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普利兹克奖后首个作品:富春山馆今日整体开馆
2017-12-23 12:1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赵路 通讯员 童笑男
富阳江滨西大道159号,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坐标。如果身临其境,这里有着与当年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气脉相通的景致。
12月23日,由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组成的富春山馆整体开馆。这是王澍大师获普利兹克奖后的首个作品,是富阳区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是诗画江南起承转合的重要“基点”。
“内外山”首次完整呈现
王澍又一次来到富春山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澍说,“富春山馆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在建筑本身的整体构筑中呈现了近山、次山、远山潆洄呼应的构筑法则和‘三远’视角,与咫尺之遥的富春山水互相辉映。”
如果五年前,这只是一个构想。那么今天,他脑海中的轮廓已经清晰呈现。穿过竹制材料打造的长廊,以青、灰、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映入眼帘。山坡形状的屋顶,与远处绵延的青山融为一体。墙面上,红色的老瓦拼成的图案,仿佛天边的云彩。
这里有“外山”——从地面,一直到屋顶的两间小居,整个建筑像一座山;这里还有“内山”——从入山口走入曲径,再一层层往上走,一直有一种攀爬的感觉。随着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组队完毕”,“内外山”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更难能可贵的是,“富春山馆”建筑外立面的石块,全部是由富阳当地的工人手工打造而成。施工时,中国美院的团队用摄影机清晰记录了这一切——用榫头将石头切开,直到它们呈规则形状后码整齐,再徒手捧着水泥填入墙体,可谓巧夺天工。
“村“与“馆”的奇妙之旅
整体开馆当天,众人回顾了富春山馆的历史。
众所周知,600多年前,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30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被焚为两段,分别称作“剩山图”和“无用师卷”。
几经周折,“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时,台下的富阳代表团一直在思索:“无用师卷”何时才能“回家看看”?可当时的情况是,富阳并没有可供举办大型艺术展览的场馆。
2012年春节后,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荣获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各种邀约犹如雪片般飞来,王澍始终没有接受,直到两位富阳的工作人员奔赴北京,在王澍开会宾馆的电梯门口“围堵”,请他设计富春山馆。
王澍提了一个要求:“设计可以,但要给我一个村子用来做保护改造村落的探索。”
这就是之后著名的富阳洞桥镇文村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综合试点项目。再后来,富春山馆项目启动。2016年9月,美术馆率先开馆;一年多后,三馆“合璧”。
三场重量级艺术展
富春山馆整体开馆当天,同步开幕的是三场重量级艺术展——“‘君圣臣贤’乾隆与董家父子书画特展”“‘公望富春’首届中国山水画大展作品展”和“‘家在富春江上’富阳区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为期3个月。
“君圣臣贤”乾隆与董家父子书画特展
主要展示书画大家董邦达、董诰的数十幅作品。董邦达、董诰为清中期富阳人士,历事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官清正,彪炳史册,诗文书画,堪称大家,为乾、嘉朝词臣画家之翘楚,是清代颇具影响的文人画大家。
“公望富春”首届中国山水画大展作品展
为纪念《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山水合璧,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浙江省文联主办,富阳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美协承办,在富阳举办了公望富春首届中国山水画大展。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千五百多幅作品中,评出入选作品一百四十四幅,优秀作品四十四幅。这一次,特地选了十九幅特邀作品,四十二幅优秀作品,三十九幅入选作品。
“家在富春江上”富阳区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
又分美术大展、书法大展和摄影大展。美术大展出展览作品73件,作品画种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人新作;书法展展出的是今年富阳“家在富春江上”展上遴选出的60多幅优秀作品;摄影展展出80多幅作品,用摄影的艺术形式从风光、人文、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反映富阳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