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之和——云南哈尼族服饰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
2021年4月2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主办,红河州博物馆协办的“云上之和——云南哈尼族服饰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开幕。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中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和夷、和蛮、和泥”等历史族称。哈尼先祖们通过依山凿田、靠林引水,构建出世代宜居的良性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守的雄浑壮美梯田的孕育下,哈尼族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技术、民俗节庆、宗教信仰及物质文化。
“衣服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文字”,对于没有文字的族群来说,服饰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对民间叙事的文化记忆,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各个物质要素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最为直观的服饰款型、色彩到细节之处的配饰、绣饰图案,再到服饰更换的整个过程,或与创世的神话息息相关,或与祖先的迁徙密切相连,或折射着生存地域的特征,或传递出人们的内心情感,或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礼仪要求。
开幕式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周旸主持,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田景能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并与红河州博物馆馆长何松涛一起,共同为展览揭幕。
在致辞中,田景能馆长表示云南省博物馆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研究,他向观众介绍了哈尼族的基本概况,希望展示中华文化多样性,让观众体验不同民族的个性文化。
赵丰馆长在致辞中分享了三十年前在云南省考察少数民族纺织服饰传统工艺的往事,他对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表示在过去十余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云南省博物馆有过多次密切合作,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随后,由红河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丹华带领各位来宾参观本次展览。
为了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哈尼族的魅力,当天下午,国丝还特别邀请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红宇老师,为大家带来“哀牢为家——哈尼服饰中的历史印记”讲座。从哀牢山区独特的居住环境开始,讲述了哈尼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不同颜色与纹样的寓意。讲座引领观众走进了哈尼族服饰的浩瀚艺术史。
晚上还有精彩的“哈尼之夜”,带领大家从展览中了解服饰之美、以讲座解读哈尼族的文化魅力、用歌舞连接这个古老的民族!
展览介绍
本展览分“哀牢为家”、“取自山野”、“古今人神”、“民族和谐”四个部分,分别讲述哈尼族的南迁历史、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独特的纺织技艺、传统民间宗教信仰和共居一山的其它民族,展示由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收藏的123组/件哈尼族各支系服饰、银饰和染织绣片。其中包括哈尼族爱伲支系短衣短裙女装、奕车支系短衣短裤女青年装、格和支系长衣长裤女装、西摩洛支系长衣长裙女装、银泡猫头鹰纹领褂、树皮衣等45套服装;羽饰童帽、银泡银币女帽、爱倮支系吴芭帽、青布五彩挑花挎包、饰植物珠刺绣挎包等头饰和挎包26件;鱼铃坠银挂链、月亮牌、龙头银镯等银饰27件;刺绣床单等大型绣片7件;脱棉籽机、色线编织机、竹编腰箩、分水木刻等纺织机具、农具等18件,展现具有崇黑、敬红、尚白鲜明服色特色的哈尼族不同支系男女服饰、意蕴丰富的哈尼族头饰和银饰,展示其精湛的纺织和银饰制作技艺,从服饰样式、色彩、纹样等多维度,解读以梯田农耕为核心、崇尚万物有灵、日月随身的哈尼族文化信仰和艰辛的远古族群迁徙历史。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6月6日。
展品推介
哈尼族爱伲女青年装
现代
棉布
衣长63cm,衣宽44cm,袖长45cm,袖宽16cm
红河州博物馆藏
爱伲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县以及普洱市的澜沧、孟连县等地。
服装由头饰、无领对襟短衣、裹胸、百褶短裙和腿套等9件组成。头饰一般装饰有大量彩线、银泡等,外套为长袖对襟短褂,门襟、衣摆装饰着多条花边,整个袖子也有用各种宽窄的花边或织带拼缝,腰间系有缝缀各种装饰、流苏的布带,下着短裙,腿套同样做层层装饰。整套服饰色彩绚烂,装饰繁复,显得十分热闹。
哈尼族银泡猫头鹰纹领卦
现代
棉布、银
高67cm,肩宽28.3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猫头鹰在哈尼族神话中具有驱邪避害的寓意。以红色丝线在帽檐、衣襟的部位绣出神似猫头鹰眼的回旋图案,用于儿童或年轻人身上,就可以在这些炯炯的眼睛下,夜行的鬼魅不敢作祟,有着令阴邪之物退避的效果。尤其是将猫头鹰纹重复构成的手法,更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哈尼族饰银泡女帽
