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不可多读的,“张爱玲学术”著作——这本“张(爱玲)学”中张姓作者献给张
作者:朝廷半日闲
张爱玲在近代文学的地位,毋庸置疑。她亲手树立起一个独立女性作家形象也深入人心,由此而刊发的一些列文学作品也称得上近代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于是,孕育而生的“张(爱玲)学”的相关著作也是丰富多彩。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张学”著作,所以对于我这个“只听过,没看过”张爱玲作品的人,刚上手是懵的…
但,《本名张爱玲》外宣的重点打在“秘密”上,我理解为:深层次的揭秘。怀揣着对这个听说过没看过的知名女性作家,好奇和窥探驱动我阅读起此书。
算上绪论,差不多“1+7”个章节对张爱玲进行了还原。这其中既有对以往“张学”成果的继承,亦有对理论的颠覆。
第一章中《本名张爱玲》便是上诉的一个颠覆,根据作者的考察和历史背景的审阅,作者认为学界固定下来的“张煐”是为张爱玲本名的研究成果来了个推翻,作者认为“煐”仅仅是张爱玲的一个小名,小名无法替代本名。犹如书中所延展的鲁迅“小名樟寿”“笔名鲁迅”,而其本命周树人一般。
而“爱玲”则是其母亲受西洋文化影响,起的英文名的继承“Eileen”的音译,一个人不代表时代,可本书让张爱玲却在印证一个时代。
第二章《母亲的离婚》则是对张爱玲性格背景的塑造。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单纯就事说事的介绍,文字中我们了解到1930后,因为民国政府《民法·亲属编》的公布,中国迎来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离婚女性和由此而产生的离婚子女”,这无疑是知识外的获知,也很好的解释了张爱玲性格下的产生原因。
如今,说起张爱玲往往会说起一身命运多舛,但往往此类的人生则会给予人生更多的观察和品味。
时下,人人都会感叹于张爱玲的金句连连,但透过文字去品味,张爱玲如此这般什么道理都了解,都通透的人,还会不会很快乐?这样的疑惑难解。
第五章《狼犺与名分》,作者将张爱玲《异乡记》《华丽缘》《小团圆》等作品进行了拆分和对比。张小虹女士将作品发表时间所对应的历史背景和张爱玲所处环境进行关联。将“狼犺”放置于文字作品中进行解释,同时回应绪论中“宗法身份”的文字内核。
个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白话文普及,因历史的原因被有形分为两个派别:一种是“鲁迅、丁玲为代表的译文派,即他们尊重译本的语法进行自己的创作,虽然可能在语言逻辑上似乎不通,但是早已自成一派;而另一种则是张爱玲这样从传统章回体小说和传承语言习惯中趟出白话文的文字风格进行撰文”。
无疑,张爱玲的选择就现在“历史角度”看来是正确的,如同,面对“走和留”的历史路口,她果断选择赴港,转辗美国一样的“正确选择”。
张爱玲的小说在50年代后,文字风格偏向于香港读者阅读习惯,当然《少帅》也会倾向于台湾,但最终还是更偏向香港。之所以,在而后的大陆红极一时,或许也正是历史土壤的关系吧。
对于张爱玲,如果你喜欢可以去阅读这本书《本名张爱玲》,加深对她认知;如果你对张爱玲同我一样仅仅是耳熟能详的陌生,也建议通过这本《本名张爱玲》去了解她,这必将会后面的阅读她作品,实现观念铺垫和思想前置。
有趣的是:这本书是采用了独立的女性(或者说,抵抗男权)视角对于张爱玲全方位的解读,它从张美玲生活、时代、感情经历等因素还原了“今日张爱玲”的真实,也从张爱玲作品文字里拆解出“真性情的张爱玲”…最终还原出“自顾自走了”的张爱玲。
本书论证严谨,印证丰富,对于深刻和真实都是佳作,唯独在趣味性上多了些遗憾,尤其是对于张爱玲作品认知平淡,甚至是空白的人不太友好。
但这就是学术,这就是对“喜爱的人”最认真的态度。
还在,现在下单一套张爱玲作品并非难事,我觉得《小团圆》入手就挺好…