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布一批“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9月27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 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会上,通报了一批“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据悉,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以“清单制+责任制 +销号制”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检查,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生态环境领域的顽瘴痼疾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其中,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成都市锦江流域治理、绵阳市磷石膏综合治理、攀枝花矿山治理修复4个案例入选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
案例一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沱江美丽河湖景象重现
沱江是长江重要支流,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承载着全省19.3%的人口和23.6%的 GDP,水资源开发强度位居全省各流域之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域污染逐年加重,各地虽然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未能突破边污染边治理的治污瓶颈,难以遏制水质逐年恶化的趋势,沱江一度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沱江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一直是四川水污染防治的“硬骨头”。 2017年沱江流域1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仅6.2%,干流污染十分严重,威远河、釜溪河、球溪河等支流长期为劣 V类,沿岸群众怨声载道,污染问题长期被舆论诟病。
通过三年多综合整治,沱江流域水质大幅度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比督察前的2017年提高了87.5个百分点,全面消除 Ⅴ类及劣Ⅴ类水体,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创 20年来最好水平。昔日“臭水河”已然碧波荡漾,恢复了最初的容颜,久违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再次呈现,桃花水母、红嘴鸥等珍稀水生生物和候鸟频频现身,赢得群众频频“点赞”。
案例二
从“渣山废土”到“青山梯田”的蜕变──四川绵阳市磷石膏整治典型案例
仲夏时节,位于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神龙磷石膏堆场,草色青青,鲜花盛开。远看是“青山”,近看似“梯田”,这座“青山”就是整改后的安州区磷石膏综合整治项目。而就在几年前,安州区干河子沿岸还有4座让老百姓“扎心”的磷石膏堆场,一遇大风天,磷石膏堆场周围就会飞沙走石;大雨天,就会污水横流,让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2018年11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通报指出,安州区磷石膏堆积如山,环境问题突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绵阳市安州凯江工业集中区逐步发展成为四川省重要的磷化工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磷石膏作为磷化工产业副产品,因过去生产技术水平有限,利用价值较低,无法实现循环利用,经过多年累积,形成了神龙、路林、金鸿、川银等4座磷石膏堆场,堆存量210余万方,全部露天堆放于干河子两岸。
大量磷石膏的堆放,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一些磷石膏露天堆存,且时间久远,防渗、防扬尘、防流失措施几乎没有。加之磷石膏堆场全部沿江分布,渗滤液和淋溶水随雨水直接排放,对周边水体造成影响,直接加重流域污染负荷。2018年磷石膏堆场周边地表水干河子总磷普遍超标,氟化物也不同程度超标,水质呈劣 V类。
昔日的磷化工“高地”,逐步变成污染“大山”、优美环境的“拦路虎”,形成重大环境污染隐患。
为了让百姓的“扎心”变成“舒心”,针对长期封存的神龙磷石膏堆场,绵阳市整治时将“化污”和“植绿”一并推进,采取削坡整形化解风险、铺设“两布一膜”防止渗漏、实施雨污分流防止外排、收集处理渗滤液、开展生态植绿等系列整治措施,统筹规划渣场绿化建设,以生态手法对磷石膏堆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将“灰色渣山”改造成“绿色梯田”,将工业遗存融入绿色自然,成为磷石膏综合整治、地方绿色发展的见证。
2021年,四川省产出磷石膏617万吨,利用磷石膏634 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2.8%,全省区域内已连续两年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完成 36座磷石膏堆场整治,其中12座磷石膏堆场进行绿化景观改造,一座座寸草不生的“渣山废土”,蜕变为一个个赏花散步、飞鸟觅食的“青山公园”。
案例三
舍得“玉石”换“青黛”──破解矿山退出生态修复难题的攀枝花实践
6月的攀枝花,阳光明媚。我国唯一苏铁专类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攀枝花苏铁正茁壮生长。雄花似柱、雌花如莲。在苏保区下方,曾经的石灰石矿已经完全关闭退出,开启了“绿色”模式。如今,苏保区的山坡,重新披上了绿装,复绿的矿山迹地绿满大地、鸟语花香,已是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地”。
2018年长江警示片披露“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长期在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采石灰石”问题后,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行立改,做出了矿山关闭退出并开展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的决定。用时2 个月,完成石灰石矿设备拆除、清理浮石、封闭溜井,全面结束开采活动。苏铁保护区内的采矿场,从此成为历史。
作为长江上游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坚决树牢上游意识,统筹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引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全面开展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五大建设,争创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攀枝花力量。
生态修复后,原来的矿区重新披上了绿装。周围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附近村民表示:“以前这片山光秃秃的,灰尘很大,爆破声很大,现在那里山绿了,鸟也多了,空气也好了,我们老百姓很高兴”。
案例四
凝心聚力守护成都蓝
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今有“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美名。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成都市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成都市高度重视,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清新空气氤氲,蓝天白云常在。
202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1.99万亿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 天,优良率81.9%,是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最高记录,PM2.5 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相较于2017年,GDP增加0.6 万亿元,优良天数增加64天,重污染天数从22天下降到1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约29%,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县(市)从无到有并提升至7个,遥望雪山从50次增加至 70次。
2018年,成都市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2020年5 月,国务院通报表扬成都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8月,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引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频现肯定近年来成都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扎实成效。
案例五
电退水进渔上岸,碧水归渊景复还──泸州市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践
赤水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在四川省泸州市汇入长江,素有“美酒河”“英雄河”的美誉。赤水河流域(四川段)全长229公里,流经川、黔共界段长约184 公里,完全流经四川段长约45公里,流域面积约6101平方公里。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干流大坝、仍然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保护价值。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部地区快步推动小水电兴建和矿山的开掘,赤水河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支流小水电的密集开发,赤水河河道脱水严重;同时矿山开掘导致大量含重金属的矿井涌水进入赤水河,极大的压迫了鱼类的生存空间,赤水河流域150 多种土著鱼类,30多种重点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致命威胁。
近年来,为全面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挽救赤水河流域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在硫磺矿区治理、全面禁渔、小水电清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艰巨的工作。四川省从赤水河流域整体出发,系统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全力纠正影响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坚决做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据悉,在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指导下,在国家和赤水河流域各省市的共同努力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赤水河四川段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鱼类资源明显恢复、多样性逐步上升、种群结构日益优化,赤水河又重现了碧水绕城、鱼游虾戏的优美画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