现代
棉、银、料珠
高23cm,宽37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生活在西双版纳、思茅地区的哈尼族,自称为“僾尼人“。他们的头饰制作精巧、繁复。此帽为平头式竹银相配型帽,以大量的银饰、竹片搭配彩色料珠和线花制作而成。相比其他支系的哈尼族帽饰,僾尼人的装饰更为艳丽夺目,大量装饰的银泡使其闪烁动人。
月亮牌
现代
银
通长15.8cm,通宽12.8cm,高0.2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银胸牌是哈尼族年轻女子盛装中最富特色的装饰,有大有小,有的位于胸前,有的左右对称佩戴,因大多数造型为锅底圆牌,银辉闪耀,与圆月十分类似,故称“月亮牌”。“上身好看在于银月亮”,因此节庆及婚嫁时必佩挂于胸前,驱邪避恶,以获神灵护佑。
元阳一带的月亮牌图案多为四鱼或“鱼、蟹、蛙、鸟”。一方面,源于梯田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鱼是万物源生的源头,蟹是哈尼族的水神,蛙可除虫预报天气,白鹇鸟带领哈尼族进入哀牢山,是哈尼族的吉祥鸟。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成年女装
现代
棉布
衣长99cm,衣宽43cm,袖长51cm,袖宽150cm
红河州博物馆藏
西摩洛人衣服上的银泡图案,不仅有装饰意义,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她们的长衣正面上部钉有15排银泡,每排10余枚,据说象征层层梯田;长衣为右枉,沿着衣襟边垂直钉有四排长长的银泡,表示西摩洛人居住的地方有四条江—元江、阿墨江、把边江和李仙江。每排银泡30、40、60、80枚不等,表示四条江长短不一,同时以双数表示吉利。
色线编织机
现代
木
长71 cm,宽33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编织机为木制结构,是一种类似“腰机”的编织机,编织时主要是用身体和手足配合进行操作。将多色棉线顺纹理缠于编织机上,手足身体协调配合将五彩绵线编织成五彩花带,称为“花带子”。“花带子”一般宽为15cm,长1m至5m,两端系有彩色绒球,多用作腰带、篾帽带、伞带、三弦带。色线编织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直到现在仍是哈尼姑娘最喜爱的纺织工具。
青布五彩挑花挎包
现代
棉布
高21cm ,宽27cm ,带长46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生活在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哈尼族妇女喜爱的挎包,常常用绿、红、蓝、白、黄等多种色线刺绣出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就像是一组象形文字,装饰在红黑两色的挎包上,反映了哈尼族妇女对创世神话的理解。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中,天地形成以后,天神又创造了太阳和月亮。为使大地不再荒凉,天神派老鼠从乌黑的天洞窜到人间,寻来种子播撒,育出葱绿的密林。后来,人鬼相争,人分得光明的林边域地,鬼魂居于密林之中。人与鬼魂隔河分居,各占阴阳两地。此挎包刺绣的六行各具意义的符号,正是凝聚了人们对于远古的理解与记忆。
哈尼族“吴芭”帽
现代
棉布
帽口直径29cm,高18cm
红河州博物馆藏
哈尼族送葬头饰“吴芭”,记录了哈尼族祖先几千年遥远的迁徙史,其图案、色彩及造型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帽子图案从左到右以倒叙的方式追溯了民族的迁徙路线、主要居住地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吴芭”标明了先祖南迁的路线,指明祖先居住的地方——哈尼人终其一生将要回归的精神家园。葬礼中如果没有“吴芭”作为指路经,亡灵就找不到回到祖居地的路,无法与先祖团聚。
哈尼族婚礼服
现代
棉布
衣长93cm,衣宽48cm,袖长45cm,袖宽16cm;裤长103cm,裤宽63cm
红河州博物馆藏
在哈尼人婚礼中,新娘服饰大多自少女十三岁成人时就开始逐件置办,与节日盛装相比,更为华美、讲究。镶坠银泡、银片布帽和三色包头,搭配由料珠与银铃坠须组成的串串银链;长裳的袖口、衣襟、衣摆上或彩布镶拼,或彩绣满满,外罩缀满银泡、银牌的短褂。无论是连续不断的“回纹”,还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与月亮,抑或是大大小小的蕨草与银鱼,都显示出服饰的隆重和对新人满满的祝福与祈愿。
鱼铃坠银挂链
民国
银
(1)通长47cm;(2)通长102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在哈尼族的创世神话中,神鱼是万物源出的神物,是吉祥的象征。拟形为饰,是哈尼族对鱼的崇拜“以同致同”心理的最终体现。立体造型的鱼纹主要应用在银坠、银牌及手镯上,形象生动,体态丰满。哈尼银挂链常常将鱼坠与银铃、银坠等搭配使用,佩戴于胸前、腰间,人们由此祈愿获得神鱼的灵气与护佑。
珐琅十角花银四须
民国
银
通长17cm,综花最宽4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八角花是哈尼族广泛使用的典型纹样。从外形上看,八角花的纹样十分接近于哈尼村寨中种植的八角茴香,实际上它不仅来自于自然,更是哈尼族人们崇拜太阳、渴求光明的体现。除了八角花外,六角花、十角花、十二角花也是这一类以辐射式的“十”字、“米”字为基本构架,保持了中心对称的放射状尖角,以重复、对称、切割、重组的手法,组合成多种形态的单独纹样与组合纹样,普遍运用于刺绣及银饰图案中。
树皮衣
现代
植物
衣长83cm,衣宽83cm;裤长77cm,裤宽40cm
红河州博物馆藏
树皮是哈尼族用来制作服装的原料之一,采用的原料是哈尼语为“贺达腊莎”,当地人称箭毒木、挨刀树的特殊树种。从箭毒木树干上剥取树皮,经浸泡后反复捶打,露出富含纤维网状分布的真皮层,留下紧密柔软的纤维,树皮衣按树皮纤维走向,纵向剪裁出衣服的形状,以系带打结裹身的方式穿着,有的以纽扣穿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