灾民安置点绿化3150亩,道路绿化780亩。数字无声,却诠释着大自然的丰厚回报:截至目前,北川境内栖息野生脊椎动物515种,其中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4种;生长野生植物2150种,其中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全县林地面积400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86.50%;全县森林总面积292.16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721.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由2008年的55.19%增加到63.43%,比当年增加了8.24%。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160.65万亩,森林公园面积5.48万亩。

  搭乘旅游“专列”

  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的后裔们,与十年前相比,“我们就尤如坐在云端上,硬是过上了好日子。”在北川石椅羌寨,当地老百姓满足地对记者说。生态修复的“红利”使北川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羌城,搭上了旅游“专列”,让老白姓真正过上靠山吃山、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日子。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1元,全县整体顺利实现脱贫。同年,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北川接待游客635.07万人次,同比增长26.87%;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1.71亿元,同比增长27.02%,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2.2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8.09亿元。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实现羌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立足新时代,实现这个目标指日可待。”北川县委书记赖俊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