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家庭纠纷而煽动的皇朝征讨,万历三大征之播州之乱

  播州土司杨氏是明朝比较特殊的一类土司,首先杨氏一族不像大多数土司那样是少数民族血裔,他们是汉人。其次从唐朝到明朝,七百多年来皇帝都换了几次姓氏,杨家却一直稳坐播州土司的宝座。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汉人不断向西南地区迁徙扩张以及明朝地方巡抚职权的日益扩大。导致土司和朝廷地方府衙这两个原本纠葛不多的机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严重。因此朝廷里的一种声音也就越来越大 – 改土归流。

  注:改土归流指废除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朝廷直接委派流官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杨应龙是杨氏掌控播州后的第二十九代土司(明朝授其播州宣慰使一职),杨应龙对播州的治理中规中矩,对待朝廷其实也挺忠诚。无论是出兵从征还是上缴木材,都十分积极。不过他却抵挡不住时代的潮流。

  万历十七年,叶梦熊出任贵州巡抚后,杨应龙和朝廷的关系就慢慢变得紧张起来。叶梦熊属于倾向“改土归流”的强硬派。主张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限制地方各土司的权力。

  播州地处贵州和四川之间,同时受贵州、四川两地巡抚钳制。而此时的四川巡抚李化龙是并不怎么热衷“改土归流”的温和派,所以杨应龙和李化龙关系更为紧密。有事也都是去找李化龙请示汇报,这让本来就看杨应龙不顺眼的叶梦熊更为恼怒。

  很快叶梦熊就向朝廷弹劾杨应龙在地方为非作歹、犯有多项罪行,并要求朝廷对其进行堪问(明朝的一种审讯方式)。这些罪行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按照明朝的土司制度,土司辖区内只要不是叛乱,土司均可“因俗而治”,朝廷并不干预。

  重要的是,朝廷专门廷议了叶梦熊不怎么合乎规定的弹劾,说明此时朝堂内打击削弱土司势力的声音开始占了上风。不过朝廷最终还是接受了四川巡抚李化龙的建议“暂免勘问,俾应龙戴罪图功”。

  看似不问罪,但实际上又给杨应龙扣上了有罪的帽子,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治罪。杨应龙不可能看不出这一层意思,他也不可能不由此对朝廷生出戒心,实际上这也为以后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

  朝堂里的风波暂时平息,杨应龙自家后院又燃起了大火。

  杨应龙的一个小妾田氏因和正妻张氏争宠,就诬蔑张氏跟外人有奸情。自觉颜面全无的杨应龙也不调查清楚就直接杀了张氏。张氏的娘家人也是播州当地的土司旺族,为了报仇,他们就向叶梦熊状告杨应龙欲谋逆。

  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变,告应龙反。梦熊请发兵剿之 ...... 朝议命勘,应龙愿赴蜀,不赴黔。

  《明史·卷二百·四川土司二》

  叶梦熊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即上疏朝廷要求派军剿灭杨应龙。朝廷并未同意叶梦熊的要求,但是让杨应龙自己选去四川或者贵州听堪。杨应龙自然选择去四川听堪,最终李化龙要求杨应龙上缴白银两万两赎罪,并率军五千前往朝鲜平倭。

  

  注:杨应龙实际并未参与朝鲜之役,因为他带兵还未到达朝鲜,第一阶段战事已经结束,入朝的明军已经开始回撤了。

  万历十九年,和杨应龙不对付的叶梦熊被调任陕西巡抚(后又改任甘肃巡抚并主持了宁夏平叛),但是接任的江东之也是个强硬派。更让杨应龙难受的是,万历二十一年对他相对温和的四川巡抚李化龙去职,继任者王继光也是个强硬派。

  王继光上任之后没多久,就指出上次堪问没完,要求杨应龙再次前往重庆听堪,杨应龙选择抗命不从。不少人认为杨应龙此时已经决定反叛明朝了,都是他自己狂妄自大,自取灭亡。如果说杨家的人都这么没有自知之明,那他们怎么统治播州七百多年?

  可以从杨应龙为什么不从命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杨应龙已经在李化龙处听堪了,王继光要求再次听堪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同意上次听堪的结果,要加重处罚。那么杨应龙基本就是有去无回,轻则获罪下狱,重则直接处死。

  没有王法吗?有时候就是没有王法。举个例子,明末女中豪杰秦良玉之所以当上土司,是因为她的土司丈夫死了。而她的丈夫马千乘是被一个监军索贿不成随便扣了个罪名,在重庆听勘过程中死于狱中。

  杨应龙认为他不去听,王继光就拿他没办法。播州有近三万精兵,王继光手头那点兵马根本就不可能来播州抓他。王继光如果以播州不听命调兵平叛,自然得先上奏朝廷许可,他杨应龙也可以申辩。就算是到时候为他说话的人不多,他只要像之前一样服点软,朝廷也不会为了这点事儿大动干戈。

  但是王继光却玩一手阳谋,他派兵三千前往播州抓捕杨应龙。你不抵抗就把你抓到重庆,你如果抵抗,三千人自然打不过,但这就是他需要的结果。因为这样,朝廷就被绑上了战车。

  杨应龙能怎么样,束手待毙么?不清楚他到底怎么考虑的,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开战。也许是希望朝廷讨论平叛的时候还是顾虑平叛的成本,选择招抚吧。

  万历二十三年,朝廷任命南京兵部侍郎刑玠为川黔总督前往播州处理杨应龙叛乱之事。不过朝廷并未征召平叛大军,这实际也表明朝廷此时并不想大动干戈。刑玠到任后也没有组织军队,而是命令重庆知府王士琦前往播州问罪。杨应龙则是闻弦音知雅意,立刻服软,让他的弟弟杨兆龙在城外跪迎。

  最终判杨应龙缴纳罚银四万两、革去播州宣慰使一职(由其长子杨朝栋代理)、次子杨可栋入质重庆以便讨要罚金。似乎就是杨应龙想要的结果,但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不久后杨可栋在重庆狱中被折磨致死,重庆府衙要求杨应龙交清罚银后才可领回尸身。至此杨应龙应该怎么应对?认了?那他们重新循环一次,再让杨应龙入质一个儿子,杨应龙又当如何呢?

