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命名最随便的交通路网:用尽10个数字,景色优美,穿越青山区

  武汉城区的标志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黄鹤楼这样的旅游景点,也有人会说是户部巷的各种小吃,但在小编看来,武汉的标志是城区的路网,虽然高架、隧道等交通设施各个城市都有,但只有武汉将具体的路名命名做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境界。比如在青山区内就有一块堪称命名最随便的路网,它由一条南北纵向的主干大道和数条东西横向的支路组成,从二环线一直延伸到三环线外,为了命名支路,10个阿拉伯数字都不够用了,它就是和平大道和建设几路组成的青山区路网。

  

  一条大道和数条支路组成的青山区最美路网。这个路网位于武汉北长江以南的青山区,是远城区里著名的钢铁基地,这块区域面积巨大,但多半是武钢的范围,属于国家特批的区域。区域内交通路网其实很丰富,但属于支线的多,真正属于主干道的屈指可数,比如这个和平大道。和平大道在位置上更靠近长江边上,呈南北纵向,最南到达内环的长江一桥附近,最北则超过了天兴洲大桥,大纵贯南北之势。与之配套的是东西走向的几条马路,从过了二七长江大桥和三弓路开始,就有了建设几路,横竖路网成型,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青山城区。

  二条二环延伸到三环外,路名用完了10个数字。这个路网的最南边正是建设一路,它东西从钢州花园起到武昌江滩止,中间还穿过了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条笔直的马路。当然,这只是建设支路的开始,从这条马路算起,继续向北扩展,每隔几公里便都有一条建设路横跨而来,与和平大道相交,依次有建设二路、三路、四路,一直到了三环外面的建设十一路才完。建设几路的密集修筑,与和平大道组成路网,规划直观明了,可谓再明白不过,这样的设计思路表面看着随便,但实际上也是蕴含着便民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不会迷路的建设十几路,景色也非常优美。这一共十一条的建设路难道就只有名字浅显易懂这个优点吗?显然不是,实际上,建设几路的命名规则带给人最大方便是不会迷路,走在和平大道上,坐车行驶在建设几路上,只要搞清楚了长江的位置,或者只要看到了大概两个路牌就能瞎走不会错,除此之外,建设一路至建设四路范围内的和平大道路段,两边行道树都是上世纪50年代种植,现在树龄苍老,遮天蔽日,盛夏时节景色生机盎然,非常优美。

  三条最随便路名背后,突出的是满满的时代特色。很显然,这样的道路命名规则并非当下的产物,这最早可以追溯到毛爷爷时代的武钢初创的年代里。那时候,武钢刚刚诞生,武汉还没有什么几环几环的概念,道路也都是粗糙的泥泞之地,为了方便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需要,马路的建设也被提上议程。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单纯,受利益驱使的可能少之又少,只是希望世界和平,安居乐业,于是就有了和平和建设的寓意,产生了和平大道和建设路。

  

  其实不仅是在武汉的青山,还包括汉口、汉阳,甚至全国各地的城市马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名字都是在那个年代里定下的,毕竟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嘛。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某刊物做了个统计,全国各城市道路命名里,“建设”和“和平”路(大道)的数量非常多,排进了前五名里。由此可见,这个路名还真有一些厚重的历史感,一点也不随便。

  小编在青山建设二路附近兼职过一年多时间,期间租住在钢州花园,那时候正值2012年,武汉的“满城挖时代”还未开启,并且那个时候也没有共享交通工具。小编的上下班必然会乘坐一路公交车,早班高峰时期,车上人满为患,沿着建设二路直走,车速非常慢,充满了生活气息。现在想来,有点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