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下无冤魂?日本女子的遗书让人感觉最好再来两颗
二战末期,无论在中国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日军都受到了巨大打击,越来越无力支撑,战败已成定局。可是,在日本国内,依然有很多人叫嚣着要在本土继续展开战争。美国为了减少登陆作战的伤亡,选择了在日本国土上试验一下新式武器——原子弹。原子弹落下的瞬间,日本的广岛和长崎20多万人口灰飞烟灭。此时的日本才彻底清醒,认清了继续下去也是无谓的牺牲,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可是战后,日本又摆出一副原子弹的受害者的形象,希望博得其他国家的同情。不过,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事实,那就是原子弹下无冤魂,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看日本国民在二战时期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日本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和武士道精神,全体日本国民都进入了一种战争的癫狂状态,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支持战争。1931年,日本关东军突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30万东北军的不战自退,导致沈阳迅速沦陷。当日本国民听到此消息后,竟然表现出极大的狂热。
男人们积极请求加入到“大日本皇军”当中去,如果不幸落选,就像受到了极大侮辱一样,有人选择自残,有人选择剖腹,而这种行为却让日本国民很是欣赏。
再看日本女人的做法。她们表现出的战争欲望比男人还要强烈。据资料记载,“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士兵井上清要赶往中国战场,但是却舍不得自己的新婚妻子井上千代子,于是21岁的千代子在丈夫出征的前一夜用小刀切开自己的喉管,并留下一封名为“军人妻子之鉴”的遗书,洋洋洒洒上万字,信中尽是鼓励丈夫为帝国奋勇杀敌之意,为绝了丈夫的后顾之忧,只能一死尽忠。日本政府将此女的行为作为楷模宣传,一时间,日本国内大量女子纷纷效仿。
再看日本的小孩,他们从小就受到军国思想教育,上学期间主动为关东军捐钱捐物,并且写信说道“无论支那军从哪个方向过来,请毫不犹豫的痛击他们”。
可以说,二战时期的日本就像一台战争机器一样运转着,他们的每一个国民都是发动者和参与者,同时也都是受益者。他们心安理得的吃着东北的大米,用着东北的煤炭,使着东南亚的橡胶和石油。当南京大屠杀出现百人斩的“英雄”时,他们奔走相庆,欢呼雀跃,当原子弹落下后,他们又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博同情,难道说如此无耻的民族,在原子弹下会出现冤魂?最好再来两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