  

  万历二十四年,杨应龙正式起兵叛明。不过杨应龙也颇有自知之明,知道播州不可能打败明朝后自立,因此他的目标实际上还是让朝廷招抚。基于这个考虑,杨应龙起兵后主要是攻击周边土司,并没有去攻击明朝官军和朝廷直接管辖的区域。

  这么做一是杨应龙认为自己沦落到现今地步,是周边土司长期挑拨所致,他要报复;二是杨应龙想恢复播州鼎盛时期的地盘,增大自己的筹码(明朝将不少原属播州的土地强行划给了周边土司);三是不过分激怒朝廷,以便日后招抚谈判。

  不过这些都只是杨应龙的一厢情愿罢了,朝廷那帮主战的军事文官不会放过他这条自己蹦出来的大鱼。后面两年朝廷没有动手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朝鲜战役爆发,朝廷一时腾不出手来对付他罢了。

  万历二十七年,朝鲜战役结束。贵州巡抚江东之也适时地派遣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攻打杨应龙,没有意外这三千明军全灭。你说江东之是个彻底的军事白痴,认为三千人就足以平灭播州,还是他在驱赶朝廷发动战车?

  起李化龙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调东征诸将刘綎、麻贵、陈璘、董一元南征......征兵大集,遂以二月十二月誓师,分八路进。每路约三万人。

  《明史·卷二百·四川土司二》

  万历二十八年二月,朝廷摆出了大阵势。神宗授杨应龙的老熟人,南京兵部右侍郎李化龙尚方宝剑,任命其总督川、黔、湖广三省军务,征调九省共二十四万大军平剿播州。怎么看这都是要彻底踏平播州了。

  

  面对朝廷的大阵势,杨应龙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在大军合围前攻陷并屠杀綦江城,然后尽可能地发动播州苗民,依托綦江和娄山关天险据守。幻想给予明军大的杀伤后,朝廷能改剿为抚,从而博得一线生机。

  明军担任先锋主攻的是有着“晚明第一猛将”之称的四川总兵官刘綎,在綦江防守的杨朝栋(杨应龙长子)根本抗不住刘綎的进攻。二月二十五日,綦江一战即被明军攻破,杨朝栋也差点就成了俘虏。

  杀红眼的明军在向娄山关推进的过程中,对沿途的苗寨不分老幼尽数屠灭。此举也逼得当地苗民全部前往娄山关抵抗明军,各苗寨连小孩都被组织起来奔赴战场。苗民的同仇敌忾明显增加了明军的进攻难度。

  明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直到三月二十九日才攻陷娄山关。此时的播州就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也就是杨应龙帅府所在的海龙囤。虽然海龙囤地势高险,不少地段的道路甚至需要徒手攀爬才能上去。

  进出海龙囤的天梯遗址

  但是明军完成合围之后,海龙囤前后无着,完全被孤立。加上此时播州也无外援,海龙囤再险也是一块没什么防守意义的死地。按理说此时也该投降了,但是之前的残酷战斗,让苗民相信投降也没活路,除了以命搏命再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明军用尸骨铺路,鏖战至六月初六才登上海龙囤,当日海龙囤上血流成河,如同人间地狱。杨应龙自焚身亡,杨朝栋及七十余名杨氏家眷被俘,其余杨氏家人全部战死。播州之乱就此结束。

  整个播州战役,官军共斩首两万五千,但俘虏仅有一千人,如此巨大的差异,可见战斗之残酷。播州各地十室九空,各苗寨几乎空寨。战后朝廷对播州改土归流,将播州一分为二,遵义府归四川,平越府归贵州。

  播州战役在明朝刚刚耗费巨资完成两大征后立即开打,给予明朝本就捉襟见肘的孱弱财政以毁灭性的打击,从这个时候开始朝廷就深陷财政黑洞无法自拔,直至灭亡。而且为了集中军队平叛,朝廷也从辽东调回大量精锐,这无形中也给予了努尔哈赤更为自由的成长空间。某种程度上说,播州战役是明朝自掘坟墓的开始。

  播州战役真正的战事只打了一百多天,但是这场战役实际却酝酿近十年之久。无非就是杨应龙不想叛乱、朝廷里不少人也不怎么愿意打。这十年间朝廷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平息这场无谓的纷争,只不过好战的军事文官们不喜欢和平罢了。

  有种观点认为明朝对播州的改土归流加强了朝廷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云云。这些是事实,但最多只能说明朝做了个铺垫。因为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直到清朝才完成,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朝朝廷根本没有这个远见。

  如果明朝的朝廷真的能预见几十、百年之后,那为什么在后金和努尔哈赤身上失算了呢?为什么又对西北的流民大起义失算了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