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垭山下的村庄
我在施秉的氵舞 阳河支流杉木河畔居住,杉木河因雨水丰沛,河岸常年云雾缭绕,习惯了云雾升腾于山岭或沉醉于河谷。而在离我30公里的清水江北岸的杨柳塘镇西面,也有一座山峰,它成年云雾缭绕,每至冬时,这里往往出现白雪皑皑。当地的百姓说,当云雾在山峰上密集的时候,大雨就要下来了,它可以说是民间版的天气预报。野夫垭是施秉中南部的大高峰之一,最高海拔1330米。
野夫垭是一座圣山,陪受到当地苗族人家的敬畏,而岭上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所以人们不轻易动弹。据传古时,有阴阳二地理先生,理络龙脉,脉自远方的江南而来,他们分别由阴由阳行走,原来想再理至香炉山去,当行走到野夫垭时,天亮了,龙脉就此断了,二先生只得认为这是天意,而此也就有大龙地,也必有大人物出现的征候。我查过史料,这里并没有出现什么大人物,倒是出现了几个民族义军首领,还有出现一个与汉人作斗的耶讨公。义军的名字在苗族《十八年苗反》的古歌里出现,他们随义军首领南征北战,先占余庆,后占铜仁,再与席宝田的湘军恶战,最后败于雷公山上。耶讨公则是个硬汉,说是在清军征占了白洗一带,遂将此划为汉人的疆域,并安插汉人居住在杨柳塘寨,以窥探苗族人的动态,以便统治。是耶讨公凭作一身硬本事,将汉人赶出,将此疆土变成了苗地——这故事发生在清朝的末期。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路过他的居住的房舍时,方便的人公自动投下银子,以示感谢。据说此人后迁凯里定居,走时,他留下一口水井,以作纪念。
山峰的四周散落着许多的苗族村寨,其中巴霕就是其中之一。
巴霕,汉语写作“板屯”,苗语写作“bad til”。因“板屯”二字表达不出苗语中的含义,同时此“屯”与真正意义上的民屯或军屯毫无关联,因而我将其写作“巴霕”,其意为岭上的村落。
巴霕是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全寨有169户,596人,除四户龙氏外,其他均为同族的吴姓苗族。走近巴霕,仿佛走近了一片森林之中,民居就散落于这片森林与田园之间。这里的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三层或四层房屋为主,也有一些木材建筑瓦房。据介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里多为草房,解放之后,人们开始利用当地木头修复瓦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当地百姓的陆陆续续修建砖房,有的利用现代新材料修起了框架结构的建筑。
说到草房不得为提到咸同苗族起义时的白洗战事。据史料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清廷遣布政使席宝田为统帅,带领湘军入黔镇压苗族义军。席宝田及记名提督荣维善,定中营候补道黄绍坤、江西精揵营邓子坦等部,在攻战清水江一带苗寨之后,于同治七年三月十一日又进攻施秉县城,焚烧县城苗民的房屋米谷。二十一日,进攻小河、白洗(现在的杨柳塘)一带,仅几天时间,就将白洗二十八苗寨全部烧毁,一处美丽的家园区瞬间变成焦土。苗族义军十分气恼,他们在义军领袖包大肚的迅速组织下,集施秉、新城、螃海、凯塘、革夷等路义军数万余人,于谷陇黄飘一带让湘军1.8万人全军罄尽。而又统过几年的进剿,苗族起义于1872年失败。自此,部分苗民迁往黔西南、安顺等地。而有的又在当地重建家园,他们在烧焦的土地上搭草棚,修房舍,种良田,恢复曾经的社会秩序。
清军走了,当地百姓又重新组织起来,他们以吹笙招龙,以水牛祭祀龙王,暴风雨过后, 巴霕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生机。
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